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黃帝洞作文(精選17篇)
黃帝洞作文 第一篇
寒假期間,我跟著爸爸媽媽一起拜謁了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路上一邊欣賞黃土高坡的景色,一邊聽爸爸媽媽講解著:
黃帝乃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古文記載:三皇五帝,黃帝乃五帝之首,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生于陜西省,也生長于陜西省,葬于黃陵橋山。黃帝歷經五十二戰,最終平定天下,被諸侯尊為天子,成為華夏第一帝----軒轅黃帝。黃帝畢生為開拓人類文明之路,勞瘁心力,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軒轅黃帝有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即從黃帝紀元開端。
經過三個多小時車程,終于到達目的地。我們首先參觀的是“軒轅廟”,迎面聳立的是一棵古柏樹,大概直徑有好幾米粗,這棵樹直沖云宵,樹干虬勁有力,樹冠象一把大傘,據說這棵柏樹是由黃帝新手栽培的,至今已有五千個春秋了,八人去環抱還有一寸有余的距離呢,我們看到了這棵柏樹,仿佛看見了五千里的一段段歷史。
古柏樹下圍欄圈起來的是黃帝的一雙大腳印,由這個腳印推測黃帝大約高三米多,黃帝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長這么大,只不過是后人根據遺跡將這個腳印做的這么大,以示黃帝的尊貴地位,看到鑲嵌在水泥墩里的這雙大腳印,我們似乎看到了人類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里踏出的一行行堅實的足跡。
繞過軒轅廟,延著山坡緩緩而上,一掊黃土,一塊石碑,那里就是黃帝陵了,跟著爸爸媽媽,我們首先圍著黃陵逆時針瞻仰了一圈,心里在祈禱著國運昌盛,我們幸福平安。撞著那口大鐘,鐘聲響徹云宵,希望把我們的心愿帶上九宵,讓遠在天國的黃帝知曉。
回頭,我們又登上了漢武仙臺,這是漢武帝來祭拜黃陵的時候修筑的平臺。上面有一位老先生,他給我們介紹了黃帝陵的風水,讓我們領略了黃帝陵的神奇,當然他還是一位書法大師,在這里簽名售書。我也擠上去請老先生為我簽了句,他給我寫了題寫了一個“勤”字,真神啦!他一眼就看出來了我懶,看樣子以后我一不定期要以“勤”為鑒,這樣才能做成大事!
黃帝洞作文 第二篇
今天,我游了橋山黃帝陵,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黃帝及黃帝陵。
黃帝,復姓公孫,名軒轅。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之所以稱為炎黃子孫,因為傳說在古代,有兩位皇帝,一位被世人稱為黃帝另一位被稱為炎帝,所以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史記》記載:“黃帝崩,葬橋山。”黃帝陵位于陜西省黃陵縣橋山之巔,南距西安一百六十五公里,北距延安一百六十二公里。黃帝陵被定為古墓葬第一號,被稱為“天下第一陵”。
聽了我的介紹,你也想去看看了嗎?還要告訴你,橋山上生長有古柏樹八萬余顆,其中一千年以上的就有三萬多顆古柏樹,是全國最大得古柏樹群。在橋山腳下的軒轅廟里有幾顆五千多年的古柏樹,據說這幾棵樹是黃帝五千多年前親手載下的。
黃帝陵在橋山之巔,我們是爬上去的,沒有坐車。那里空氣清新,水源充足。一顆顆巨大的古柏樹撐起一把把綠油油的傘。我們爬到半山腰,看見了一個站崗的地方,很高很高,我們爬上去照了相,我發現,在這上面可以看見山腳下。清澈的山泉在半山腰聚成小溪,向山腳下流去。一路上,不計其數的古柏連成一片,把陽光擋得嚴嚴實實,在高空往下看,像一塊兒綠色的地毯。上山時,我們走的是大路,不是樓梯,走起來很累,腿特別困。下山的時候,我們走得是山間小徑,是樓梯,可以節約一點時間,快點到達山腳下。
下了山,我們依依不舍的踏上了歸途。
黃帝洞作文 第三篇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xxx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這個黃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為此,延安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陜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于陜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歷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里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圣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為“東方麥加”。1962年,xxx公布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藏歷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廟內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陵龍馭閣位于黃帝陵后的高臺上,高18米,象征黃帝“馭龍升天”,也是游客登高遠眺,觀看橋山全貌及周圍古城與山川形勢的最佳地點。
誠心亭沿中軸線北行即到誠心亭。該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約85平方米。歇山頂上,灰布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檐施勾頭滴水,四邊無墻,欄額下為花格裝飾,旋子彩繪。明間南北兩側臺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補間外側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兩幅楹聯:“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世文章”;“誠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亭前東南側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后緩步進殿,頂禮膜拜”。
漢武仙臺神道盡頭,便步入陵園了。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墻,高1。6米,涂以紅色,象征至尊至偉。墻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后寬81米)。陵園門有兩個,分立漢武仙臺東西兩側。從東門進入陵園,走不了幾步,左側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臺,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四字,為明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此臺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記?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
“黃帝腳印”石正殿前西南側有一塊傳自漢代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于黃陵民間傳說為“黃帝黃城巽宮”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軒轅廟院內。整塊石頭約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雙,長0。62米,深約2厘米。民間有向黃帝腳印投硬幣或零錢的習俗,以測運氣如何?“投向腳印大拇趾運氣最好,為大吉大利云云。”
黃帝洞作文 第四篇
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歷史遺留下來的古物建筑,那么,我也想介紹一下我們家鄉的名勝古跡。
黃帝陵,又稱天下第一陵,位于我的家鄉陜西省黃陵縣,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它是華夏兒女的驕傲,也是游客喜愛的圣地。
黃帝陵的陵墓里掩埋著黃帝的衣物和靴子。這來自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黃帝要馭龍升天,老百姓們不舍得他,于是就抓住他的衣服和靴子,想挽留他,但是最后還是沒有能留祝不過,幸運的是,他們保留了黃帝的衣物和靴子,并把它們埋在了橋山之上,所以黃帝陵又是黃帝的衣冠冢。
黃帝陵被橋山之上的蒼翠古柏環繞著,要想走到陵前,必須要先爬神道,在爬神道的227個臺階時,你就會有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而且還能沐浴到陽光與柏樹的清香。在距離陵前200米的路上,有一塊古老的石頭,上面刻有:文武百官在此下馬的字樣,以此表示對黃帝的尊敬。繼續向前走,不久你會看到一座20多米的筑高臺,旁邊一塊石碑上刻有:漢武仙臺四個字。這也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當年,漢武帝率領大軍路過黃帝陵,停兵祭祀,同時,他很羨慕黃帝能升天成仙,為了自己也能成仙,于是就讓士兵連夜筑起了一個高臺,然后站在上面祈禱成仙,所以后人稱為漢武仙臺。
漢武仙臺的右側是一排精雕細琢的五彩盤龍門,穿過龍門就來到陵前,現入眼前的是一座古樸的亭子,紅色的柱子,五彩的琉璃瓦。亭子里面擺放著一個很大的香爐和供桌,亭子旁邊還有一座巨大的祭祀鐘,源源不斷的游客前來拜祭。亭子的后面就是黃帝的陵墓,陵墓不大,墓碑是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題詞的黃帝陵三個字。站在這里我似乎能隱隱聽到人們對黃帝的禱告之詞以及悠揚的祭祀鐘聲。
黃帝陵是我們黃陵龍鄉每一個守陵兒女的神圣殿堂,我們都會小心翼翼地呵護它,將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好好傳承下去。
黃帝洞作文 第五篇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位于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xxx將黃帝陵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墓之前的“黃帝陵”三個大字為xxx所提。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于公元前442年。陵區景點包括:天下第一陵、軒轅橋、陵墓區、軒轅廟、黃帝手植柏、誠心亭、掛甲柏等。
喬山山體渾厚,氣勢雄偉,山下有沮水環繞。山上有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蔥蔥。整個陵區宏大磅礴。天下第一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長48米,環冢砌以青磚花墻,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橋山龍馭”,意為黃帝“馭龍升天”之處。在前為一祭亭,歇山頂,飛檐起翹,氣宇軒昂。亭內立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石。陵園區周圍設置紅墻圍護,東南側面為欞星門,兩側有仿制的漢代石闕。
陵前正南,陵園圍墻以外是土筑高臺,即“漢武仙臺”。《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武仙臺,即漢武帝祭祀黃帝所筑,臺高20余米,現已用塊石砌筑并建有登臺石階及云板,護欄等。黃帝廟前區氣勢恢宏,面積約10000平方米的入口廣場的地面。選用5000塊大型河卵石鋪砌,象征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黃帝手植柏位于陜西省中部黃陵縣軒轅廟院內,高20余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葉子四季不衰,層層密密,像個巨大的綠傘。相傳它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距今50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當地有民諺:七摟八揸半,圪里圪垯不上算。謂七人合抱猶不圍。
黃帝洞作文 第六篇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這個黃帝陵——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為此,延安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陜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于陜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歷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里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圣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為“東方麥加”。1962年,xxx公布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碑廊珍藏歷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現又新增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廟內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洞作文 第七篇
行走古秦陜西大地,黃帝陵,我是要去的。
20xx年4月下旬,懷揣著特別的情感我走近黃帝陵。黃帝陵位于延安市黃陵縣的橋山。
史冊這樣簡明而書:黃帝,遠古華夏族首領,他以土德而王,土為黃色,故稱黃帝,又因發明軒冕故又稱軒轅氏。黃帝的偉大歷史功績是融匯了炎帝部族,經過征戰統一天下,大力發展生產力,濫觴文化,諸如“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車”、 “創醫學”、“制音律”、“造文字”等,奠定了后世幾乎所有科學文明的先基……黃帝逝世之后葬于橋山,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文明始祖”。
我和千千萬萬華夏子孫一樣,無比敬仰我們這位民族的“先祖”,每當一觸到歷史,我便會驀然想起他,并為之而驕傲不已,為之而感喟非常。今天,我有緣踏上他安息的土地,這樣零距離地來閱讀他,真是莫大的振奮,莫大的欣慰,莫大的幸福!
我佇立橋山山麓輕輕流淌的沮水河畔,仰望橋山,感到一奇——陜西自然生態并不好,似乎除了滿眼的黃土外只有稀疏的植被,而這橋山竟然擁有四萬棵古柏樹,只見它滿山的蓊郁,滿山的蔥蘢!我不相信風水之說,但是,我不得不為眼前龐大的橋山的地理形勢和如蓋似海的綠色而扼腕嗟嘆。美好、暢快隨敬仰倏忽湮沒了我的心田……
據史載,黃帝陵先秦時期在這里就有規模了,漢武帝就在這里開始盛大的祭祀了,歷朝歷代及至現在國家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公祭大典。今天的黃帝陵園是按其山頂陵墓、山麓軒轅廟格局,經過1992年——1997年大規模修葺擴建的。山頂的陵墓保持了原樣的高矮,簡樸莊嚴,登山石板之道變得寬闊,通暢,而美觀,在樹蔭之中,程程疊上,曲曲疊上,層層疊上;山麓的軒轅廟整飭一新,廟宇小廣場以下新建了巨大的公祭廣場及其銜接廟宇小廣場的有關設施。峨峨肅穆的軒轅廟與新建公祭廣場渾然一體,在一派莊嚴中氣勢恢弘,雄闊壯觀,
我雙足在這片神圣的黃土地舉步,在這個民族文化內涵舉世無雙的陵園舉步,我真是“壯懷激烈”,思緒翩飛。我思考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泱泱中華民族是怎樣的一個民族?擁有悠悠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是怎樣的一個民族?黃帝陵對于我們民族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圖騰標志,黃帝陵對于我們民族應該是一個血肉豐滿的鮮活的民族情結,是我們偉大民族精神魂魄的光華四射的象征。
我默默地一路前行,我默默地一次次佇立,環視,仰望,回望,我沐浴著一場神圣的洗禮。
軒轅廟里的古柏院勾住了我的雙足。寬闊的古柏院里16株罕見的古柏里有兩株尤為珍貴,一為“軒轅手植柏”,一為“漢武帝掛甲柏”。軒轅手植柏位于軒轅廟門內左側2米處,傳說是黃帝親手栽植。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 個國家后來到我國,驚嘆它是“世界柏樹之父”。這株古柏蒼翠健朗,樹高米,胸徑竟龐大11米。1998年國家命名黃帝手植柏為“中華第一樹”。面對龐大傲岸又雍容慈慧的軒轅柏,我做如是思想——人類社會,風雨晨昏,滄海桑田,斗轉星移,最能寄托我們精神,應該是大千世界中的樹木了,而柏樹,其樹齡、其狀貌、其品格,在中國樹木家族中勘為翹楚,故有“軒轅柏”之謂;我想篳路藍縷的當年偉大的軒轅黃帝,手植這課柏樹時,他定然矯然而立,眼望遠方思考并祝福他的部族、他的人民像柏樹一樣繁茂,堅強,綿邈昌盛千秋……他也許沒有想到他的部族在流水般的歲月中春風春草般地繁衍生息,顛仆,奮起,掘進,成長為一個巨大而強大的中華民族,但是,我似乎看見他在呵呵地慈祥地微笑著,矚目著今天的我們!于是我不禁款款地繞“軒轅柏”而走,滿懷敬仰地輕輕,輕輕地將它撫摸,心底充滿了一種特別的溫暖與激動。
站在軒轅柏前,舉目其它古柏,依舊是美感盈膺,它們都有著特別的'故事哩,比如那棵“掛甲柏”,據說是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發動十余萬大軍,北征朔方凱旋,路過黃帝陵,前來橋山拜祭黃帝,在祭拜之前,將其戰袍掛在這棵柏樹上,以示莊嚴肅穆……你看它樹干上斑痕累累,遍布洞孔,縱橫成行,仿佛甲釘狀,它至今生命依舊翠然蒼然!
軒轅廟里的核心景觀自然是“人文初祖殿”。大殿最早建于明朝。現在其大殿氣勢雄偉,壁龕內供放著一尊軒轅黃帝全身浮雕像。黃帝浮雕像,沉穩而立,抬臂揚手,黃帝雄才大略之氣概煥然;雕像冠帶簡樸,著裝無華,訴說著黃帝遠古創業之艱辛與淳樸品質。人文初始殿以其為軸,攜帶著豐富的文物,特別是碑刻眾多,許多古今政要大家都在這里留下了他們對黃帝的無比敬仰與極致歌頌。
以軒轅廟為軸心的另一“景觀”便是今年新建的公祭廣場了。公祭廣場實在是巨大廣闊,既古典又現代,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的國家與人民對偉大的“人文始祖”的尊重、愛戴與對民族精神的特別弘揚。我在公祭廣場款款舉步,我不僅感慨廣場的恢弘壯麗,我還被絡繹不絕從天南海北風塵仆仆奔來黃帝陵的人們感動,他們不論是海外游子還是大陸公民,他們前來絕不是為了簡單的旅游,他們是在尋根,是在訪祖,是來黃帝陵供奉他們滿腔的虔誠、景仰與感恩,是來黃帝陵閱讀中華民族精神的特別《人之初》!
揣著一懷的景仰與感慨,我終于來到黃帝陵前。古柏掩映之中,清風習習之中,占地并不龐大的黃帝陵并不是所謂的莊嚴肅穆,而是一派寧靜祥和,一派坦然深邃。我凝視,我端詳,哦,這樣的氛圍很好,很好!這特別的氛圍,讓我陡然而思想偉大黃帝的品質與襟懷——他不是居高凌下的,他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一生始終是和他的人民貼在一起的,是和他的腳下的寬厚大地貼在一起的,是和他初始的“國家”貼在一起的……偉大誕生于平凡,黃帝就是憑借他的智慧、他的堅忍、他的大愛,率領著他的部族從蒼莽的黃河流域艱難而從容地起步,發展,而葳蕤天下,而奠定一個偉大的民族的根基的!
黃帝陵前,一茬茬,一個個炎黃子孫在焚香,在頂禮,在膜拜……我也下跪了。起立,我突然奇怪我自己了——我平生進過許多寺廟,去過許多古跡,從未焚過香下過跪,而今天,我竟然潛意識地倏忽而跪了?瞬間,我又釋然了,因為,在這特別的黃帝陵前,在這特別的時刻,我的思想和情感觸到了我們民族的根,觸到了我們民族的魂魄!
告別黃帝陵,自橋山山頂而下,我快樂而幸福,我終于見到了黃帝陵,我終于祭拜了黃帝陵!沿著山路徐徐而下,我又情不自禁感到一種莊嚴和沉重,因為我們的民族曾經是一個多么苦難的民族,特別是近代史上,我們的民族曾經是一個多么屈辱的民族,且不說清代后期我們國家與世界帝國主義列強簽訂了100多個不平等條約,現代,我們中華大地曾經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更有甚者我們遭受到窮兇極惡的xxx主義的全面侵略,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跌倒淹沒在一片血海之中!而今天呢,今天,雖然我們國家已經躋身在世界大國強國之列,然而世界風云依舊滾滾;而且,我們民族的不少優良品質在現代文明的雙刃劍下紛紛隕落了——你看,國慶節,我們的大街小巷竟然沒有一面國旗;你看,不少人喝著美酒吃著大肉喋喋不休我們國家這不好那不好;你看,不少富豪甚至“紅色”后代紛紛加入外國籍……我想,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是我們現代中國應該高度重視的一個莊嚴而重大的社會學課題!
行走古秦陜西大地,瞻仰偉大的黃帝陵,委實為我平生之大幸。我一路快樂,一路幸福。
告別黃帝陵園,我放目而望,藍天如洗,陽光如瀑,遠山隱隱。我的旅途在伸向遠方……
黃帝洞作文 第八篇
今年暑假我來到了世界著名景點黃帝陵.
我們買了票,走進了黃帝陵的大門。一眼就看到一顆參天柏樹,這棵樹的樹干非常粗壯,幾十個人手拉手,才能把它抱住;高度也很令人吃驚,有二十多米左右;雖然這樹枝葉稀疏,這樹叫黃帝手植柏,據說是黃帝親植下的,有5000年的歷史呢!聽導游說,這里還有兩三千年上的樹!我們驚訝得點頭稱贊。
繼續往前走就可以看見一座廟,走進去,可以看到里面有四個石碑,兩端還有龍形花紋!上面龍飛鳳舞的寫了很多字,聽導游說這有的石碑有xxx寫的、有寫的、有xxx寫的、上面寫著“炎黃子孫”《祭黃帝陵文》等字樣。
我們從那座廟出來,看見一塊巨石,上面寫著“黃帝腳印”。我跑過去一看,一塊方形石頭上有一張腳印腳印異常的大據說這是黃帝的腳印。來此祭拜的游客總愛把自己的雙腳,放在黃帝腳印上試一試,取“踩著黃帝的腳印前進”之意。我們欣賞完了黃帝的腳印,便去了最后的一個地方:軒轅廟。進去以后可以看到廟呈方形上面有一個圓形的洞,在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叫做天圓地方,所以這座廟廟呈方形上面有一個圓形的洞,據說站在這個圓圓的洞下面,可以接受上天賜下來的恩惠。我們拍了許多照片,有一張我和媽媽站在一起我站左邊媽媽找右邊兩手伸出照片中感覺我和媽媽拖住了天。
今天我感受到了中國的強大,我以后要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黃帝洞作文 第九篇
黃帝姓公孫名軒轅。他統一了華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最初文明,因此被尊稱為“人文始祖”。根據《史記》的記載:“黃帝崩,葬橋山”。今天,我來到聞名天下的陜西黃帝陵祭拜祖先。
一路上都是黃土高原,光禿禿的,到了黃帝陵卻是一片郁郁蔥蔥,生長著形態各異的柏樹。軒轅廟里有許多古老的柏樹,其中一棵特別粗壯,七個人合抱還抱不過來,相傳這一棵就是黃帝手植柏,約5000歲了。在1982年英國的林業學專家考察了世界27個國家后來到這里,驚嘆它為“世界柏樹之父”。
另一棵柏樹映入了我的眼簾。它的樹干上斑痕累累,有許多坑坑洼洼的洞孔。清明節前洞孔會流出許多汁液,然后凝結成球狀,就像珍珠、寶石一樣晶瑩剔透,清明一過這個景象就消失了,奇妙吧?傳說這是因為漢武帝來祭拜黃帝時把盔甲掛在這棵柏樹上所致。我覺得它應該個稀有種類才對。
橋山上古柏真多,我看得都入神了。導游吹哨子了,我趕緊跟上隊伍去祭拜了我們的祖先黃帝。從此我知道了我的祖先不是猴子!
黃帝洞作文 第十篇
陜西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被稱為中華第一陵,是民族圣地。千百年來,每逢清明,來此拜謁祭陵的人絡繹不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點)。
黃帝陵,地處黃陵橋山,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四季青翠,環境幽雅。山下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祭亭中央的高大石碑上刻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個大字。祭亭后的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黃帝陵位于山頂正中,陵冢高3。6米,周長48米。陵墓前數十米處有一高臺,相傳漢武帝征朔方還,來這里祭奠黃帝,筑臺祈仙,故稱“漢武仙臺”。
軒轅廟,呈四方形,廟門朝南,氣勢雄偉。廟院內有大殿,門額上懸掛著“人文初祖”大匾。大殿中間安放著巨大的黃帝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廟院內的“黃帝手植柏”,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距今4000余年。巨柏高米,樹干下圍10米,有諺語稱:“七摟八扎半,圪里圪噠不上算”,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另有一株高大古柏相傳為漢武帝“掛甲柏”,又名“將軍柏”。廟內碑亭,有碑石約50通,內容主要是歷代帝王的“御制祭文”和歷代修葺陵廟的記載。其中有xxx、xxx親筆撰寫的祭文。
黃帝陵風景名勝區,面積28平方公里。劃分為東灣、西灣、馬山、印臺山、黃花溝、橋山鎮6個景區。黃帝陵陵寢圣地,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橋山夜月、沮水秋風、南谷黃花、北巖凈雪、龍灣曉霧、鳳嶺春煙、漢武仙臺、軒轅古廟等被譽為黃陵八景。橋山現有古柏8萬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多萬株,面積86 7公頃,為我國面積最大的古柏林。高者參天,低亦拂云,常青不凋,樹姿優美。
黃帝陵經過大規模整修,一、二期工程已經竣工。新建軒轅廟山門、黃帝陵祭祀大殿、廟前廣場、軒轅橋、橋南廣場,拓寬改造了陵區道路,并廣植松柏花木,綠化美化陵區。山下修建了印池,水面約12公頃,碧波蕩漾,湖光山色,游船悠悠。規劃修建“三皇五帝”展覽館,印臺山海外華人墓園,以實現炎黃子孫葉落歸根的夙愿。
位于延安市黃陵縣城北1公里處的橋山之巔。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他率先民奠定了中華民族最初文明,被尊稱為“人文始祖”。為xxx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分類第一號,堪稱“華夏第一陵”。
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合力的圣地。陵在山頂正中。面朝南,高3。6米,周長48米。山上816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郁郁蔥蔥,它在沮水回繞,群山環抱之中,有花崗巖路可通山頂,路旁有下馬石,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祭亭,紅柱綠瓦,四角飛檐,亭中石碑有郭沫若題“黃帝陵”三字。亭后一石碑,是明代嘉靖年間立的“橋山龍馭”,道明此地是黃帝乘龍升天之處。陵園中一株高19米古柏,相傳為黃帝所植,有5000多年了,被稱為“世界柏樹之父”。
黃帝陵園景區由陵園區和軒轅廟區組成。山環水繞,建筑恢弘大氣,充分體現了中國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文明的開拓者——黃帝的敬仰和愛戴。新中國成立后,每逢清明節、重陽節在此進行祭禮典禮,特別是清明節公祭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的國家大典。為國家首批5A級景區。
黃帝洞作文 第十一篇
暑假里,我還游覽了黃帝陵。
黃帝陵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境內,被稱為“天下第一陵”,軒轅黃帝是我們的祖先,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所以我們來緬懷軒轅黃帝。
踏過龍池上的軒轅橋,就來到了軒轅廟,進入廟門,一棵遮天蔽日的古柏映入眼簾,那是黃帝親手種植的柏樹,樹干粗大,聽說七個大人手拉手合抱都圍不過來呢!古柏群中還有一棵漢武帝甲柏,漢武帝曾在上面掛過鎧甲。黃帝腳印石上的腳印特別大,讓我們想象黃帝是個多么威武的英雄啊!走出古柏群,就來到軒轅殿,軒轅殿前有鼓臺、鐘臺、56面龍旗和青銅牛鼎。軒轅殿有一個圓天窗,這就是天圓地方的景象。每年清明節,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就會來到這里,祭祀軒轅黃帝。可惜我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壯觀的情景。
接著,我們乘車上山去黃帝陵。
我們沿著石階爬山,兩旁還有許多明星栽的柏樹苗,到了黃帝陵的陵墓前,許多人都在這里祭祀。黃帝的陵墓前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者“黃帝陵”三個大字,還是郭沫若寫的呢!
我們繞著黃帝的陵墓走了一圈,旁邊有許多柏樹,是全國最大的柏樹林。兩棵龍角柏好象已經死去,但導游說卻是有生命的,太神奇了!它們像龍一樣,直插云霄。真讓人景仰。
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黃帝洞作文 第十二篇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于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巨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武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夫人能養蠶,其史官倉頡締造了筆墨,其臣大撓締造了干支歷法,其樂官伶倫建造了樂器。我國其后能巍然挺立于天下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
黃帝還以他處罰險惡,初次同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聽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時代,溘然好天一聲轟隆,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義務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路去世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陜西橋山時,黃帝哀求下駕安慰臣民。蒼生黎民聞訊從四周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鼓舞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韓語導游詞,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頻頻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后,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于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可是也有人說,黃帝身后就埋葬在橋山。
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川圍繞,林木蔥郁。旅行者達到橋山山頂,起首望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峻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后頭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后頭即是黃帝陵。黃帝陵位于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陵前40米處有一約20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臺”四字。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游朔方回來時,祭祀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筑。
黃陵下的軒轅廟內里另有一些構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進廟門,左邊有一棵龐大的柏樹。相傳此柏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黃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汗青了。廟門北有一過廳和一碑亭,碑亭里陳放著47塊石碑。最北邊坐落著大殿,大殿前尚有一株高峻的古柏,叫“掛甲柏”。據傳,這是漢武帝掛金甲印烙所致。大殿宏偉絢麗,門額上懸掛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間有華美堂皇的黃帝牌位,其周圍殿墻下尚有一些陳列品。
黃帝洞作文 第十三篇
“黃帝名軒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這是小時候媽媽給我講過的故事。黃帝陵是名揚天下的風景勝地,也是我心中向往已久的圣地。今天,我終于來到了這里,可以一睹她的容顏。
一走進黃帝陵區的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池湖水,湖水很清澈,微風吹來,水面波光粼粼,星星點點的浮萍點綴其上。越過湖水區,拾級而上,古柏參天,柏樹成蔭,更顯莊嚴肅穆。
進入帝廟,徑直一看,一棵5000年前軒轅帝親自栽種的參天大柏樹靜靜地佇立在廟的中央。它高大、挺拔、粗壯,直沖云霄。在院子里的眾多古柏的陪襯下,它更顯剛勁、威嚴,好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向人們訴說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古柏樹下,有我們始祖留下的一雙巨大的腳印,右邊還有xxx、xxx、郭沫若等偉人的題字。
走過古柏區,往里是一個寬闊的祭祀廣場。廣場兩邊飄揚著華夏兒女獻給黃帝的黃色祭旗,共有56面,代表著中國56個民族。廣場后方有象征著天圓地方的軒轅廟宇。每年清明節,這里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無論是秦皇嬴政,還是盛世唐皇,以及今天的中華兒女,能在這里拜祖,都會感到莫大的榮幸。
黃帝陵依山傍水,前殿后陵,古柏環繞。我們又走過一段長長的陵區,來到黃帝的陵冢前虔誠地拜了三拜,祈禱健康和幸福。
站在始祖陵冢前,再極目遠望,群山、白云、古柏,還有絡繹不絕前來參拜的人群,一切都是那么祥和,也如我心情一般明快!
黃帝洞作文 第十四篇
黃帝陵氣勢恢宏,浩浩蕩蕩。在大約10000平方米的廣場地面上,鋪墊了6000多塊河卵石,在太陽下亮晶晶的,格外引人注目,石間空隙中長滿了重重疊疊的濃綠色苔蘚,象征著中華歷史源遠流長的歷史。
黃帝陵被橋山之上的蒼翠古柏環繞著,要想走到陵前,必須要先爬神道,在爬神道的227個臺階時,我感到有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邁出的每一個步伐都是如此沉重,我感到自己如神仙在走天梯般逍遙自在,而且還能沐浴到陽光與柏樹的清香,恍惚間自己就是一位遠古的先人,無比震撼于悠久的光輝文化。
剛進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景象。其中一棵參天柏樹直逼我的眼簾,柏樹已是綠發蒼蒼,粗粗的枝干上陸續生出數不勝數的細枝,枝上密密麻麻地長滿了嫩綠的葉子,葉子與藤蔓打起了架,生機勃勃。樹頂的葉子更是瘋狂地生長,堆積起來形成一個碧綠的屏障,在樹下,世界一下子就被染成綠色。
樹的前方便是一座古老的祭祀廣場,廟中羅列著四個石碑,兩段各有一條黃龍,我逐漸與它對視,它雙眼堅定地盯著前方,血盆大口中伸出波浪形的舌頭,張揚舞爪,好似守護著這塊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我在像前深深鞠了一躬。
直到我走到一個開闊的地方,眼前最明顯的便是一個巨大的建筑,上面金碧輝煌,刻著xxx禮典帝黃猿軒祭公明清年亥己xxx,琉璃瓦轉重巖疊嶂,氣勢磅礴,勢不可擋。不一會兒,鳥兒成群結隊地從我頭上徐徐飛過,它們俯視著前來參觀的人們,顯得如此自由自在,在湛藍的天空,美麗的故土上無拘無束,讓人羨慕不已。
從黃帝陵出來,明亮的陽光有些晃眼。我是炎黃子孫,國家振興,我的責任!
黃帝洞作文 第十五篇
黃帝陵的修建是為了祭奠我們偉大的祖先——黃帝。它位于橋山,三面環河,擁有濃郁的歷史氣息。
進門后,最先映入眼簾是一棵蒼天古柏,傳說是黃帝親手栽培。它的樹紋,好似浮動的波浪。樹枝,好似一只只蛟龍,正要揚起頭,一邊嘶鳴,一邊沖向云霄。這棵樹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渾身散發著奇妙的靈性,吸引了各種鳥蟲前來棲息,它就和偉大黃帝一樣滋養著萬物。
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有關他的記載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上面說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就是黃帝從小就天資聰明,長大后各部落不聽神農氏的號令發生戰亂,他們欺壓百姓,黃帝就組織部隊來討伐作亂的部落。這期間,他還教會老百姓種植農桑,還殺掉了怪獸,最后在阪泉戰勝了蚩尤。
可見,黃帝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領袖。他英勇善戰,還愛惜百姓,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居樂業的日子。難怪,黃帝陵所在的這座山,除了黃帝親手栽種的這棵柏樹外,還有八萬多棵柏樹,都是人們為了紀念他的種下的。歷代的君王也幾乎都來祭拜他。漢武帝有一次來橋上祭祀,就率領了十八萬大軍前來。我就發現了一棵種于漢武帝時期的參天大樹。
這棵古樹種植在軒轅廟的前邊,被稱為掛甲樹,說是漢武帝曾經掛過戰甲。它的樹紋很直,就好比一位站姿挺拔的士兵;它的身上有很多樹杈,樹杈上有一個個小洞,有點傷痕累累的感覺;它伸展的樹枝姿態各異,好似各種各樣的兵器,矛、劍、刀、鉤、戈、叉、戟……如果我們把它看做一位身經百戰的戰神,他一定是做好只聽皇帝的號令一聲響,隨時沖鋒陷陣的準備。
因此,黃帝陵里的樹歷史悠久,每一棵都有一段傳說,抑或豪邁,抑或凄愴,富有意境,扣人心弦。
黃帝洞作文 第十六篇
晨曦輕輕地透過簾子,慵懶地照在白色的被單上。夜里睡的很好,鏡子前的少女靜靜地梳理著過了肩的長發,淡粉的紅暈映在她的臉上,襯了甜甜地微笑,再踏進西部的歷史,感受那時的輝煌。
緩緩踏上黃帝陵前那九十四格階梯,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夢想。歲月靜好,曾經的時光,晨光熹微,他蕩起衣袖的模樣,囊括了四海八方,民族統一是他的追求,祖先辛勤的汗水澆灌了軒轅四方。
天圓地方,那是祖先對世界的幻想,透過黃帝陵頂上那個圓,陽光溫暖在你我的心間,踩在方形的大地上,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坐在緩緩行駛的大巴上,靠在窗邊,陽光亦是如陜北老鄉一般熱情。有些刺眼,便閉上了雙眸,小歇片刻。
莊重地踏上楊家嶺的土地。xxx,xxx,xxx,xxx,xxx,一個個革命先輩的模樣浮現在腦海中,笑的模樣是那樣和藹可親。窯洞內,樸素的擺設,積聚了歲月的精華,正是他們的奮斗,中國才有今天,才有如此光輝的歷程!
踏入歷史,踏入社會,我們驕傲,我們是中國人!
黃帝洞作文 第十七篇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全家三口人,去黃帝陵游玩。
路上,爸爸對我說:“黃帝陵是人類文明始祖黃帝安葬的地方。我想:平時在電視上看到黃帝多么偉大,黃帝陵多么雄偉壯觀。今天終于可以親眼看到黃帝陵了。想著想著,已經來到了黃帝陵。
當我踏上第一個臺階時,就感到黃帝陵果然名不虛傳,氣勢雄渾的軒轅廟首先映入我眼簾。進入軒轅廟一眼就看到黃帝親手種植的柏樹,它高19米,寬11米。諺云:七摟八柞半,圪里圪瘩不上算。它被人們稱為:“世界群柏之父”。還有一棵柏樹實為群柏之奇。松柏斑痕密布,若有斷釘在內,縱橫成行。志載:漢武帝巡朔方還,掛甲于此樹,名曰掛甲柏。
接著我們來到人文始祖廟,廟的墻上中間刻著軒轅黃帝的像,四周是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這里香火繚繞,來的人都祭拜我們的祖先黃帝。
最后我們來到軒轅黃帝的墓地,這里古柏成林,郭沫若先生還提了“黃帝陵”這三個大字。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紛紛來這里祭拜我們的始祖,尋找自己的血脈親情。
世人皆有祖,中華炎黃孫,歲歲祭黃陵,拳拳念祖心,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國根。是呀!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來到這里誰能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心潮澎湃、無比自豪呢?
- 上一篇:初中作文餃子(精選24篇)
- 下一篇:介紹機器人的300作文怎么寫(精選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