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怎樣做好一個小學好老師的作文(精選7篇)
怎樣做好一個小學好老師的作文 第一篇
外甥還不會數數,嫌麻煩的姐姐硬是說他只聽我的話,讓我教他。要知道他那樣的性格,神仙也愛莫能助了,我哪敢答應,一直推辭,可媽媽聽到了,還用手機來威脅我。哎,只好試試嘍。
我一過去,他就把一堆玩具給我,“舅舅,這個給你。”我插不上一句嘴,只好等。“唉,軒軒,這個字讀什么?”我終于發話了,用手指了指紙上的“一”,“不知道。”他僅僅回頭看了一眼,又開始玩車子了,我頓時覺得自己存在感好低。“這個字讀一。”“一。”“這個字讀……”“二。”“剛才的字讀什么啊?軒軒。”“二”“不對,是一”“一。”我才明白,他的注意力不在我身上,但我也不能強迫他呀!他要是哭了,我的手機就要被媽媽沒收了。我看著他,哎,當時我是怎么學起來的呢?突然,我想到一個偷工減料的方法:讓他從一背到十,這十個數不就學好了,這方法真好。
“一二一二……”在我一句一句教導下,他終于能用不標準的音背一到十這幾個數了,雖然有時會卡住,不過不幸中萬幸是他沒有哭鬧,在這過程中他一直在玩車。不過,這已經算是很大的成就了。為了以防萬一,我把那張寫著數字的紙給撕了。呵呵,看你怎么揭穿。
姐姐回來了,外甥也成功背了一到十。“不錯嘛,下次,你再教他國際象棋。”姐姐對我說。
“不……”要是那時沒東西玩,難道他不會鬧嗎?哎,感覺末日要到來了。
怎樣做好一個小學好老師的作文 第二篇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
還在我上中學時,我就想過,如果我是一名老師,我會怎么當,當時想這一問題,主要是源于一名學生對心目中理想老師的一種渴望,而現在,這個問題成了我必須面對并且要經常思考的問題,那么,怎樣才能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呢?
我覺得,要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首先應是一名專家,一提到專家,我們首先會想到有多少學術成果,有多高的建樹,實際做為一名老師,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研究也是專家。我們現在不是提倡老師做專家型老師嗎?我查了一下資料,對于專家型老師界定也正是這樣的,就是指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領域有專長的教師。
在我上學的經歷中,我就有幸遇到了兩位這樣的老師,他們是我和同學們公認的受歡迎的老師——一位是我高中時的歷史老師。
我高二時學的是理科,歷史是副科,教我們歷史的老師據說是研究外國文學的,平時上課,他不用課本,而是通過外國神話,外國小說來講歷史,所以他講的課既生動,又有知識性。到期末時,為了應付考試,他也會在用一下書,只一兩課,就把一本書復習完了。而且很奇怪,就這一兩課,我的歷史成績也不差。現在,歷史書上的事件我不記得了,但我對歷史學科的態度卻與以前不同了。在初中,我不喜歡歷史,而受這位老師影響,我發現了歷史不僅有趣,而且有用。通過這位老師,我還了解了一些外國文學方面的知識,我印象特深的是他給我們講過一部小說《熱愛生命》,我當時特別感興趣,真想看看,但一直沒過這本書,直一到十多年后,在一個書店見到這本書,我如獲至寶,馬上買下,現在我還收藏著這本書,而且從不外借。
另一位我們喜歡的專家型老師是師專的王頌昌老師,王老師教我們空解(空間解析幾何)。現在我也教幾何,我深深感到幾何比代數難教,特別是立體幾何,而空間解析幾何比立體幾何還難,光畫圖就是一件很難的事,因為它沒法用尺子畫,而王老師畫圖也從不用尺子,徒手就能畫出漂亮的圖形,而且王老師講課也很少用書,所有的知識感覺已經和他融成了一體,所以,聽王老師講課感覺特別享受,在師專所學的課中,空間解析幾何是我們最不發愁的一門課,我沒有聽說王老師是什么專家,但我認為王老師一定是空間解析幾何的專家。畢業后,空間解析幾何只在我專升本時用過,但空解給我留下的美好印象卻一直影響著我。
什么是教育?愛因斯坦曾給教育下過定義:“如果你忘記了在學校里學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他以為,一個好的教育,是能夠培養受教育者“神圣的`好奇心”和“內在的自由”。教師的作用性就體現在如何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而非教授簡單的課本知識。古語有云:“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讓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將使他終身受益無窮。
我認為剛才提到的兩位老師,他們就做到了這一點。
而從學生的角度講,每一個學生都有探求末知知識的渴望,如果一位老師能把真正的知識傳授給他,而不是照本宣科,我想每一位學生都會喜歡這樣的老師。
要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我覺得,老師還應有智慧,就是要成為一名智慧型的老師。
教育不是一門技術,而是一門藝術,老師的教育只有綻放出藝術的光彩,學生才愿意接受,這就要求老師要有智慧。
老師要有管理智慧。
我先講一個笑話。
有一個班里每天總有學生幾個曠課,于是,班主任每天打幾個電話通知家長,但是這樣一來,用不了幾天,電話費開始報警,為了減少電話費,班主任改為發短信,短信內容是:我是趙老師,請回電。可班主任給一位學生家長連發兩條仍不回電,班主任很氣憤,心想,打個電話教訓一下這位家長,太不關心自己的孩子了。于是班主任打通了這位家長的電話,說:“我給你發的短信沒收到嗎?”這位家長說:“收到了。”班主任又說:“收到了為什么不回電呢?”這位家長說:“我還以為是騙子呢?”
這位班主任這所以遇到這樣的尷尬原因是缺少管理智慧,而類似的問題有一位校長是用另一種方法解決的。
這是一所民辦職業學校,以前學生經常曠課,新校長來了后,在全校學生大會上,說“如果哪位學生曠課,馬上通知家長帶回,不管你是柳林的還是汾陽的,我打電話的方法是:打通電話后,說你家孩子出事了,趕快來。完后就把電話掛了,有的家長來了說:我還以為是什么大事呢,原來是曠課呀!我就說,曠課還不是大事。”
這些學生聽了校長的話,果然不敢再曠課了。
我想,這些學生也許并不是真的怕叫家長,而是被這位校長的管理智慧折服了。如果讓學生在上面的班主任與校長中做選擇,學生一定會選擇象那位校長一樣有管理藝術的老師。
實際上,在我們學校,也有這樣的智慧型老師,比如,喬翠芳老師,她通過給學生打分,評比,也促使學生們不敢再曠課。在辦公室,我能感到學生雖然受到了管束,但卻非常喜歡她。
智慧型的老師還應該是具有課堂教學智慧。
試想,如果一名老師對于學生的喜怒哀樂全然不顧,他會受到學生的迎嗎?我們都當過學生,我想大家不會喜歡這樣的老師的,一個智慧型老師會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靈活調節課堂氣氛,這樣的老師才是學生喜歡的老師。
智慧型老師還應該具有課程智慧。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位小學老師出了一道題,第一題是……的長江,學生答道,一望無際的長江,第二題是……人流,學生答道,無痛的人流,老師打了一叉,旁邊批了“熱鬧的人流。這樣的老師缺少課程智慧,你不想讓他答這個答案,可以改成選擇題。他答得沒錯,你給他打個叉,他還喜歡你嗎?
最后我想說的是,學生喜歡的老師還應該是一名真老師。
陶行之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善美是人類的共同追求,所有的學生也喜歡說真話,辦真事,講真理,有真情的老師。
幾年前,北師大教育學博士生導師肖川曾到小學做示范課,有老師寫了這樣評價“聽過許多優秀之課,課堂熱鬧得讓你激動,學生快樂得令你也歡快,教師活潑得如同孩子,而孩子們卻智慧老沉得象教師,有一種40分鐘里學到騰云駕霧的本領之感覺,眩人耳目,而肖川老師的課樸實得除了書本、粉筆就剩下人的課堂,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有靈魂的教學課堂之命脈。”
在家里,我常聽到我家孩子上完公開課后,說,終于上完了,為什么孩子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肖川老師曾通過一句富有詩意話表達了自己對課堂教學的態度,“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知道鳥已飛過。”從這句話中,我們能感受到肖川老師的真誠。即使面對的是小學生,肖川老師在表達自己不同意見時,也會說“我是這樣認為(理解)的……”,相反,有的老師,仿佛自己是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總是裝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樣子,對比這兩種老師,學生會喜歡哪種呢?
老師的職業是神圣的,因為它是培養人的職業。
怎樣做好一個小學好老師的作文 第三篇
本學期,我擔任四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由于是新的班級,新的教材(人教課標版),教學方式和輔導方法都是全新的,對我來講,這期是一個全新的開始。為完成本學期教學任務,我首先以上級精神為指導,以改革課堂教學,培養創新精神、實現素質教育為目標,然后以學校語文教研組教研計劃為指導,突出四年級教材特點,并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嚴格按照期初工作計劃順利開展。
課前,能認真學習教學大綱,鉆研教材,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備好每一節課。課后布置作業力求少而精,努力做到既減輕負擔,又提高質量。教學時,能盡量篩選的方法,提高課堂效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讀課文、劃出生字詞、想想講了一件什么事情、找問題、思考課后題),堅持課前預習,并讓學生在預習中發現問題,在學習課文時,大膽質疑,我充分鼓勵,并根據問題的難易讓他們進行獨立思考、同桌討論、前后桌討論、小組討論或全班爭論,我當引導者,最后還由個別同學上來做總結。這樣,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排除學生消極聽課的現象,而讓他們成為積極的求知者和主動的參與者,成為學生的主人,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發揮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既符合了課改特點,又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為符合兒童形象思維的特點
在教學中盡量利用直觀教具,如插圖、課件等進行教學。并讓學生動手實踐。
三、教學時能面向全體學生
注意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表達自己的疑問和觀點。
四、在教學過程中,能滲透德育。
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力爭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五、加強閱讀訓練
從一開學起,我就對本班的學生進行閱讀要求,讓他們每天做到3次閱讀,培養學生對讀書的興趣和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六、培養寫字習慣,每天要求學生認真書寫本冊的詞語,字跡工整,排列美觀。
當然,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如我班學生接觸到閱讀和作文兩個方面的問題就覺得難以應付自如,我在這兩方面的訓練力度也不夠;本班的學習自覺性很差,課堂組織有待加強,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不愛完成作業,思想上不求上進;本期因時間關系對學生的背誦力度不夠,錯誤作業修改不徹底等。這些都有待于下學期的進一步努力,相信我一定能使這兩方面的水平有大的提高。
怎樣做好一個小學好老師的作文 第四篇
暑假中有幸讀了李鎮西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師》,讀后深有體會。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思考,他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
作為教師,我們都想過該怎樣幫助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想過該如何讓學生喜歡自己......但我們也許從未曾真正去想過,學生到底為什么來上學?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我震撼,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于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為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艷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廣闊的胸懷,多么博大的愛啊!而想下自己,有時候為了學生的問題而大聲地訓斥他們,難道這是愛孩子的表現嗎?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他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曾做過。為什么李老師能成為名師?一個真正的名師。而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差異,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后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更多的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
愛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愛心。愛孩子才能無微不至地關心、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為他們的每一點微小進步而衷心喜悅,才能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并且為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自己的心血。李鎮西老師是學生的老師,更是學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為他知學生們的心,他就贏得了教育引導的主動權,同時也贏得了學生對他的尊重。
回首自己曾經的往事,不禁慚愧萬分,今天讀了李老師的書,感覺受了一次精神洗禮。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爭取讓明天更好!
怎樣做好一個小學好老師的作文 第五篇
通過一個學期的專業學習,我更加懂得了教師職業的神圣性,同時也感受到了責任的重大。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專業素質。在這里,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學期專業學習的感受和體會:老師要對學生有無限的愛。
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能的全部秘密在于愛每一個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感在學習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信念的催化劑。中國教育家曾說:“沒有情感和愛的教育就像沒有水的池塘。沒有水就不會變成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要求學生是政治教師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證。職校教師只有用美好的情懷和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力量,才能得到學生的尊重和喜愛。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了這種情感關懷,就相當于帶走了教學的靈魂。教師的情感和教學中的伴隨語言不僅可以激活學生聽課的情感,還可以增強他們的推理能力,從而達到感人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才能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會在情感上與老師產生共鳴,他們會“親吻老師,相信老師的方式”。學生要溫柔,多微笑,多表揚。
微笑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情、關心和愛護,是“愛”的體現。實踐也證明,教師的微笑可以達到各種教育效果。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教師希望的學生感受到了教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往往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老師,學習和對待自己。然而,如果他們對老師漠不關心或反感,他們必然會走向反面。被情感誘惑,與學生交心交流。俗話說,換位思考有道理,換位思考有道理。如果老師不示愛,會讓課堂枯燥乏味,影響教學效果。一位心理學家說,年輕人的心靈就像一架多弦鋼琴,其中一根弦就是一個和弦。如果你找到它并演奏它,它會使其他琴弦一起振動,產生共鳴,一起演奏,產生美妙的音樂。如果老師能真情實感地觸動這根弦,讓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學效果會更好。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真話、說真話、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思想感情中感受到親切,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共鳴,從而接受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為了學生,我認為要做好服務學生的工作,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獨立、個別地有效學習,需要轉變學習觀念,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切實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學生”。開放教育注重學生的個性化自學。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各種媒體教學資源和各種形式的教學組織活動,學生是提供各種學習支持服務的中心。只有聚焦“以學習為中心”,才能千方百計尋找資源,全心全意提供服務,把做好服務學生的工作變成我們的自覺行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訴求和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對學生的支持服務不僅僅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門課程或某一個時期,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功能的縱橫交錯的支持服務體系。
怎樣做好一個小學好老師的作文 第六篇
好老師的常識結構應當由三塊構成,即精深的專業常識,坦蕩的人文視閾,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這些個又是從何而來?是讀書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自我成長、進步,更大的得益于讀書.這在他的第二條提議中指出“天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潺潺小溪,每一日不斷,灌注思惟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心田的需要和對常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暇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枯燥乏味的死摳教材,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大師也指出“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眼前坐下來,深切地思考”。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很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能從為師的身上呼吸道、感遭到真正人格之境界,從而養成終身學習的好習慣,這就是讀書。讀書是一種手段,關鍵在于從書中汲取營養,獲得靈感,運用到事情中去,使所讀的書成為有效的資源。所以有人說:培養訓練是最大的福利,學習是最大的幸福。
怎樣做好一個小學好老師的作文 第七篇
我們應當怎么做這些學生的老師
一遍二遍不算教,三遍四遍教不會,五遍六遍還沒教……,面對這樣的學生,作為教師的我們,不由心生怨言,從早到晚,孜孜不倦,眼前閃爍的依然是學生一雙雙迷茫、困惑的眼睛,有時不免絕望之極: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盡頭。
是的,人同此情,人害怕的不是付出,而是付出沒有實效,都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有時候我們連自身都開始產生懷疑,不免惶恐,難道我們的確缺乏做好一名教師的能力?想到學校轉制前,我們也有過輝煌,而且,我們教授的這些學生中也不乏好生,似乎這個結論又不盡然正確,但是,往事不可究,現實不可改變,我們只有改變在現實中的我們。
首先我們要嘗試客觀面對這些學生。的確,人能力有大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確存在差異,這并不能成為我們放棄他們的理由,每個人在人格上是相等的,也均有受教育的權力,任教這樣的學生,有時更能考驗我們的能力,也同樣更能鑒別人的內在素質,愛他們是前提,設想,如果他們是我們的兒女當如何,人伸出的手指不會一般齊,他們不幸為兒女中手指短的那個,其實,他們自身何嘗不煩惱,如果,我們再對他們心生厭惡,豈不是對他們雪上加霜,一旦,連他們自己都放棄,即便“華佗再世”,也難以“妙手回春”,只有坐以待斃了,所以說,一個好的老師,在任何時候都能讓一個學生在這門學科上自信滿滿,這是學這門功課的前提,如果再加上對他們父母般耐心、細心、愛心,這便讓學生在成功的路上跨出了第一步。
況且,“寸有所短,尺有所長”,任何人有他的弱勢,勢必也有他的強項,不是有這樣的俗語:“上帝為他關上一扇門,一定會為他打開一扇窗”, 一個老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一類型學校的學生,我們更要努力挖掘他們身上的優勢,讓他們感受到未來人生的希望。其實,成才的道路從來多條,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如有的學生在歌唱上頗有天賦,你不妨讓他們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有的學生繪畫出類拔萃,你可以鼓勵學生朝這個方向努力。有的學生做事特別踏實,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一個人的長處,我們同樣要對這樣的學生認可,這樣的人是可以成為未來優秀員工的重要條件。而且,作為老師原本就不盡然是“授業、解惑”,更在于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成績從來不是衡量學生唯一標準,讓他們未來成為合格的公民,本身就是我們的一個成功,所以,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放棄我們的努力,一旦老師沒有斗志,那么學生更是落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尤其是,在我們學生中,是有些希望的種子,雖說轉制,但這幾年來,我們高考一直戰績輝煌就是一個明證。落入我們學校不盡然是差生,至少“差生”只是他們的過去,有不少學生,我們可以把他們作為可以改造好的對象,變“廢”為寶的。原本“差生”只是相對而言,一般而言,學生智商差異并不大,據專家研究,與好學生相比,差學生弱勢更主要在學習習慣以及學習的毅力上,針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老師唯有拿出更大毅力和堅韌精神糾正偏差,讓這些學生走向學習的正途,當然,教師更要提高教學藝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果,我們教師都能達到這種境界的話,那么,我們有什么奇跡是不可以創造的呢?
自然,和一般學校相比,我們轉制學校的教師付出的心血要多的多,既然不幸成為這樣學校的教師,任何抱怨也無補于事,做一天盡一天的心,一日為這些學生的“師”,勢必負起一日為“母”的責任,這不是境界,是一個人的良知、義務,是一個人從事一項工作的職責,更何況,這項工作關系到他人未來,面對這份沉甸甸的托付,我們要能夠理直氣壯的喊出:我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