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因果關系的作文小訓練(精選5篇)
因果關系的作文小訓練 第一篇
我是一個愛笑的女孩,無論何時,我都會笑口 常開,什么爽朗的笑、開心的笑、莫名其妙的笑……都與我緊緊相隨。 我對于一切可笑之事,都會開懷大笑,而這一笑,常常會將我身邊的同學一起拉下水,惹來老師的批評之后,又招來大家怪我誘惑他們的責怪。 有一次上英語課,老師教了兩個單詞:bus和 must,然后讓每個同學去讀。我同桌發音不準,結果由于語氣生硬,我一聽就成了“爸死”和“媽死”,于是忍不住大笑起來。全班同學在我的“率領”之下也哄堂大笑。老師屢禁卻不止,到了一發不可收的地步,以致無法講課,所以最后全班挨罵挨罰。老師特殊“照顧”我進了辦公室,而我卻仍然沉浸在剛才的事情里,神思恍然。老師在那里一直說,我卻還想著“爸死媽也死”,結果“撲哧”一聲笑了起來,英語老師差點沒瘋掉。 回到班級,大家又來責備我這個罪魁禍首。我自然是當仁不讓,理直氣壯地反駁:“我就愛笑,嘴長在我身上,想笑就笑唄。再者說了,我讓你們笑了嗎?管不住自己憑什么怪我?”這下,同學們啞口無言了,我又大笑起來,算為自己剛才的一番話慶賀吧。 仔細想一想,我之所以嗜笑如命,原因有二:一是父母的遺傳。爸爸媽媽都是愛笑之人,從我記事到現在,從沒見過他們皺眉頭、不開心,他們的臉上永遠都是陽光燦爛,好像天底下的好事都讓他們遇上了,所以才會生下我這個正宗傳人。二就是家庭的溫馨與和睦。父母從不吵架,對我關愛有加,三個人的笑容構建了一個幸福又溫暖的家,歡聲笑語時時環繞,我沒有理由不高興啊! 我走到哪兒,笑聲就如影隨形跟到哪兒,常是未見我人,先聞我笑。大家也喜歡笑嗎?那就讓我們把笑進行到底吧,因為:笑一笑,十年少;心情好,煩惱跑。 因為笑一笑十年少,所以我愛笑。
因果關系的作文小訓練 第二篇
世上總是有太多的因果關系:因為我們已不是孩子,所以不能再任性;因為我們要為自己的未來、國家的未來著想,所以要學習;因為父母養育我們,所以要不辜負……太多太多的因為所以,可我們又做到了多少?
又是一個周末,街道上又熱鬧了起來,卻少了幾分孩子們的身影,臨近期末考試,誰又有心玩兒呢。太陽依舊高高地掛在遠方,不知名的鳥兒停留在枝頭上,嘴里流瀉出一陣陣美妙的“大自然交響樂”。蟋蟀也不肯示弱,聽啊,看啊,它們揮動著透明的翅膀,宛如一個個經驗十足的指揮家,一邊盡心盡力地唱出清脆的歌曲,一邊為鳥兒伴奏。
處處都熱鬧非凡,可我卻無心去看。兩個小時了,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15張試卷,僅僅才做了4張。我有些不耐煩了,把手中的筆“嘩”的一下扔在了地上,沒有理由的哭了起來,恍惚間,我想起了她,她對我說,我可以的……
剛上初一時,她是我的班主任。第一次在校門口見到她,一張圓圓的臉,一雙能讀懂人的眼睛,一頭長發,長相并不出眾,卻給了我莫名的親切感。“先到教室去吧。”她溫柔的說,像一陣柔和的春風,吹進了我的心房,我不得不照她說的去做。陌生的環境,即使有小學的死黨,即使有她,但對于從未離開過父母的我來說,還是不能適應。第一個星期,新鮮感沒了后,我多次哭到半夜,多次哭著去找她,多次求她讓我回家。她第一次當班主任,看到我這樣有些手足無措,只是用堅定的目光看著我,再次用熟悉的語調對我說:“你在別的方面都能做得很優秀,我相信你會處理好的,對吧?你可以的,你能做到,我們不能總依靠父母,總有一天,會走上社會,離開父母,這是一個鍛煉的好機會。”那2句話,教會了我,我學會了堅強……
驚喜活動后的星期一,聽Miss雋說,她生寶寶了,我好久沒濕潤的眼眶又被淚水浸濕了, 她說過會帶到我們最后一刻,會帶到我們她不能再堅持,她做到了……
我沒忘記我答應過她,管好自己,管好初一二班,讓我們班第一去看她,拿著第一等她回來……
默默撿起地上的筆,內心的小宇宙似乎被點燃了,筆,又在試卷上徘徊著……
因為她的盡心盡力,所以我們也要盡心盡力,Miss張,我們一定會拿著第一去看你!她的愛,是我在緊張的期末考試中,感到了溫暖……
因果關系的作文小訓練 第三篇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用因果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向來被認為是正確的思維方法。并且由此在社會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因果共識”。但是,也有人表達了不同觀點。蘇聯詩人薩阿強在一首題為《不一定》的詩中這樣寫道:“李子不一定落在李子樹周圍,
常見論證方法有五種: 一、事實論證。 這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使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分論后結論,即開門見山提出論題,然后圍繞論題逐層運用材料證明論點,最后歸納出結論。這種結構的方法,比較符合人們的思維認識規律。運用事實論證進行論證時列舉的事實可以有兩種形式,即概括總體性事實和枚舉個別事實。概括總體性事實的說服力在于事實所體現的普遍性,它是對事實的總體或全局的全面性統計或概括。采用枚舉個別事例的論證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舉幾個事例即可。枚舉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時也要考慮到經濟原則,盡可能不要同類重復。 二、理論論證 理論論證的目的是要證明論點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由于論點一般是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其實質是歸納法,而歸納法在很多條件下是很難完全的,因此,有理論加以衡量,就能夠保證其可靠性。 理論論證的邏輯形式是演繹推理,就是將歸納所得的論點,用人類已知的科學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則外,各門學科的理論也可以作為論據。如物理學理論、文學理論等。理論論證的論據還可以是某些經過時間檢驗的、廣為流傳的諺語、格言和成語等。 三、比較論證 比較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兩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對比法。 1、類比論證。類比論證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論兩者在其他屬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邏輯形式為:A具有a、b、c、d的屬性,B具有a、b、c的屬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屬性,屬于形式邏輯中的歸納推理。類比論證屬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方式,其結論不一定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在某些情況下,有時無法獲得更確切的論據。運用類比論證,有時是有效的。 類比法富于啟發性,它深入淺出,使讀者易于領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簡練生動。使用這一方法要注意,類比對象應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屬性,要防止出現機械類比的毛病。由于用來類比的前提是特殊的事物,所以類比推理的結論具有或然性,論述復雜問題時只用類比說理就會顯得不夠充實。 類比論證有一定的哲學依據,因為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從思維方式來看,類比論證不拘于事物表面上的差異,把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考查,試圖在異中求同,是包含了辯證法的因素的,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有其意義,許多類比的結論雖然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說。但是,作為一種論證方式,由于它是一種或然性推理,其結論不是完全可靠,所以在表述上多用“可能”;另外,即使一個基本正確的類比結論中,也包含著某些謬誤。一般來說,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決于共有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的聯系。如果共有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的聯系密切,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聯系程度低,結論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無關的,就不能進行類比。 運用類比論證需注意以下幾點:(1)要使用同類對象進行類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屬性或相似屬性的事物是無窮多的,有的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對它們進行類比,就缺乏說服力。(2)避免單獨運用類比論證一種論證方式。最好是與其他的論證方式結合使用,使之起一種補充和豐富的作用。(3)要注意結論的可靠程度。除非個別很有把握的情況,否則結論一般只是一種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絕對化。 2.對比論證。對比論證則是一種求異的思維方式,它側重于從事物的相反或相異的屬性的比較中來揭示需要論證的論點的本質。 對比論證方式的運用范圍很廣,因為可以進行比較的事物很多,中與外、古與今、大與小、強與弱等,都適合于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分析和闡明了兩者的差異可對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夠確立論點了。對比可以是兩個對象之間的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對象自身前后不同階段之間的比較,前者稱為橫向比較,后者稱為縱向比較。運用縱向對比的論證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邏輯的靜態判斷的層面上,否則,有時會顯得說服力不夠。 運用對比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比較的雙方要具備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參照系。要進行比較,就必須具有合理的共同參照系,沒有共同的參照系,兩者就無法進行比較。所謂參照系指的是用來衡量和確定雙方優劣長短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必須具有客觀性,否則比較的結論不一定可靠。 四、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用比喻作論證,拿比喻者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之理。在比喻論證中,比喻者是一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著一定的關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則是一種抽象的道理。比喻者和被比喻者雖然是兩類不同的事物,但在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們之間具有推理關系。比喻論證是以比喻者作論據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的論證方式。 運用比喻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二是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可以把老師比喻成蠟燭、春蠶,說明他們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卻不能將他們比喻成能使別人干凈起來,可它們自己卻像越來越臟的抹布、掃帚,這樣運用比喻法,叫“引喻失義”。三是因為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上的內在聯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它和例證法、分析法等結合起來使用。 有的議論文以寓言或者神話作比喻進行論證。因為寓言和神話雖然都屬虛構,但它們實質上是人們對社會現象的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生活的真理的。引用這些比喻能增強論證的效果。例如可引愚公移山比喻依靠群眾、堅持不懈定能取得成功。 五、因果論證 在自然界和社會中,各種現象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因果聯系是現象之間普遍聯系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果聯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聯系,沒有一個現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發的;而當原因和一切必要條件都存在時,結果就必然產生。所謂原因,指的是產生某一現象并先于某一現象的現象;所謂結果,指的是原因發生作用的后果。原因與結果具有時間上的先后關系,但具有時間先后關系的現象并非都是因果關系;除了時間的先后關系之外,因果關系還必須具備一個條件,即結果是由于原因的作用所引起的。在議論文體中,根據客觀事物之間都具有這種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聯系的規律性,通過提示原因來論證結果,就是因果論證。 運用因果論證,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層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結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還要分析同因異果、異因同果以及互為因果。一般來說,在因果論證中要重視以下的因果分析: 1.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時某種結果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這時就必須分析和抓住其中的主要原因,提示引起結果的最本質的最核心的因素來論證論點。 主要原因,有時指的是與論點關系最密切的原因,它可能會因不同的議論目的而發生轉變。應當根據各種原因與論點之間的關系,著重分析主要原因來論證結果,對其他次要原因,應根據它們所起的作用以及與論點的關系,有所區別地對待,比較重要的次要原因作簡要分析,不重要的原因,提示一下即可。這樣,論證過程就能有主有次,有面有點,有詳有略,既準確又精煉。 2.分析產生的原因。原因有時是多層的,有些現象看起來似乎是發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們的背后,卻還有產生它們的原因。對于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個層面上,把它當成最終因素,論點就可能不深刻,也難以把問題說透,這樣的因果論證,其說服力是有限的。遇到這種情況,應當一層一層地追究下去,不可輕易罷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終極的原因為止。一般來說,越是表層的原因,越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其論證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層的原因,就越能說明問題的實質,就越有說服力。 3.分析異因同果、同因異果和互為因果。這類分析也就是力圖異中求同或同中求異,是辯證邏輯的要求。關鍵是考查和分析不同原因和結果之間有什么聯系。異因同果表面上是互不相干的原因,但如果用聯系的眼光看問題,深入分析下去,卻可以發現在它們的背后存在著某種共同之處,這時就排除了表面現象的迷惑,更加接近了本質。 同因異果也是事物之間的常見的相互聯系。同樣的原因,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種現象在現實中也是很常見的,同樣一項改革措施,對不同條件和狀況的人們所造成的結果就大不一樣。在運用因果論證時,有時就必須分析同因異果的關系,才能使論點深化和得以確立。 互為因果更具有辯證邏輯的特點。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互相轉化,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例如,在生態平衡的領域里,就廣泛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分析互為因果的關系,不僅要提示兩個事物之間存在的這種聯系,而且必須說明在什么條件下,因果才會發生互相轉化。 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它內在的因果關系。提示出這種因果的必然關系也就闡述了道理,明辨了是與非。常見論證方法: 1、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擺事實、講道理 2、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如引用故事則屬于舉例論證,如引用名言則屬于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常有“同樣”“諸如此類”等詞語
議論文的論據
回答:
就是舉例事例
因果關系的作文小訓練 第四篇
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這樣說道:有一定的原因必有一定的結果。原因決定了結果。
因為思想偉大,所以行為高尚。
——題記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其實世上本沒有偉大,付出的多了,也便成就了偉大;其實凡事本沒有原因,尋根究底,便有了結果;其實生活本沒有勞動,而因為他們,便有了用雙手奉獻的一生!
他們就是勤勞善良的農民工,就是樸實無華的勞動者,就是在閃光中現出燦爛,在平凡中現出真實的創造者!
他們是高尚的人,擁有偉大的思想。因為他們為人民服務,目的高尚,所以所做的事情同樣高尚。
他們是理智的人,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因為他們用勞動掌握心中的羅盤,樹立無私的形象。思想理智,所以所做的事情同樣理智。
他們是自由的人,擁有充實的幸福。因為他們創造了勞動,為他人創造了更大的自由。讓自由成為心靈最高的定性。
他們是富裕的人,擁有神圣的財富。因為他們精神富足,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讓富足永駐靈魂的力量。
因為思想偉大,所以行為高尚;
因為擁有雙手,所以締造幸福;
因為平凡付出,所以收獲喜悅;
因為執著努力,所以會心微笑;
因為嘗試艱難,所以磨練人格;
因為追求幸福,所以感悟人生。
這就是農民工。
付出了勞動,挑戰了困難,收獲了平凡卻創造了偉大的農民工!
詮釋了幸福,放飛了自由,豐富了閱歷在勞動中頓悟生命的農民工!
因為他們的存在,所以世界充滿沁人心脾的甘泉。暢飲甘泉,我們的內心變得清澈而又明亮。
因為他們的存在,所以人生迎來熏人欲醉的海風。感受海風,我們的內心變得純凈而又寬敞。
因為他們的存在,所以生命覆蓋了令人欣悅的白雪。領略白雪,我們的內心變得安靜而又平和!
農民工——因為思想偉大,所以行為高尚。
在諾大的世界里,他們活著,平凡地活著,美麗地活著,如同海棠花一般燦爛地綻放著。
生命中因為有了他們,所以有了平凡與偉大!
他們是因果定律最經典的詮釋,最富有魅力的人生寫照!
他們——農民工。
因果關系的作文小訓練 第五篇
日落星歸,周而復始;夏商秦漢,歷史輪回;歷史悠悠,望三國爭霸,刀槍劍影;長河涌浪,觀百家爭鳴,文筆了得;怎缺得一份勇氣?
讀《三國》,品“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總望不了一個人,那就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謹。此人文韜武略,高人一等,是孫權手下的得意大將,最后卻落了個氣絕身亡,吐血而死。一聲“既生瑜,何生亮?”何其悲壯,包含了多少嫉妒與仇恨。周瑜的死,實在可惜,他是個人才,可卻承受不住諸葛亮的激將之詞,后人用“小肚雞腸”來評價他,卻怎知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能有如此大將風度?周瑜并不缺少寬廣的心胸,他缺少的是堅定的心理承受。人人言他“有勇有謀”。可是,連小小的言語攻擊都承受不了,怎么能談得上有勇氣呢?
在當今社會中,自然沒有了戰爭,沒有了腥風血雨,我想大概也不會有人落了個周郎的下場。可是競爭還是十分激烈的。且不說市場經營國企、私企競爭激烈,就連身處學校的我們也面臨著一次次“戰爭”。失敗了,大呼一聲“江山輩有人才出,長江后浪推前浪’舊萎靡不前,甘拜下風。試問:將來踏入社會,又怎么承受眾多挫折呢?
人人都羨慕比爾·蓋茨的偉大成就,嫉妒他的財富。可是,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呢?比爾·蓋茨在創業初期不知經受了多少難以想象的失敗和磨難,可他承受了這一切,每一次失敗,就當作一個新的開始,最終成為世界首富,我覺著,他更是世上少有的勇敢者。世人往往只看到了成功者的榮耀,卻忘卻了創造成功的酸。
望歷史,看今朝,哪一個成功者不是從苦難中熬過?像李后主那樣國破了,人也跟著亡,能行嗎?
承受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可貴的精神。
承受 痛苦
人們常說,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陽光燦爛。人生是坎坷的,是曲折的,坎坷與曲折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誰也不清楚它在什么時間會降臨在我們的頭上,但我們不可能因擔心、懼怕而止步不前,我們必須笑迎一切,昂首闊步,走過去。
人生在世,謹小慎微,膽小怕事,就會畏縮不前。“一片樹葉落下,都怕砸破腦袋”,人們這樣嘲笑那些膽小怕事,維維諾諾的人。面對坎坷,面對挫折,我們要挺起胸,昂起頭,笑迎人生的一切苦難。
笑迎苦難,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掉以輕心,任性蠻干。在人生的歷程中,我們必須舉輕若重,又要舉重若輕。也就是在戰略上重視敵人,在戰術上藐視敵人,這是毛老爺子早就教導過我們的。
面對人生,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周密細致制訂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于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一旦真正坎坷來了,挫折到了,我們大可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面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后,闖過去,走過去,前面必定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如果我們在坎坷、挫折面前,不能從容面對,坦然處事;不能從諸如考試失利,競爭失利,戀愛失敗,親友失和,面子失落中解脫出來,不小心打破一個雞蛋,都會產生失去一個養雞場的痛苦,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被小小的坎坷絆倒,被輕輕的挫折擊垮。
我們曾經學過“紀昌學射”的故事。紀昌為學射,為提高射箭技藝,從早到晚,盯著一只跳蚤看。結果,蚤子慢慢如拳大了,如面盆大了,如車輪大了,最后竟如山一樣大了。
同樣道理,我們若一直盯著坎坷,盯著挫折,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前途,走不出心理的陰影,那么,坎坷與挫折就會放大,就會山一樣的壓倒我們。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地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松地面對世界。
一個人,時時將腳印背在身上,自己會被壓垮倒下;將腳印丟在身后,昂首走過去,這才是正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