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精選19篇)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一篇
桂花糕,呈長條狀。表面碎碎地撒著桂花瓣兒,星星點點的,就這么隨意地沾在上面。乍一看,不像食物,倒像一件把玩了多年的玉器,晶瑩潤澤,甚是好看。
桂花糕冰冰涼涼的,拿在手上,宛如把這金秋攥在手心,習習涼風,穿過指間。
“兒子,桂花糕的原料主要為糯米和桂花,它們都來自秋天的饋贈,怪不得人們說它是秋天的結晶啊!”
一件平常的食物,竟引得感官遲鈍的老爸發出詩意的贊嘆,實在是很難得了。
桂花糕雖是普通不過的甜點,但也有好多吃法。
可以放到蒸籠里去蒸,蒸過后,暖暖的、軟軟的、糯糯的,吃的就是一個黏糯,咬上一口,黏黏的粘在牙上,卻又不膩,清香爽口,唇間、齒上、舌面,喉中軟糯香甜,清香輔著甜味,甜味輔著清香,真可謂相輔相成,纏纏綿綿。
可以放到冰箱里去冷藏,吃的是一個勁道,慢慢地嚼,細細地品,滿嘴的涼,滿嘴的香。咽下去,頓覺一股清涼,從嗓子一直到肚子都溢滿香氣,那一瞬間,自己整個人都無欲無求,只想沉浸在這清涼清香當中,不愿醒來。
可以切成薄片兒,或者文火油煎,或者猛火熬湯,煎得焦黃焦黃,外脆內糯,熬得乳白乳白,軟爛柔韌,怎么吃都有一份妙不可言的口感。
想來最好的吃法,莫過于中秋月圓之際,三五好友聚坐月下,聞中空氣中滿滿的桂花香甜,遙想月宮中丹桂的模樣,就著種.種傳說的美麗,品著桂花糕的美味了。
但對我而言,以上的種.種吃法都讓我感到等候的時間過于漫長,買回來,迫不及待地撕開膜,一口,一口,又一口,任桂花的香氣在口中纏繞,在喉間滑過,在肚中積聚,閉目回味,大贊:“香!爽!”
桂花糕,金秋結晶的玉;桂花糕,金秋最美的味。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二篇
今天,黃老師又提著一個藍色紙袋子滿面春風地走進了教室,同學們都興奮地交頭接耳,竊竊私語:“難道又是花生?”“不對,我覺得是重陽糕。”……在大家的猜測中,黃老師打開袋子,一大塊的重陽糕擺在了講臺上,一層米白,一層淺棕,遠看猶如一大塊香噴噴的五花肉,讓人垂涎三尺!
大家兩眼放光地盯著重陽糕,嘴里不時咽著口水。黃老師拿著重陽糕在我們每個人的鼻尖停留了一小會,讓我們先聞一聞。濃濃的.米香在教室里彌漫,大家肚子里的饞蟲都被勾引了出來。“想吃嗎?”“想!”大家異口同聲。
只見黃老師拿起一把小刀,慢慢地在沿著糕的一個邊角切了下去。我一邊看著這“慢動作”,一邊心急地想:什么時候輪到我呀?在我盯得快流出口水來時,只聽一聲“湯鈺婕來拿!”我立刻“刷”地一下站起來,椅子差點都要被我撞翻了。我一路小跑著趕緊去拿糕。回到座位,我迫不及待地與同桌一起分享,“太好吃了!這是我從小到大吃到最好吃的重陽糕了。”我忍不住邊吃邊說,蔡以恒也不住地點頭附和我。黃老師慈愛地看著吃得津津有味的我們,問道:“還有誰要?”我一聽,忙舉手示意,心中不停地說:“老師,我要,看我,看我!”黃老師好像跟我心有靈犀一樣,又給了我一小塊,頓時我心里的“小饞蟲”已經樂的一蹦三尺高了,我興奮地接過重陽糕,美滋滋地享受著這無與倫比的美味!
今天的重陽糕是我吃過最好吃的!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三篇
每年的臘月中旬,家鄉的人們就要開始打年糕了。
打年糕的第一步,就是要選米,米要選用上等的圓粒糯米和秈米,以7∶3的比例搭配攪拌均勻,然后放入瓦陶水缸里,加水浸泡。在浸泡的過程中,要對缸中的米進行觀察,根據天氣的狀況來決定浸泡時間長短,短則一兩天,長則三五天。等到缸里的米水開始泛一層白沫了,便要撈出原米瀝干,再用大竹筐挑到溪流中淘洗干凈,以備磨粉。
磨米粉可是個重活,一般都是由男子上陣,要兩個壯實有力的男子,一邊一個站在石磨的兩旁,一邊往石磨上面的口子里不停地加米,一邊輪流推動著笨重的石磨,隨著石磨的轉動,米粉就嘩嘩流出來了。所以家鄉有句俗語說:“櫻桃好吃樹難栽,粑粑好吃磨難來。”雖然現在有電動磨粉機打磨米粉很方便,但那樣做出來的味道沒有傳統人工做出來的地道好吃。石磨磨出來的米粉雖然粗糙一些,但能夠保證做出來的年糕,既細膩又硬中帶軟的原汁原味的口感。磨好的米粉,再澆以山里一種樹葉燒過的草木灰調制的汁水,攪拌均勻,浸泡一兩個小時,就準備上籠蒸煮了。
別小看了蒸這一道工序。蒸糕燒火用的柴禾要選用山里的松樹劈柴,那樣的火才能讓蒸出的年糕有獨特的清香。然后就是蒸籠了,年糕口感的好壞跟蒸籠有很大的關系,所以這蒸籠也有講究,必須是竹制的,且蒸籠底部須鋪有稻草墊子。
等米粉蒸熟以后,就可以通過揉搓、拍打,做出各種形狀的年糕了,放在竹匾上晾,等到表面油光、變滑了,就可以收筐儲藏了。保存年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取用立春前的溪水,直接浸泡在瓦陶水缸里,隨吃隨撈。
大年初一孩子們碗里都要放一整條年糕,上面澆上鮮湯,再加上自家腌制的雪里蕻咸菜,可以算是一份不錯的早餐了。年飯桌上也會有炒年糕這道菜,將年糕切成塊放入玉米一起翻炒,煸至泛黃盛盤,這樣白的黃的,搭配顏色鮮艷,吃上一口,香糯滑口,真叫一個好吃。
還有油炸年糕,待油鍋嗞嗞起泡時才將年糕放入,這個過程有點長,不能急躁。熟練的炸糕人仿佛手中拿的不是年糕,而是一件藝術品,待年糕表面呈焦黃色時,拿起鉗子,輕輕地夾出,拿一根竹簽,從年糕底部慢慢穿入,再放在油鍋旁的盤子里,刷一層黃豆燜醬,可以選甜的,也可以選辣的,這樣就可以品味一道絕佳美味了。
年糕也在家人結婚辦喜事時派上用場。這時它代替喜餅,是新郎送給新娘家必不可少的彩禮。喜餅年糕生產工藝較復雜,是將蒸熟的糯米面放入瓦盆中進行二次攪拌,等黏糯抽絲時趁熱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塊,把它按進凹形的模具中,反過來在桌面輕敲幾下,這樣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餅,上面有精美的圖案及福祿壽禧等吉祥文字,它不僅具有可食性,還兼具藝術造型與觀賞性。
糕,高也,預示日子一年比一年好。如今家鄉的除夕和正月初一、十五,年糕一般都要上桌的,人們期望著新的一年那些精美的圖案與吉祥的文字能夠帶來好運。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四篇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又稱老人節、登高節。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我和爸媽特意去夫子廟買重陽糕。到了蓮湖糕團店,才發現店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好像一條長龍。我們趕緊跑過去排隊,剛站到隊尾,一群人又蜂擁而至。過了好一會兒,才輪到我們,我們買了兩份重陽糕。
重陽糕還熱乎乎的,是由糯米粉和豆沙做成的,上下是兩層糯米糕,中間是一層豆沙什錦餡,上面還撒了一些紅綠絲。嘗了一口,松松軟軟的,還有一種清香,讓人吃了還想吃。賣重陽糕的阿姨還送了一面三角形的小紅旗。這面旗子是剪紙做成的,上面有一條鏤空的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回到了家,我將小紅旗插在重陽糕上,送給爺爺奶奶。他們從小就帶我,很辛苦。重陽糕代表代表著我對他們的感謝、敬愛之情。爺爺奶奶接過重陽糕,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直夸我長大了懂事了。
盡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父母經常教導我要孝敬長輩。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孝敬長輩,將來也要教導我的兒女一定要孝敬長輩,讓孝敬長輩民族優良傳統永遠發揚光大下去。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五篇
花糕的起源有一種來源甚早的說法。《南齊書》卷九上說,劉裕纂晉之前,有一年在彭城過重陽。一時興起,便騎馬登上了項羽戲馬臺。等他即位稱帝后,便規定每年九月九日為騎馬射箭、校閱軍隊的日子。據傳說,后來流行的重陽糕,就是當年發給士兵的干糧。
另一種傳說則流傳于陜西附近。傳說明朝的狀元康海是陜西武功人。他參加八月中的鄉試后,臥病長安,八月下旨放榜后,報喜的報子兼程將此喜訊送到武功,但此時康海尚未抵家。家里沒人打發賞錢,報子就不肯走,一定要等到康海回來。等康海病好回家時,已經是重陽節了。這時他才打發報子,姶了他賞錢,并蒸了一鍋糕給他回程作干糧。又多蒸了一些糕分給左鄰右舍。因為這糕是用來慶祝康海中狀元,所以后來有子弟上學的人家,也在重陽節蒸糕分發,討一個好兆頭。重陽節吃糕的習俗就這樣傳開來了。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六篇
余杭溪口村的“竹意百丈”小鎮要“過大年”了,爸爸媽媽決定帶我去那體驗一下過年的氣氛。
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目的地。這是一個美麗的村莊,四周群山環繞,一條小溪緩緩地從村中流過,村里村外張燈結彩,熱鬧極了。
“開炸了”,隨著一陣吆喝,傳來了一聲巨響。發生什么事情了?我拉著爸爸媽媽朝著聲音方向奔去,走近一看,原來有人在爆“年糕胖”。一個慈眉善目的老爺爺坐在小板凳上,先把細細長長的年糕片一把把地裝進一個黑乎乎的爐子里,蓋好蓋子,弄好支架,點上火,再把爐子抬到支架上,然后,飛速地轉動著爐子。過了大約兩分鐘,老爺爺把爐子輕輕地放在地上,在爐子口套了個口袋,把爐子微微豎起,踩了一下爐子底部的一個按鈕,“砰”的一聲,一股白色的煙冉冉升起,白白胖胖的“年糕胖”像洪水一樣沖了出來,濕潤的空氣中彌漫著甜甜的芳香。老爺爺抓了一把“年糕胖”給我,我忍不住一口咬了下去,脆脆甜甜的味兒迅速充滿了我的小嘴。
這就是家鄉的“年糕胖”,我記住你了。有“年糕胖”的地方,就有濃濃的年味兒。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七篇
每當過年之前,我總是想起家鄉的年糕。
年糕,是家鄉過年必備的食品。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準備年糕、吃年糕,街上各大食品都擺著年糕,賣年糕,家鄉的年糕是很有特色,故有“年糕之鄉”之稱。
我第一次看到年糕是在大姑家,還未進門便看到白色米粉在空氣中輕舞飛揚,連呼吸都聞到一種特殊的味道,大姑爺滿手白沫地走了出來,只見他臉上被米粉蘸得像抹了粉的京劇演員。當時,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覺得很好笑。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對年糕的多次接觸,我才懂得做年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做年糕要稻米和糯米,兩者比例是一斗三升,把米洗凈,然后在缸里泡個半天,等米浸透了,就可以上石磨去磨了。石磨有一個小桌那么大,有人推磨,有人往磨心添米,倒進去的是米,流出來的是米漿,把米漿倒入桶里,桶內壁墊有層冰結塊,用刨子刨成碎片狀,就可以上蒸籠了。
做年糕那么復雜,這么費力,人們為什么還要年年做年糕呢?原來年糕不僅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而是它象征心地潔白,豐衣足食,寓意是對新的一年的期盼。
啊!家鄉的年糕,你在家鄉人的心里,包括我的心里非同凡響。
我愛家鄉的年糕!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八篇
我打開相冊,映入眼簾的是一張我們全家一起吃年糕的照片。這讓我想起每逢過年,我就會和爺爺一起用大木錘打石鑿里的年糕。香甜的年糕,蘸一蘸糖,咬一口,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甜蜜涌心。
在那一天,爺爺先把一些糯米放在鍋里蒸熟,再把蒸熟的糯米放進石鑿里用大木錘一錘一錘均勻地打成糊狀。雖然,這個過程很累,但是一份勤勞就會有一份收獲,不一會兒,粘稠的年糕就打好了。
在我們的家鄉,流傳著一首兒歌: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教我打年糕,糖蘸蘸,多吃塊;鹽蘸蘸,少吃塊;醬油蘸蘸沒吃頭。到了除夕夜,我們會把白砂糖倒入碗里,然后全家熱熱鬧鬧地位在一起,唱著兒歌,吃著年糕。大家都開開心心的,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我喜歡家鄉的'年糕,它不僅是我們家鄉的特產,而且包含著全家人的幸福。我望著手里的相冊,感動極了!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九篇
今天是重陽節,我剛一覺醒來就看見媽媽端上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重陽糕。它是橢圓形的,金黃金黃的,聞上去還有一股桂花香呢!我咬了一口,糯糯的,甜滋滋的,就像吃了蜜一樣。我三下兩下就把它給搞定了。我又來到了樓下,再吃了一大碗的重陽糕,奶奶在一旁笑瞇瞇地說:“真是個小饞鬼!”
媽媽說:“重陽節又稱菊花節,是老人們的節日,所以我們要尊敬老人,關愛老人。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聽了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孝敬老人,那么就會讓這個世界充滿歡樂。
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我怎么也吃不下飯,因為我的肚子已經給重陽糕撐得鼓鼓的了。
九月初九,小朋友!你們千萬不要忘記這個特殊的節日哦!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篇
重陽節正值五谷收獲的日子,重陽糕,不僅是節日的食品,還是神佛的供品,也是饋贈的禮品。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因用于農歷九月九日佳節并且形色花巧,所以又叫花糕。
重陽糕起源很早。南朝梁代人宗懔(約501-565年)的《荊楚歲時記》注說:“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今北人亦重此節。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宋代高承在《事物記原》卷九說:“蓋餌,即糕也。”并引述晉代葛洪《西京雜記》所記漢代“食餌”的記載。實際上以粉面蒸糕唐代已經出現,不過并不專為重陽節的食俗。而宋時做糕之風已經很盛了。到了宋代,城市經濟逐漸繁榮,市井之內出現了獨立經營糕餅食品的店鋪,“糕”與登高之“高”諧音,于是吃糕與登高同成節俗。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一篇
過年蒸年糕是我們這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習俗了,我們這把蒸年糕稱為蒸粑粑,在家鄉不論貧窮富裕,人們都會根據家中的人口和對年糕的“愛好”程度來制作一定量的年糕。
每年一到臘月中旬,人們就開始準備蒸年糕。其實早在深秋的時候,就要把蒸年糕用的柴劈好晾干。然后是將上等的糯米放進大水缸里浸泡,大約過了半個月,就要對缸中的“原料”進行觀察,根據天氣的狀況來定浸泡時間的長短。將浸泡好的米清洗干凈再準備進行水磨。磨面可是個沉重的“差事”,一般的女人是無法操作那笨重的石磨,就是男人也得輪流“上陣”,所以家鄉有句古語叫“櫻桃好吃樹難栽,粑粑好吃磨難來”,雖然現在有了電動磨面機,按理說可以省去不少人力,可是總有人反對這種“武器”,這個“家伙”不但要浪費電,而且用它磨出的面做的年糕口感粗糙,有種生硬感,人工磨的就大不一樣了,不僅細膩而且還硬中帶軟。
母親說早在20世紀60年代糧食最緊張時,人們結婚辦喜事,年糕可以代替喜餅,在那時可是送給女方家最盛行的彩禮了。喜餅年糕的“生產工藝”較復雜,是將蒸熟了的面放進盆中進行二次攪拌,等待它冷卻到一定溫度后,捏成乒乓球大小的面塊,把它按進模具中,反過來輕輕地敲下來,這樣便做好了。其外形很像月餅,上面有精美的圖案及福、祿、壽,禧等吉祥文字,不僅它的“可食性”強,還融合了藝術元素。
如今在除夕和正月初一,正月拜年,年糕一般都要上餐桌的,人們都要品嘗這帶稻草灰味的年糕,不僅是對年糕味道的喜愛,還圖個吉利。人們渴望著新的一年那些精美的圖案,吉祥的文字能夠給每個人帶來好運。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二篇
今天是重陽節,我和媽媽去外婆家吃晚飯。外婆說:“今天是重陽節,我們一起來做重陽糕!”我一聽,一蹦三尺高,大聲嚷著:“我也要做,我也要做!”
收拾干凈了桌子,外婆端出一盆浸濕后又晾得半干的米粉,把它們倒在一個大竹匾里,我激動得直搓雙手。我卷卷衣袖,搓搓小手,深吸了一口氣,準備大干一場。第一步是和面,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是用糖水和。外婆給我倒了一些糖水,我便開始揉。“我揉,我揉、我揉揉揉……”我自己為自己鼓勁。由于用力過大,鐵盆被我弄得“咯噔”響。可是我的手不一會兒就酸了,使不出勁來。面團還總是不聽我的話,粘在盆子的壁上不下來。于是我便用手指挖。這一挖,弄得手上黏糊糊的。外婆趕緊說:“在手上抹點干面粉。”面團差不多成形了,也越來越柔軟了。我將面團一分為二,將面團按成面餅,現在要給這半成品“化妝”啦!先用紅絲綠絲做幾條紅紅綠綠的頭發,眼睛一只紫一只紅,鼻子只有一條線這么細,嘴巴是用瓜子做的,臉上還五顏六色。真不知道這塊重陽糕烤好是什么樣的。是黑乎乎的,還是白白胖胖的?只見外婆那也快做好了,外婆把細細的,白白的米粉一勺一勺放入蒸籠里,輕輕地、小心翼翼地壓平,再用小刀把它們切成一塊塊菱形,再小心地撒上紅絲、綠絲和黑芝麻,最后,我們把蒸籠放在蒸鍋上蒸。外婆說:“只要我們再耐心等上二十分鐘,就可以吃到又松又軟的重陽糕啦!”
我們靜靜等待著,不一會兒,一陣甜滋滋的香味悠悠傳來,重陽糕蒸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自己的杰作,迫不及待地掰了一小塊放進嘴里。“好香啊!”我感嘆道:“沒想到重陽糕如此美味,我還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做的重陽糕呢。”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三篇
說到家鄉的美食,我首先想到的是年糕。年糕美味爽口,讓我不得不提。
年糕是用米做成的,所以一切都要從米開始做起。不用說,首先當然是洗米、淘米了。淘洗過米的水像牛奶一樣純白,它源源不斷地流下來。“為什么這水是白色的?”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做過很多次年糕,我想她應該會知道的。奶奶說:“因為米的種子皮被剝掉了,我們看到的只是白色的種肉,它含有很多淀粉,淀粉流進水中,所以水就變白了。”我心想:“真的有淀粉這種東西嗎?算了,待會回家問‘度娘’吧。”淘洗完了,把米放入一只桶里,用水浸泡。浸泡兩天兩夜是最佳的時間。還要在米中插一把刀。這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又問奶奶:“為什么要在上面插一把刀啊?”奶奶說,這樣做是為了不讓一種怪物把米搬走。我只依稀記得這一點,到底是什么怪物,我也忘記了,反正是一種迷信吧。米浸完后,還要再洗一次。
然后,就要把米運到做年糕的工廠里。第一步,把米放進一個漏斗似的機器里,下面的出口綁著一只袋子,這個袋子很大,和麻袋差不多。從這個出口出來的已不再是米了,而是米磨成的粉,也就是米粉。“原來這是磨粉機,我還以為這是什么東西呢。”我恍然大悟。第二步,把磨好的面粉放入一個巨大的木盆里。我想這應該是木盆中的“巨無霸”了吧。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放入一些水(不過這個比例不是很精確,只是看水和面粉混合之后的干濕程度,大概是估計的)。接著,就是把水和面粉混合起來,再搓成小球,大的有鵪鶉蛋那么大,小的跟螞蟻差不多大(這個同樣也沒有很標準的要求,不是全部搓成小球,只要一部分就行了)。第三步,把面粉放進蒸籠里蒸。這個蒸籠跟蒸糯米的蒸籠一樣,都是用木頭做的。據說,蒸好的面粉和沒蒸過的面粉顏色是有差異的。第四步,把糕花放入一個和之前差不多大的木盆里,打散。蒸好的面粉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糕花”。糕花這個名字可不是隨便亂取的,它可是有原因的,是因為倒出來的面粉是一個一個小球簇在一起,像朵花似的。之前沒有搓成小球的也都變成了小球。第五步,同時這也是最讓我好奇的一步。那里的工作人員把糕花放進了木盆里的一個正方形的小孔里,然后就會發出一些聲音,像煙火“噼里啪啦”的聲音。年糕就從另外一個方孔中鉆出來,再用刀把它斬成一段一段的,年糕就做好了。剛做好的年糕,白白的、熱熱的、軟軟的。可過了一段時間,它就會變硬。
家鄉的美食不僅有年糕,還有小籠包、榨面、陳氏燉鴨等等。好了,好了,不說了,再說我可要流口水了。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四篇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后最為繁盛。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五篇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人們在這一天一般都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一大早,我就發現桌子上多了幾袋熱氣騰騰的糕。我奇怪地問爸爸:“今天是什么日子?干嘛買這些糕?”爸爸說:“今天是重陽節,這是重陽糕。”爸爸邊說邊拎起一袋子糕,說:“一袋給你爺爺,一袋給你外公,一袋給你,一袋給鄰居王奶奶,你看她一個人孤苦伶仃,多可憐啊!她雖然不是我們的家人,但我們也應該多關心她。”
爸爸說完,我立刻拿起一袋重陽糕,飛快地向王奶奶家跑去。
王奶奶六十多了,頭發花白,臉上的皺紋一大疊,眼睛已經看不清楚了,平時很少有人來看望她。我平時一有空總會去那里幫忙、陪奶奶聊聊天等。
我拿著重陽糕跑到王奶奶家,只見奶奶正瞇著眼睛在很費力地洗菜。我跑過去對王奶奶說:“王奶奶,你坐下來,休息一會,吃點重陽糕吧!我來洗菜。”我邊說邊把王奶奶拉到凳子上,打開袋子,讓奶奶快吃重陽糕,說:“奶奶,你看這重陽糕還熱乎乎的呢,快趁熱吃吧!”奶奶笑著連聲說:“好!好!好!你真是個乖孩子。”我呢,回到水池旁,馬上行動起來。不一會兒,菜洗好了。不過衣袖卻濕了。我想:雖然衣袖濕了,但濕得有意義,我心里非常開心。
告別了王奶奶,回到家里,我發現沒有人,于是趕忙找來一件衣服,剛想換上,爸爸回來了,說:“你怎么弄成這個樣子?”我急忙解釋道:“我幫王奶奶洗菜,不小心洗濕了。”爸爸笑著,撫摸著我的頭說:“你真懂事,真是爸爸媽媽的好兒子。”
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多陪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鄰居王奶奶,讓他們不感到寂寞,讓他們體會到家庭的溫暖,人生的快樂。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六篇
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各個地方都有著過年不同的習俗,如吃餃子、做豆腐、燒豬腳等等,而我們家的風俗就是搗年糕。
“呯——呯——”一陣陣有力的敲打聲傳入我的耳朵。此時還在懶洋洋睡覺的我心想這么大早上的在干什么呀!這么吵,不知道有人在睡覺嘛!于是我沒有理會它,翻了個身又繼續睡覺了。可這聲音越來越大,仿佛在警告我不要再睡覺了,該起床了!終于,我拗不過它,無奈之下,我離開了我心愛的小床。
從床上爬起來的我,準備去一探究竟。當我到樓下時,隔著老遠就看到三五個人站在那里,似乎在弄些什么東西,于是我三步并做兩步飛奔過去“哦——原來是在搗年糕啊!難怪聲音這么大。”只見媽媽和外婆,一人手持類似錘子的工具,一人在撥弄著年糕。媽媽和外婆動作十分嫻熟,錘一下撥一下,錘一下撥一下......而此時在旁邊看著的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與興奮之情,于是我就央求媽媽讓我搗一會兒,媽媽沉思了片刻,便答應了。
“嘿咻,嘿咻!”我一邊喊一邊拿著這個錘子一樣的東西,它可真不是一般的重,險些我還差點摔倒了呢。“啊,我搗不動了!”此時的我臉通紅,舌頭在外面伸著大口喘氣,好似一條小狗。我的兩腿已經發麻,站都站不穩了。可是我辛辛苦苦賣力了這么久,不僅沒搗好年糕,還把年糕搗得不成樣子,真是枉費了我一片心思啊!而此時大家看著我這狼狽不堪的模樣,早已笑翻了天。
這我哪能忍得了,不過好在媽媽給我煮了香噴噴的年糕,可我還是太心急,到現在舌頭還痛著呢!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七篇
食譜完成,事不宜遲,現在馬上開工做發糕!首先我讓爸爸先幫我煮了一些大棗,然后在煮棗的同時,我在盆中融化了一大塊紅糖備用。在一個個干扁的大棗變成肥胖的娃娃后,我把它們撈出來,戴著一次性手套開始給紅棗“脫衣服”,開始我以為給紅棗去皮很容易,結果我試了一下手被燙的生疼,可我吃到棗肉的.時候疼痛消失了,涌上來的是一陣香甜和美味。
為了讓發糕的口感好,我忍著疼痛把大棗全部去皮,然后用勺子把棗摁成棗泥后倒入備用的紅糖水,充分攪勻后開始和面,我一點一點的往盆里到面粉,一邊倒一邊攪拌,直到形成一個顏色均勻的大面團,我把面團拿到案板上,使出吃奶的勁揉,面被我揉了個亂七八糟,不堪入目。我看它亂七八糟的有些過意不去,把它收拾整齊后,放在盆子里關了它三小時“禁閉”。三個小時過去了,我揭開鍋蓋,一股濃濃的酵母香撲鼻而來。我把面團揉成細細的長條,切成塊狀,挨個放到鍋里。
我的“發糕”蒸好了,夾雜著香甜的紅棗味,雖然很好吃,但不是我要的發糕,這時媽媽查出來正宗的發糕是用糯米做的,用酒發酵出來的。哎呀,原來做了個山寨版的“發糕”啊!這時,我看看媽媽,媽媽看看我,都笑了。
發糕05-08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八篇
“噼哩啪啦”的鞭炮聲此起比伏,墜上了青苔的石板路上到處是紅色的飛屑。又是一個元宵節到了,元宵節在我們家鄉浙江鎮海的舟山群島上,那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甚至不亞于前些時日的春節,然而我們那兒過節從不吃元宵,而是吃年糕。各種各樣的年糕佳肴紛紛上桌成為待客接友的上等菜。
兒時的我最喜歡看太太(是指奶奶或爺爺的媽媽)曬年糕。這個年糕是從一年元宵節開始曬,到來年元宵節時才能享用,而且這期間還需要時不時地將它拿出來曬,溫度也要恒定,不能過高或過低,所以太太待(特)地留了一間屋子,專門用來曬和存放年糕。
曬完的年糕十分堅硬,你找一個壯漢,他都不一定能掰開。曬完的年糕顏色潔白中又帶上了一點微黃,曬完的年糕由于一直貯存在恒溫的室內,所以它還透著一絲涼意。
每當太太在來年元宵節時將它們鋪在門前曬時我總愛去搗蛋,我鐘情于站在年糕干上腳底傳來的絲絲涼意,這時要被太太看到了,我肯定會被追著滿院跑。當然,雖然太太身體健康,但也跑不過我,因為我總會東竄西竄,跑到隔壁鄰居家避難,大家也都會將炒好的年糕塞給我吃。
最喜歡的就是螃蟹炒年糕了,我們老家因為在舟山群島上,海貨自然也就更豐富更新鮮,我們總愛將梭子蟹切成四塊裹上面粉和年糕一起炒,說上去做法很簡單,其實不然,對火侯的掌握是這道菜最重要的部分,火候過了螃蟹就燒老了,肉質就不嫩了,而火候少了,年糕又炒不熟。所以能把這道菜燒好的也只有我舅舅,舅舅在外地做生意,是個商人,雖然工作很忙,但每年他都會回老家燒這道菜,噴香的年糕味伴著濃濃的蟹香飄滿了我家。這時我們總會請左鄰右舍來嘗嘗。太太總會自豪地說:“還是我孫子燒的最好。”
“噼哩啪啦”的鞭炮聲又響了起來,交織著家家戶戶團聚時的歡聲笑語和濃濃的年糕味,回蕩在整座島上。
家鄉的年糕,那金黃色的佳肴將是我永遠的記憶。
形容糕好吃的作文 第十九篇
馬上就到傳統祈福和敬老的重陽佳節了,我和媽媽準備一起做重陽糕送給外公外婆。
首先,我們去超市采購做重陽糕的材料,然后還在小區里采了一些香氣撲鼻的桂花,因為媽媽說,用這樣的桂花水來和面會更香。
經過我和媽媽一個小時的努力,準備工作完成,我們一層粉一層豆沙的在飯盒里鋪好,還在最上面的一層撒上了紅棗和葡萄干,然后放在鍋里開始蒸糕。
不一會兒,香噴噴的重陽糕出爐了!媽媽立馬拿出手機,讓我端著重陽糕不停地擺pose。一頓咔咔咔之后,心滿意足的媽媽開始發朋友圈去點贊了。
我看著自己努力勞動做出來的糕點,嘗了一塊,真是美味啊!
晚上,爸爸開車把我做的重陽糕和賀卡送到了外婆家。我希望外公外婆吃了我做的重陽糕,可以身體健康,快快樂樂!
- 上一篇:中學生游記300字作文大全(精選20篇)
- 下一篇:班級積分抽獎作文(精選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