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我18歲了作文(精選6篇)
我18歲了作文 第一篇
花,是美麗的代名詞,是芬芳的源泉。有花的季節,是燦爛的季節;有花的日子,是輕松愉快的音符;有花的人生路,不再坎坷難行;有花的青春,更是飄逸多姿。
十八歲,花開的季節;十八歲,放飛的日子;十八歲,多夢的世界;十八歲,跳動的音符。
十八歲的日子,往往是平淡的;十八歲的日子,多是朦朧的;十八歲的日子,有燦爛的微笑;十八歲的日子,有甜蜜的汗水。
青春,十八歲的主題,演湊著命運交響曲;圓舞曲,十八歲的旋律,輕柔歡快,流暢溫馨,奔騰豪放!
十八歲的心聲,用音樂來傾訴;十八歲的夢想,用汗水來澆鑄;十八歲的青春,彈起美妙的圓舞曲。
淚,是悲傷的使節,是無奈的宣泄。十八歲的季節,沒有苦澀的淚;十八歲的季節,有甘甜,激動,欣慰的淚。
笑,是歡樂的湊鳴,是青春音符的顫動。十八歲的季節,沒有尷尬的笑;十八歲的季節,有真誠,純真,開心的笑。
果實,是花的延續,是花的寄托。有果實的季節,是成熟的季節;有果實的人生,是充實的人生。十八歲的青春,不刻意追逐果實。
十八歲,不需要果實的季節;十八歲,不在乎果實的日子;十八歲,無怨無悔的青春。
青春的圓舞曲,需要十八歲的你去譜寫。青春的旋律,由十八歲的你決定。
因為你的創造,十八歲的夢,五彩斑斕;因為你的投足,十八歲的路,蓬蓽生輝;因為你的微笑,十八歲的天空,燦爛無比;因為你的流淚,十八歲的大地,生機盎然。
十八歲的路,就在你腳下。
我18歲了作文 第二篇
靜靜的佇立在窗前,望著一望無際的稻田,聞著沁人心脾的清香,我的思緒如潮水般地涌到了家鄉。
想起它,我就心曠神怡,心馳神往,心中充滿無比的感激與向往……
走在家鄉的路上,腳下的銀白色公路如同一條騰飛的巨龍,逶迤地伸向遠方,兩旁是一望無際的果園。瞧,那金燦燦的桔子躍滿枝頭,三五成群的緊挨著,似乎在竊竊私語;讓人愛不釋手的石榴裂開了笑臉,露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果實,讓人情不自禁的想起那笑容滿面的小孩子,煞是有趣。
遠處小山,郁郁蔥蔥,連綿起伏,山上成千上萬的松柏,青翠欲滴,遠遠望去,像是海洋中起伏的碧波,時而翻滾,升騰,讓人流連忘返。在朝陽的映襯下,如烏云襯日,似墨畫鍍金,讓人嘆為觀止!
然而,在幾年前,這兒曾是貧脊的洼地,高低不平的泥濘古道是交通主脈,荒蕪無際的野草長滿路旁,郁郁蔥蔥的山嶺曾是光禿禿的樹樁和猙獰的巨石在這兒主宰。啊,短短幾年間,鄉村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震驚。
伴隨著綠陰,來到了家鄉,一幢幢時髦的洋房代替了破舊的土屋,泥濘的古道變成了寬敞的水泥路,摩托車成為普及,小轎車成為時髦,昔日的自行車早已更新換代,“農家書屋”里人山人海,人們津津有味地看著書,聚精會神的摘著筆記,有科普讀物、動漫書籍、教育指南、經典名著……真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奶奶興高采烈地對我說,現在政府不收公糧,反倒補貼,饑渴寒冷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可不是嗎,以前大伙兒常羨慕人家吃國糧的,大病小病都報銷,如今有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一年才交十元錢,生病也不怕了,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再也不用擔心“看病難,看病貴了。”
奶奶每每念叨:“咱老太婆也有今天,每天和老太太們圍在一起,論論閑事,打幾把牌,搓幾圈麻將,唱幾曲采茶戲,不愁吃喝,又有那么多稀罕新鮮事,生活真是感覺越來越好啊!”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致富之路越來越平坦。
農村變美了,農民變富了,這是黨和國家關注農村,關注農民,大力建設農村的結果啊!
佇立在窗前,陣陣撲鼻的清香迎面而來,望著那一望無際的稻田,欣賞那風景如畫的田園風光,我的心充滿了無限感激與遐想,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我18歲了作文 第三篇
走進十八小的大門,一排排綠樹紅花映入眼簾,紅色的薔薇,紫色的丁香,粉色的牽牛花,都在嬌羞的展示著自己的美麗。柳樹姑正悠閑的梳理、染色自己的長發。風一吹,長發飄起,顯得婀娜多姿。榆樹先生正在忙著播撒自己的種子——榆錢。可榆錢全成了我們下課的零食了。爬山虎阿姨又開始新一輪的“攀爬”,小小的紅葉在與世界害羞的打招呼呢!夏天,她們就會與我們一起玩耍,給我們乘涼。
中間,是多彩的操場,正中心用油漆著十八小的校徽;橡膠跑道宛如一條棕紅色的長龍,圍繞著中間綠色的籃球場和排球場。前面和右手邊都擺滿了健身器材。正前方,是國旗臺。分別在三個旗桿上掛著的是:校旗、隊旗、國旗。臺子用的是大理石砌成的,十分莊嚴。
大門右手邊,是我們的教學樓,有五層樓。刷著粉、白、黃相間的涂料。門前的涼臺上方,有一個電子LED屏。走進教學樓,左手邊是《沁園春·長沙》的浮雕;右手邊是十八小的辦學特色:多彩教育!——四樓分別是——六年級的班級和科學實驗室、辦公室。五樓是會議室、微機室、電子備課室和多媒體教室。整體感覺是:寬敞、干凈、整潔、舒適!
我們的十八小真美啊!愿她的美麗長存!
我18歲了作文 第四篇
從教伊始已十八載光陰荏苒,每每打開《山東教育》聞著淡淡的墨香,我打開目錄首先在“教學版”中找與小學數學教研教改及教學方法有關的文章,然后如饑似渴的閱讀起來。從中吸取先進的教研教改方法及教學方法或從中尋找能解決平時在教學中遇到的困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從而引導我沿著正確的教育教學方向前進,緊跟現代教育的步伐和日新月異的先進教育教學思想及教育方法,不致落伍。達到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同時我也非常喜歡看“校園文化”板塊,其中的文章都是有相當深的文學造詣的教師寫的,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并不時的向齊魯大地上的廣大教師傳遞著正能量。多讀這樣的文章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還能達到調整自己心態的作用,利于及時修正自己的價值取向,把社會上迎面撲來的銅臭之氣滌蕩一清,使自己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職業,把教育工作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做一名學生和家長眼中的高素質、高修養德才兼備的好老師。
在讀完以上兩個板塊后,無論時間多么緊張,我都會抽空仔細的閱讀,細細的品味《山東教育》其它板塊的每一篇文章,并從中吸取各種有益的養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及人格魅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孩子,讓每個學生都在快樂的,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環境中;積極的,健康的生活和學習。讓他們長大后都能人盡其才,成為國家和社會的財富,從而達到“雛鳳清于老鳳聲”的目的。
因此,以后我將更加仔細認真的去閱讀每期《山東教育》孜孜不倦的向那些思想先進,才情并茂的各位名師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努力成為一名高素質,高修養的教師。
我18歲了作文 第五篇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亙古不變的,一是高懸在我們頭頂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高貴信仰。”大浪淘沙,唯真信仰不會被黑暗淹沒。
十八歲,惟責任與青春是高懸的日月星辰;十八歲,惟理想與信仰滲透所有的不屈與奮起的追問。
光影的浪潮退去,沖刷出一個個往昔。
我改變了自己,并且改變了自己得以改變的方式。
從執著于飛過滄海的蛻變,我是不甘心的繭;到映照于霧散之后的殘月,我是地上斷了翅的蝶;再到成往壞空無所不能釋懷,我依舊渴慕那片海。如簡嫃所說,讓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繭。懂的人自會懂,若隨別人的影,哪如做自己的光?
一次次的失敗與重來,都是成長道路上的固有命題,惟努力給予正解,惟堅持砥礪信念,惟奮起的追問讓我一再改變,惟探索讓我一步步發現自我。
我駕馭了自己,并且駕馭了自己得以駕馭的方式。
也曾有過類似“約拿情結”的幽閉恐懼,無法面對自己最高的可能性,害怕對自己最完美的期望,害怕辜負身邊的人。正如舊約中的約拿一樣徒勞地逃避自己的命運,根源于害怕自己不能成為自己所期望成為的那種人,也曾不再正視自己在那么年輕的時候也可以擁有類似良善品質的潛能,害怕自己被直面自己的偉大情緒所淹沒。有些真理往往伴隨著一定的責任,或會引起焦慮,而逃避責任和焦慮的最好方式就是回避真理。
所幸,得以在一個傳統與現代詩學的節點上的轉換人物的鏡子中照出自己的情難,發現某種難以名狀的可能冥合。在這個孤獨,失去信念,充滿焦慮與深度憂郁的時代,嘗試著打破自己所陷的境地,走出一個成長的迷局,走到一片柳暗花明中去。
所有的改變,無論好壞,都該感激。感激十八年來經歷的人和事;更感激在無助與迷茫中一直不曾放棄我、給予我支持的人們;也感激自己,從未想要放棄在十八歲的天空成長出更豐滿的羽翼。
十八歲的夢想,照亮我們策馬奔騰;一八年的愿景,激勵我們遼闊人生。
十八歲的年紀,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夢想;一八年的光華,沒有什么可以抵擋。
我18歲了作文 第六篇
小女孩的時候總覺得十八歲是個很神奇的時間點,就像童話故事里的灰姑娘一樣,一到午夜十點就能穿上漂亮的水晶鞋和禮服,相遇夢中的王子和他在華麗的宮殿里翩翩起舞。我一直幻想著,十八歲的那一天,我也能夠像童話故事中的灰姑娘一樣,穿上小仙女手里的魔法棒變出來的公主王冠和舞服,瞬間變身成為閃閃發光的公主,穿上華麗的水晶鞋,走進不同于十八歲以前的另一個世界。
但現實是,十八歲的那一天如常地到來,生活卻一如既往的平淡,沒有任何改變,以為的一夜變身成為公主的美夢,醒來時卻看到的是生活的瑣碎與平庸的日復一日。
而突然有一天一切都改變了。我走在路上覺得整個人都快要飄起來,腳下生風的心情暢快,朋友都說換了個發型換了種心境,我想把頭發剪短是心情舒暢的原因之一,直到翻開我堅持寫的日記本,回憶如潮水般涌上心頭,生活的突然開竅都是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改變,一些日積月累而形成的良好習慣改變了我瑣碎而平庸的生活。
自從在外求學之后,我漸漸開始融入新的環境,并交上了新的朋友,但我卻忽略了身邊最關心自己的家人朋友。我開始保持和家人好友每周一通的電話。青春期的我,不同于童年依賴父母的我,某些意義上來說有點像灰姑娘般的獨立自主,習慣了一個人處理所有的麻煩,從來不太想依靠別人,正是因為青春叛逆念頭的作祟,哪怕孤獨到驚慌無措,也從不向人訴說,包括最親愛的家人好友。
即使我一直知道父母都等在那里,等著孩子的一通來電,相對無言的沉默后,我們開始話家常,血緣關系讓我們還是感覺如歲月記憶中的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