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與王陽明相遇作文600字(精選6篇)
與王陽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一篇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
在一片青翠挺拔的竹林,空氣中氤氳著竹子特有的青芬。陽光倚著竹桿,灑下一片斑駁的光影。
這是王陽明格竹子的第七天,此時王陽明頭腦昏漲,對朱熹“進階八條目”的起初兩步“格物致知”,就已撲滅了王陽明對朱熹的狂熱。
在那個以信奉朱熹為潮流的年代,是王陽明第一個站在了朱熹的對立面。王陽明做了一件大事,他果斷放棄了格物致知。向前是勇氣,轉身是智慧,王陽明是智勇兼備。在一片芬芳的竹子林里,王陽明開始了他對“佛”的追求。
然而,王陽明就像是一棵筆直的翠竹。
每年科舉考試,都會吸引無數考生進京趕考,場面尤為隆重。排名出來后,紅榜上沒有自已的名字,場面也是異常壯觀,相比考前,哀聲一片,唯有王陽明一聲不吭。當人們以為他傷心過度時,他像竹子一樣一根筯地認為:如果他為這動了心,便做不到知行合一。依他看,天下第一大事是做圣賢。恰似劉楨所說的“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般,他有松竹般的剛勁,絕不為一次落榜而動心,這才是王陽明。
在朝廷,這種品質也不曾消失。劉謹,一個如此貪財的太監,多少官員為這一事件多次向皇帝上書而被當場打死。一個個鮮明的案例擺在眼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王陽明偏要逆著頂斥劉謹,又不禁想到竹子逆著石頭生長,明知上方有石頭,偏要把石頭頂翻。面對劉謹的追殺,王陽明面無懼色,各種耍技、裝死,將劉謹玩得團團轉。
陽明先生是在1529年去世的。去世前,他的徒弟周積問他有何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最后八個字在耳邊響起。
我仿佛看到那片竹林里,那棵尤為筆挺的青竹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周圍,皆是一片青芬。
與王陽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二篇
墨水把天空染成了陰暗的顏色,而在層云覆蓋下的天空,竟透不出一絲光亮。
我的心也被天空所感染,心中因為最近學習上出問題早就變得壓抑,只好外出散心。
不久,我被路邊一處別樣的風景所吸引,幾棵翠竹,一張石桌,兩張石凳,我便坐在石凳上靜靜地看著竹。
伴隨著一陣清風吹來,我鼻中嗅出了竹香,腦中浮現了一個人影——王陽明。
剛到龍場時,他也是十分的煩惱,那里到處彌漫著有毒氣體,有兇猛的野獸,還有極難相處的土著人,可自己卻只能住在一個潮濕的山洞,幾個同伴也因水土不服而生病。
他卻在這十分困難之時,想著如何改變,熬草藥,解毒氣,造石門,防野獸,傳心學與土著人。
竹,外表挺拔,而內心卻也具有不一般的品格,從不彎曲生長是它的信念。
一切困難在他的堅持下逐漸迎刃而解,此時他在我的心中就像一棵竹子,內心堅韌,突破所有困難,而在龍場得到了自己極高成就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誤也”。在龍場作《瘞旅文》和《象祠記》。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王陽明在困境中遇到的種種不僅沒有氣餒,還不斷修心悟道,向我們展示了面對困境他的作為。
竹子的堅韌是內心的`堅韌像良知。是外表的堅韌為他所作的一切不放棄。
“人人都有良知,所以人人心中都知道是非,但耳朵不聽是非,口不說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之所以后人能給予王陽明如此高的評價,是因為王陽明他不僅有良知,并可以做到知行合一,如龍場悟道。
我想看到王陽明便像看到了竹子,就像能嗅到竹香味,王陽明是竹,竹亦是他,他身上的品格是竹的品格,他身上的清香是竹的清香。
想到這王陽明似是出現在另外一張石凳上對我說:“你的耳朵不能聽是非,省了多少閑是非;口不說是非,那也不是知行合一。
此時光破云層,那光不僅照亮了天地,更照亮了我的心,向我指引“知行合一”。
與王陽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三篇
王陽明是是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軍事家和書法家,別人博而不精,他是博而精。他的哲學絕非書齋里的空想,而是學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軍事上,他又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
這本書講了王陽明在政治、軍事、思想上的成就,也寫了他的教育有方,很多弟子都當上了大官……
我雖然還沒有看完這本書,但收獲頗豐。每一個人,無論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對越來越復雜的環境,可能都會追問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我看了王陽明之后,這一問題才在心中解決。
這本書我認為可以推薦給中學生和對自己人生迷茫的人看。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幫你找到一份滿意的答卷。
與王陽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四篇
我要向大家推薦《明朝一哥王陽明》這本書,雖然這本書在整體上可能讓我初讀感覺混亂,但它終究離不開一個理論——陽明心學。陽明心學是什么呢?為什么從明朝到現在有許許多多的人踐行呢?
陽明心學簡稱心學,它是在明朝人們都遵循程朱的理學(即格物致知理論)時,王陽明創造出來的一種不同于理學的一套理論。其核心思想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有三項構成要素,“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此心在物則為理”。
“心外無理”是指普遍規律,只有與你的心靈融合才有意義,才能影響你的行為,否則只是束縛。這句話看似不好理解,其實很好理解。比如,我是一個八年級的學生,我就要遵守八年級的規章制度,而九年級的規章制度跟我就關系不大,我在八年級就不用去遵守九年級的一部分規則。
“心外無物”是指一切活動都是意識參與的結果,離開主體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這個意思是說,這個事物如果你明白,知道它的存在,它才是真真正正的存在。反之,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存在,那么即使它客觀存在,對于你來說它是不存在的。
“此心在物即為理”,是指具體的理體現在心與外部世界所存在的關系,脫離外部世界則無意義。比如,美國的法律允許人持有槍械,但是你在中國,這條法律對你來說無意義。
《明朝一哥王陽明》是傳記,但是我感覺它更像一本理論書,它以王陽明的一生為線索,寫出了陽明心學的產生、發展和實際應用。我們可以懂得陽明心學,不僅要懂得,還要應用。
這本書體現心學的作用是在第九章和第十章,而理解心學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我認為最激動人心的片段是王陽明決戰朱宸濠,使我驚嘆不已。
初讀這本書,你也許會覺得枯燥無味,但如果你認真鉆研,就會學到這么多東西,這本書非常適合我們中學生去閱讀。
與王陽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五篇
倚坐在窗臺邊,望著盆栽里一朵朵鮮艷齊放的花朵,綠葉緊挨在下面,望去只成了陪襯,我的目光不禁有些黯淡。
緩緩推開窗戶,清風撲面而來,吹起了手中書本的書頁,“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的一席話觸動著我的內心。確實,世間萬物皆在人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每一個人都是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立人格。
一陣淡雅的清香迎面而來,透過窗外是幾株綠葉茂盛的桂花樹,淡黃色的桂花鑲嵌在茫茫綠葉之中。桂花雖小但卻散發著獨特幽香——這是屬于它的“獨立人格”。
重新拾起積了一層灰塵的魔方,夕陽染紅了半邊的藍天,金黃色的光芒照射在魔方上,我的眼中亦閃爍著光芒,我不必因為學習成績的落后,而成為朵朵鮮花下只能仰望,盡顯無助的綠葉,應該發現自己的長處,體現自己的獨立人格,散發出那一縷屬于自己的幽香。
伴著秋天,那星星點點的桂花,和那本厚厚的《知行合一王陽明》,我靜靠在窗邊練習著魔方。手指飛快地撥動著方塊,發出了陣陣清脆的“啪、啪”聲。方塊在我的手指間自由變換著,左拐,直行,右轉,仿佛乘上了高速公路,以最快的速度到達了目的地,我的手若調色盤般變換著顏色,紅的紅,黃的黃,白的白。常練著,練到天空撒出了一層濃濃的墨色。一個公式練好幾次,手指總練到痛,伴著淡青紫色,有時還會發麻,甚至破皮。我也想放棄,淚珠似晶瑩剔透的珍珠在眼中打轉。“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瞧向那本書,王陽明似站立在我的眼前,他堅定的語氣勉勵著我。我又沉下了性子,品著那花香,繼續練習魔方。
又是一年秋天,打開窗戶,桂花香正濃郁撲鼻而來。盆栽中花還是那樣盛開,綠葉卻擺脫了束縛,長出了新一番的姿態。
恍惚間,我又看見了那樹桂花,不,它不是桂花,而是悄然陪在我身邊的王陽明。
與王陽明相遇作文600字 第六篇
殘花片片,人影疏落,他平靜的雙眸萬古不變,平靜無瀾。
王陽明身上有一種殘花意味,他身居鬧市而自辟寧靜,保持高貴而融入人潮,如殘花般幽雅、高深,孤獨飄零,高雅圣潔。去經歷了該經歷的事,去完成了該完成的任務,在寂滅后再生,用他的佛之心、道之理、儒之行,在時間中光輝宇宙。
只因花殘,方能有韻,只因漂泊,方能領悟,龍場其地,心學之初。曾有云:“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獨往龍場的他沒了熾烈的高傲。那流動的孤獨,奔放的憂郁在他的身邊游蕩。向死而生,殘花敗盡。他眼眸中對生死的迷茫和恐懼交織串聯成了一片黑暗。
夜,一個有月的夜,他靜悄悄的跨入石棺,半合蓋子,眉間隱藏著憂郁、迷茫、恐懼,突然微風揉弱了月光,驚起圈圈波紋,他長嘯一聲,驚天地、動鬼神,那刻萬物似他,他亦像萬物,心有空明,如山如水,如日如月,如殘花敗盡,觸地一剎,終于領悟世的真理。
花雖殘,其芳在,二圣之一,王學圣祖。有云:“你未看此花時,這此花與汝同寂”。花盛只在一時,殘花作土,卻能護花一世,他留下的不僅盛于明,更話傳百家,留芳萬世。日本著名將軍曾一生低首拜陽明,改變世界的明治維新,也是他在殘花杏影下,為了蒼生,為了自己,為了良知,為了世事所書寫下的。只因拂去幾分超然的獨善其身,他的功績也亦不可沒。
終究殘花沒有隨著風兒逃跑,其香仍留于世,人故去而消失人海,其精神仍長遠留存。初生之花過稚,開放之花過虛,殘花落葉方有浮沉。雖殘香仍在。
花已殘,卻無憾。在一個渡頭上,萬人落淚,卻又無聲傳來,他坐在駛向天堂的船中回憶著陳年的往事,弟子小心的問著他的遺言,看著這完人生命終結的前一瞬,世間的一切都似在靜止的悲傷,“亦復何言”,他終還是笑著走的。他如殘花般終是逝去了,但他此生無悔,笑面生死,又有什么可嘆!
只悲只嘆殘花落盡,只苦只痛先人之情!
- 上一篇:作文《足跡》(精選6篇)
- 下一篇:初中作文寫人開頭好段(精選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