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小學五年上(精選9篇)

    發布時間:2023-06-20 10:00:00閱讀量:479

    小學五年上 第一篇

    一、鋪墊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適當的數,并說明根據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4=×(□×□)

    (4+8)×□=□×+□×□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學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1.學生敘述各運算定律的內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來.

    教師板書

    (1)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3)乘法交換律:

    (4)乘法結合律:

    (5)乘法分配律:

    2.觀察比較: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比用文字敘述有哪些優點?

    優點: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比用文字敘述運算定律更簡明易記,也便于應用.

    (二)教學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

    1.教學用字母表示圖形面積公式(出示圖片:圖形面積公式)

    (1)表示正方形的面積,表示正方形的邊長.

    (2)表示平行四邊的面積,、分別表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積,、分別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積、、分別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學一個數的平方的含義及正方形周長的書寫格式.

    (1)讀出下面各式,并說明表示的意義.

    (2)把下面各式寫成一個數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號,寫出下面各式.

    (4)根據運算定律在□填上適當的字母或數.

    (□+□)+□

    □·(□·□)

    (5)如果用表示長方形的長,表示寬,那么

    這個長方形的面積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長方形的周長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小節: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號可以省略,但加號、減號、除號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寫成;在兩個數相乘的時候,乘號不能省略不寫,可以改為“·”,但容易與小數點混淆,所以一般仍記作“×”.

    3.教學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厘米,下底是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積.

    教師說明:在我們計算一個圖形的面積或周長時,實際上是把數值代入有關的公式,算

    出的結果就是它的面積或周長.

    (1)說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2)說出梯形面積公式中每一字母表示的意義.

    (3)說出字母所代表的數值.

    (4)學生嘗試解答.

    教師強調:在利用公式進行計算時,計算的結果不必寫出單位名稱,只在答題時注明就行了.

    (5)練習:一個長方形的長是厘米,寬是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三、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

    四、課后作業

    (一)已知一個三角形的底是分米,高是分米.求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二)先寫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再把數值代入公式計算.

    1.一個長方形,長厘米,寬厘米.

    2.一個正方形,邊長24毫米.

    五、板書設計

    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

    運算定律

    計算公式

    可以寫成

    讀作:的平方

    表示:兩個相乘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厘米,下底是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積.

    =(+)×4÷2

    =9×4÷2

    =18

    答:梯形的面積是18平方厘米.

    小學五年上 第二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解答已知兩個物體的運行的速度和相遇時間,求路程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分析行程問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列式解答。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經常可以看見馬路上汽車來來往往的情景,請你們以兩輛汽車為例,說一說兩車行駛的方向有可能出現哪幾種情況?

    如果兩車一直相對而行又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相遇的問題。

    板書課題:相遇問題

    二、新授

    1、請看大屏幕,認真觀察兩車相遇的過程。(電腦演示兩車相遇的過程)

    你能簡單的有條理的把剛才兩車相遇的情景描述一下嗎?

    剛才同學們看到兩車相遇的過程有幾個物體在運動?

    (出示:兩個物體在運動)這兩個物體是怎樣運動的,下面從四個方面來進行總結。(出示:①出發的地點

    ②出發的時間

    ③運動的方向

    ④最后的結果)

    根據學生回答一一出示答案。

    ①出發的地點、兩地

    ②出發的時間、同時

    ③運動的方向、相對

    ④最后的結果、相遇

    誰能用一句話完整地再描述一次兩車相遇的過程。

    [評:通過大屏幕演示,由學生概括行程問題中“兩地”“同時”“相對”“相遇”等概念,加深了對兩車相遇的全過程認識。]

    2、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兩輛汽車從甲乙兩地同時開出,相對而行,小汽車每小時行50千米,大貨車每小時行40千米,經過3小時相遇。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1)齊讀題。

    (2)同學們想一想,試一試,在練習本上列出綜合算式解答。做完后與同學交流列式的理由。

    (3)指名列式,并說明列式的理由。

    50×3+40×3

    =150+120

    =270(千米)

    (50+40)×3

    =90×3

    =270(千米)

    (4)這兩種解法同學們都說得很有道理,下面我們請電腦老師一起再來驗證一下。

    先看第一種解法:50×3是什么意思?(電腦演示)板書:小汽車行的路程

    40×3呢?(電腦演示)板書:大貨車行的路程為什么要相加?(電腦演示)

    板書:總路程

    再看第二種解法:鄧老師對于50+40是什么意思,不太明白,誰能告訴我?兩個速度相加之和(手勢)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速度和(電腦演示)3表示什么?經過3小時兩車怎樣了?這個時間又可以叫什么時間?板書:相遇時間為什么要用速度和×3?說明有幾個速度和?(電腦演示)用速度和×相遇時間求出的是什么?板書:總路程

    (5)比較這兩種解法,數量關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雖然兩種解法不同,但都求出了什么?

    你喜歡哪一種呢?為什么?

    (6)質疑。對于解答這種求總路程的問題,還有什么疑問嗎?

    鄧老師有一個疑問想請教你們:小汽車行了幾小時?大貨車行了幾小時?為什么相遇時間不是3+3等于6小時呢?

    [評:讓學生嘗試完成兩種解法,突出“速度和”概念,該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充分發揮多媒體演示的功能,完成了“總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的認知過程。為后面的實踐變式教學作好了鋪墊,所以后面的基本練習中把相遇問題求總路程的數量關系遷移到工程問題的求總工作量問題,開放發展題中遷移到實際問題,遷移過程都是水道渠成。

    三、基本練習。

    1、兩人同時從兩地相對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騎自行車每分行200米,經過6分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少米?(只列式不解答)

    2、師徒兩人合做一批機器零件,師傅每天做78個,徒弟每天做56個,經8天完成任務。這批機器零件共多少個?(只列式不解答)

    指名列式,出示兩個算式78×8+56×8、(78+56)×8

    問:78+56能不能也像速度和一樣起個三個字的名字?(在78+56上面出示工效和)

    四、開放發展題。

    1、(電腦演示)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經過2分鐘、3分鐘、4分鐘,兩車將會出現哪幾種情況?

    [評:五一大道是湖南省會長沙市最美最寬的路,沿途高樓林立,老師巧妙地將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感知緊密結合。]

    小組討論。指名回答。

    你們是怎樣判斷出經過2分鐘兩車沒有相遇?兩車相距多少米?

    你們又是怎樣判斷出經過3分鐘兩車相遇了呢?

    經過4分鐘兩車相距多少米?怎么想到的?

    2、問:在現實生活中,經過3分鐘兩車一定會相遇嗎?為什么?

    3、請看下面兩種情況。(電腦演示)

    (一)、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的士開出2分鐘后,遇到紅燈停了一分鐘,經過3分鐘,兩車一共行駛多少米?

    (二)、長沙火車站到五一廣場的五一大道長3300米,一輛的士和一輛公共汽車同時從五一廣場和火車站相對開出,的士平均每分鐘行駛650米,公共汽車平均每分鐘行駛450米。的士因上客,等公共汽車開出后1分鐘,的士才開出,再過2分鐘,兩車一共行駛多少米?

    要求:只列式不計算。男同學解答第一題,女同學解答第二題,做完了可做對方的題,比一比哪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

    六、改編應用題。

    今天同學們學會了解答相對而行求總路程的各種應用題。(出示例題)

    如果要將例題改成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怎樣改?如果要改成求速度,求小汽車的速度或大貨車的速度,又要怎樣改?分小組互相說一說。指名改編。

    這幾種應用題怎樣解答,留給同學們回家思考。

    評:教學進入“開放發展題”環節,課堂氣氛熱烈起來。這時,由于老師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和余地,兒童的思維也明顯活躍。鄧老師設計的有關五一大道的實際問題,輔以電腦場景演示,一下子就建立了“問題情景”。鄧老師問:“將會出現哪幾種情況?”的開放式提問,使學生欲言不止……又問“在現實生活中,經過3分鐘兩車一定能相遇嗎?”學生回答了好幾種可能:如汽車有可能遇到紅燈;可能出車禍;公共汽車要停站;堵車;的士要接客;兩車出發的時間不一定同時等等,體現了學生思維創新開放的特點。老師在此基礎上開展了變式題與改編問題的策略評價教學。構建了“問題情景——數學建模——成評價與運用”教學過程。

    小學五年上 第三篇

    1、想想,說說

    電腦演示兩個學生同時上學在校門口相遇的情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相遇問題的特征。

    ①兩個學生是怎么上學的?(板書:同時相對相遇)

    ②相遇的意思懂嗎?請兩個學生上臺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議議

    ①介紹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時間。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紅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們約好,從家里同時出發,相對而行3分鐘后恰好在校門口相遇。

    ②分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個組填得又對又快?

    ③分組匯報表中所填數據。

    ④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提問,教師回答;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數據,加深對相遇問題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問題數量間的關系,滲透兩種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書: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來的?滲透兩種方法即:140+120,1302。同時說2分是相遇時間。(板書:相遇時間)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強調兩種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時間(1303)。

    390米表示什么?兩人3分鐘所走路程的和,實際上就是兩家之間的離。

    小學五年上 第四篇

    教學目標:

    1、通過實物認識長、正方體,通過學生的觀察、對比、小組討論,了解長、正方體的特點。

    2、在操作中認識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3、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通過實物認識長、正方體,了解長(正)方體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這兩種平面圖形之間有什么關系? 我們以前學過的這些圖形都是平面圖形,今天我們要認識兩種立體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一)新課引入:指著各種形體的教具提問,哪些物體的形體是長方體?請學生把長方體挑出來。在日常的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學生舉例。 我們為什么把這些形狀稱做長方體呢?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二)認識長方體。

    1.教師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說明面、棱和頂點。

    2.學生拿學具小組討論,并出示小組討論提綱,同時討論后填寫操作實驗報告。

    面 棱 頂點 長方體 數量 形狀 大小 數量 長度 數量 位置

    (1)探究完成實驗報告。

    (2)匯報討論結果。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4.引導學生 指出自己手中學具的長、寬、高,改變學具的位置,在指出長、寬、高。向學生說明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擺的位置不同而改變。

    5.練習: 要求根據特征判斷下面圖形是不是長方體?并說出長方體立體圖形的長、寬、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認識正方體

    1.學生找出正方體實物來獨立觀察,觀察后按提提綱獨立回答問題,獨立填寫實驗操作報告。 獨立觀察提綱:

    (1)數一數,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有什么特點?

    (2)摸一摸,正方體有多少條棱?它們的長度相等嗎?

    (3)找一找,正方體有幾個頂點? 獨立填寫實驗操作報告: 面 棱 頂點 正方體 數量 形狀 大小 數量 長度 數量 位置 1.班集體討論,訂正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報告,并完成教師板書,注意啟發學生自己總結正方體的特征 2.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何異同? 相同點: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不同點:形狀、大小、長短不同,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面積都相等,12個棱長都相等。 3.引導學生認識長、正方體的關系:

    (四)新課小結

    這結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還有什么問題?

    三、看書質疑(略)

    四、鞏固練習

    (1)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

    (2)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 )

    (3)正方體是由六個正方形組成的圖形。( )

    (4)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

    小學五年上 第五篇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2.通過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過程,獨立探究、增強空間觀念。

    3.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感受圖案帶來的美感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旋轉現象的特征和性質。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旋轉現象的特征和性質。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教師用課件演示:(1)鐘表的轉動;(2)風車的轉動。

    提問:觀察課件的演示,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在交流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1)鐘表上的指針和風車都在轉動;

    (2)鐘表上的指針和風車都是繞著一點轉動;

    (3)鐘表上的指針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動,風車沿著逆時針方向轉動。

    教師:像鐘表上指針和風車都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這種現象就是旋轉。(板書課題:圖形的旋轉變換)

    2.提問:旋轉現象有幾種情況?

    生回答后板書。

    3.師: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見到過旋轉現象?學生自己舉例說一說。

    二、新課講授

    出示課本第83頁例題1的鐘面。

    (1)觀察,描述旋轉現象。

    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12指向1),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指針的旋轉過程。

    提問:誰能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一下剛才的這個旋轉過程?

    (教師引導學生敘述完整)

    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1指向3)。

    提問:這次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

    觀察:出示動畫(指針從3指向6)。同桌互相說一說指針又是如何旋轉的?

    提問:如果指針從“6”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會指向幾呢?

    (2)教師:根據我們剛才描述的旋轉現象,想想看,要想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說明?

    小結: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是什么在旋轉,運動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四、課堂練習

    完成課本第85頁練習二十一的第1~3題。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活動,我們知道要把一個旋轉現象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是什么在旋轉,運動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

    教學板書:

    順時針旋轉

    逆時針旋轉

    相對應的點到o點的距離都相等。

    小學五年上 第六篇

    “五四制”,就是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制度,正在實行的五四制實驗始于1981年,1984年開始在北師大附小以及原煙臺地區所有學校,包括現在的威海市、煙臺市、萊西市進行實驗。1988年,上海市開始全面試點五四制,xxx年原國家教委提出,要積極推進五四學制改革實驗。之后,實驗規模進一步擴大到全國很多地區。

    那么,“六三制”,就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最早可以追溯到1922年制教育改革,從1994年全面推行九年義務教育開始,大部分地區就實行的是“六三制”。

    不過由于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教育資源差距很大,所以不同地區根據自身情況,選擇不同學制。即便是同一省份,也可能選擇不同的學制, 比如山東就有五四制和六三制,兩種學制,甚至同一個地區也有不同的學制。

    也就是說,時至今日,中國仍是兩種學制都存在的,很難說清楚哪種好,哪種差,只能說適合就是最好的。

    對于小學會不會從6年變成5年這個問題,大家其實不用擔心,因為這個問題太大了,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有變動,那也是非常謹慎的事情。

    對此,水皮有兩個觀點和大家分享:

    一是我們覺得學制是可以縮短的,尤其是這個高中的學制。因為水皮自己就是那一年,從三年制的高中回到了兩年制的高中,提前一年參加了高考,這并不影響我們的高考成績,也不影響未來的發展。所以我個人覺得,高中部分實際上兩年是沒有問題的。

    另外有個建議,義務教育應該擴展到高中,高中教育也應該算作全民義務教育的范疇。

    社會是不斷發展的,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在不斷拓展,社會同樣需要不同的人才,我們應該在教育上更加追求質量,而不只是單純討論時間的長短。

    小學五年上 第七篇

    1、嘗試例5(稍做改動)。弄清數量關系,理清解題思路,掌握兩種解法。

    ①將上題中同時行3分鐘改成同時行4分鐘,其余條件不變,仍然求兩家相距多遠?學生讀題后嘗試練習。

    ②評講板演,理清解題思路,概括兩種方法。

    先求兩人4分鐘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綜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兩人1分鐘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綜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質疑小結,揭示課題。

    ①想一想,這兩種解法有什么聯系?

    ②概括相遇問題的特征和解題方法。

    ③揭示課題。

    這兩種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時間=路程這一數量關系式。不過,第一種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時間,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種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時間。象這樣兩人分別從兩家同時出發,相對而行,結果遇的問題,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主要內容相遇問題(板書:相遇問題),決這樣的問題可以用兩種方法。

    四、深化理解,應用拓展

    1、基本練習。

    用兩種方法完成課本第37頁上的練一練,并說一說,是怎樣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變式練習。

    電腦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學的情景。

    ①認識相背而行(板書: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鐘后兩人相距多遠?2分呢?4分呢?結果怎樣?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對而行求總路程時的解題思路是一樣的。

    3、拓展練習。

    結合生活實例,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電腦演示:張教授、李經理分別從湖州、上海去杭州參加經貿會,臨行前一段對話情景。

    對話實錄如下:

    張教授:喂,李經理嗎?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經理:知道了,張教授,你車子的速度怎樣啊?

    張教授:大概每小時行70千米吧!

    李經理:這樣吧!我把車速控制在每小時行100千米,過2小時,我們就可在杭州見面啦!

    張教授:杭州見!一路平安!

    李經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見!

    分組合作,進行探究。

    ①請同學們認真聽,仔細看,從對話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據剛才捕捉的.信息,能解決哪些問題?比一比,看哪個組提出的問題多?

    ③匯報提出的問題,交流解決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問題,是不是一定都是這樣?有沒有別的情況?

    4、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主要學習了什么內容?你獲得什么本領?

    同學們,只要你們留心觀察,善于思考,就會發現許多數學問題,剛才大家出的問題,都有一定價值。有些問題現在我們可以解決了,有些問題還需要續學習,深入研究,將來去解決。

    小學五年上 第八篇

    其實,這個話題并不是第一次引起大家熱議了,因為近年來呼吁縮短學制的人也不少,其中有一些專家,也有一些名人。

    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就提出過類似建議,他建議中小學學制改成10年;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也建議,小學教育縮短到5年,將高中納入義務教育范圍;今年兩會期間,也有人大代表提出,將小學學制從6年轉為5年,高中學制也縮短到兩年,將原來的“寒窗苦讀十二年”湊個整,變成“寒窗苦讀十年”。

    對于大家的疑惑,教育部作出了回應,短時間內教育學制不會有變化。

    其實,在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中,“五四制”和“六三制”一直都存在,這兩種學制并存的狀況是個歷史遺留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由于國情的原因。

    小學五年上 第九篇

    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求平均數的意義,掌握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通過題目設計,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養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求平均數的意義及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較復雜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用具

    教具:電腦軟件、投影片。

    學具:判斷卡。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書,小軍有20本書,小明和小軍平均每人有幾本書?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個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級一班分成3組投籃球,第一組投中28個,第二組投中33個,第三組投中23個,平均每組投中多少個?

    由學生自己解答(列式計算)針對第③題提問:

    ①說出這道題的問題是什么?

    ②求平均數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③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板書:投中總個數÷組數。

    (二)學習新課

    1.出示例 1:

    五年級一班分成3組投籃球,第一組10人,共投中28個;第二組11人,共投中33個;第三組9人,共投中23個。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讀題后,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題。(投影片)

    ①例1和準備題③比較,題目有什么異同?(從條件和問題兩方面考慮。)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必須先知道什么條件?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板書:投中總個數÷全班總人數。

    教師:投中總個數和全班總人數題目中給了嗎?怎么辦?

    ②投中總個數和全班總人數知道之后,怎樣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嘗試自己列式,然后討論訂正。

    板書: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

    28+33+23=84(個)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84÷30=(個)

    教師:綜合算式怎樣列?(學生試列式,再討論訂正。)

    板書:(28+33+23)÷(10+11+9)=(個)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個。

    教師:對比例1和準備題③你能發現解答方法有什么異同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同的情況?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級二班3個組投中籃球情況統計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教師:例2和例1比較,有什么異同?

    明確:例1和例2的問題一樣,但已知條件不同。

    教師: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要知道什么條件?(學生試做,然后說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討論,如果有不同意見互相交換,最后弄清怎樣是對的。)

    板書: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個?

    2.5×12+3×11+×10=95(個)

    由學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個。

    教師: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

    板書:(×12+3×11+×10)÷(12+11+10)。

    討論:對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教師:求平均數時,有時不能除盡,這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取近似值。

    (三)鞏固反饋

    1.做一做:

    小亮讀一本書,前4天平均每天看頁,后3天平均每天看8頁。小亮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頁?(先說思路,再列式計算。)

    2.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時加工28個,后3時加工36個,平均每時加工多少個?

    [ ]

    a.(28+36)÷(3+2);

    b.(28 × 2+36 × 3)÷(3+2);

    c.(28+36)÷2。

    ②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前5時平均每時行60千米,后3時平均每時行56千米,這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平均每時行駛多少千米?

    [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課堂總結(學生總結)

    教師:解答求平均數應用題應注意哪些問題?

    ①明確問題求的是什么平均數;

    ②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五)布置作業 課本p15:1,2,3,4,5。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較簡單的求平均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并鞏固平均數的意義以及求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權算術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難點。通過準備題與例1的對比突出重點,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讓學生充分討論、嘗試例2,培養學生獨立解答問題的能力,從而突破了難點。

    本節新課教學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例1,加深對平均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的理解,共分3層。

    第一層:由準備題與例1對比,找出異同點;

    第二層:由問題出發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層:列出分步和綜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學例2,強調根據題意確定算法,可分3層。

    第一層:出示例2,審題找出與例1的異同點;

    第二層:分組討論解題方法;

    第三層:列出分步、綜合算式。

    第三部分:對比例1、例2,找出異同點,從而加深對平均數應用題解題方法的理解。

    板書設計(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2020国产精品自拍| 日本尤物精品视频在线看| 亚洲精品www久久久久久| 老师开嫩苞在线观看|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chinese精品男同志浪小辉|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 亚洲图片小说区| 男生被男生到爽动漫|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天天弄|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欧美xxxx做受欧美|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美女洗澡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妖精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aⅴ免费观看| 最好看的2018中文字幕国语免费|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视频一级毛片| 高潮抽搐潮喷毛片在线播放| 性刺激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波多野结衣mxgs-983| 四影虎库1515mc海外| 麻豆国产剧果冻传媒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chinese乱子伦xxxx国语对白|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欧美人与动zozo|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91| 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黄网址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天天爽| 99re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