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精選9篇)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一篇
今年春節,我過的別有一番風味。那是因為我跟著奶奶,來到她的老家――武義歡度春節。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奶奶今年八十歲了,她在蕭山安家已經六十多年了。以前過年,她只能在心里思念家鄉和親人。現在條件好了,爸爸每年送她去老家。她常說,人在蕭山,根在武義。
正月初一下午,我們開啟了春節回老家尋根之旅。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來到了永康城里,和三位姨婆見面,安排去舅公家的事。
正月初二,是奶奶和三位姨婆回娘家的日子。早上,一輪紅日從東方緩緩升起,穿過云層,劈開迷霧,把燦爛的陽光灑向大地。奶奶穿著一件大紅色的唐裝,精神抖擻,容光煥發,慈祥的奶奶臉上洋溢著笑容。
出了城,進了武義大山里。山路彎彎曲曲,奶奶說以前這條路很小,現在變大了。一個小時后,我們換了一輛觀光車,由一位叔叔駕駛著上了路。大山一座連著一座,連綿起伏。觀光車在崎嶇的山路上慢慢爬著,開車的叔叔一邊介紹山名和山里的名勝古跡,一邊時不時用手指給我們看。我們嘖嘖稱贊,連連叫美。
舅公早就在村口等我們了,見到我們,高興的眼淚都流出來了。
我們走進村子,村子里家家戶戶掛著紅燈籠,貼著春聯。這時,煙花四起,親戚們都出來迎接我們,節日的喜慶盡在眼前。舅公家剛建造了小洋樓,家里既整潔又豪華。我們給舅公舅婆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很快我就和村子里的小朋友玩在了一起。
吃過午飯,舅公帶我們來到“應氏”祠堂拜祖。祠堂已經很古老了,但窗戶上和門框上的油漆是新刷上去的,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祠堂天井里燭光通紅,香煙繚繞。走進祠堂,里面供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很多牌位。我嚇得躲到奶奶身后,不敢抬頭看。奶奶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她神情嚴肅,慢悠悠地對我說:“孩子,這里是我們的根,沒有先輩們的付出,哪里來我們現在的生活?要懂得感恩。”奶奶說完,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拜九叩大禮。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也跟著奶奶拜。心想:哦,原來我家的根在這里呀!
從祠堂出來,舅公帶我們來到老房子里。這里的土墻,土灶,土作坊,甚至每一寸土地,都是奶奶的思念和回憶,上面有奶奶小時候的影子。
晚上,我們和村子里的親戚一起吃團圓飯,慶祝春節。
大年初三,我們帶著大包小包的土特產,帶著親人們的祝福,回到了自己家里。
奶奶的家,我們的根,世代傳承,我將銘記在心。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二篇
6月11日早晨,本是個可以睡懶覺的周末,但我卻早早起了床,因為我有幸成為了郁達夫少年文學院的一員,并獲得了參加“穿越歷史,走讀龍門”實踐活動的機會,內心感到格外興奮和激動!
帶著期盼,帶著好奇,我坐上了去龍門的大巴。約摸半小時左右的車程,龍門古鎮就到了,哈哈,還真快啊!下了車,我們第四小組的6位成員很快便聚集在一起,并在志愿者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小組活動前的準備:取隊名和口號。取什么樣的隊名好呢?大家七嘴八舌地你一言我一語,可是取的隊名感覺都不盡如人意。正為難時,老師提示我們:這次活動的地方是龍門,希望有神龍相助,不妨從這思考。經過老師的一點撥,大家馬上就確定了隊名——“龍之隊”。不過,有了隊名,口號似乎又把大家給難住了。隊員們個個抓耳撓腮,苦思冥想。此時,我心想:“龍之隊,龍之隊……必須充分體現我們隊的實力與氣魄,屆時活動中哪個隊員如果泄了氣,就可以用這句口號來激勵自信和鼓舞士氣。”我小聲地嘀咕琢磨著。突然,我眉頭一皺,不由得計上心來,于是就大聲念道:“飛龍,飛龍一聲吼——”其他隊員還真有默契,稍一思索,不約而同地叫道:“大地抖三抖!”就這樣,一句押韻的口號新鮮出爐了!志愿者老師豎起大拇指夸我們好能干,隊員們甭提有多開心了!
實踐活動正式開始了。進了古鎮的入口,只見這里到處都是明清古建筑,黑瓦白墻,狹窄悠長的老街、卵石鋪成的小路,真是古色古香,讓人仿佛是來到了古代。我一邊走一邊聆聽著孫校長介紹龍門古鎮的歷史。原來,這里曾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的故里,孫權的后代在此已經生息繁衍了六十多代。小鎮6000余人口中,90%的村民姓孫,是我國孫權后裔的最大集聚地,孫校長也正是孫權的后裔呢……聽著孫校長娓娓道來,我打心眼里覺得導游也沒他說得好呢,孫校長不愧是土生土長的龍門人,對龍門的歷史和文化真是知之甚深啊!
跟隨著孫校長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孫氏祠堂。孫氏祠堂是一處家族祠堂建筑,屬于孫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在這里,通過看圖片資料和講解,我了解了孫氏家族的歷史淵源,變遷、發展的軌跡。
隨后,我們進入了活動的第二個環節——硯池誦讀。誦讀的內容分為必讀與自選兩塊,詩詞均與龍門有關,有的體現了龍門的歷史,有的贊頌了龍門的風光……每個小組認真而有序地準備,集中隊員智慧,發揚團隊合作精神,既分工又合作。瞧,誦讀表演開始了!有的組抑揚頓挫,韻味十足;有的組意氣風發,豪情萬丈;有的組聲情并茂,隊形超酷……伴隨而來的是一陣陣熱烈的鼓掌聲和叫好聲。
采訪古鎮手藝人是接下來活動的第三個環節。之前在電視屏幕上看到過記者采訪,但我卻從未親身體驗過。“這次可是來真的了!俺的第一次采訪!”我心里感到一陣驚喜。我們組抽到了“油幾”這個詞,意味著要去采訪的是位擅長做“油幾”的手藝人。聽到“油幾”這個詞,一開始我感覺有點陌生:油幾?油幾是什么呀?過了一會兒,我想起來了,是一種食品,這是方言呢,哈哈!一路上,我們詢問了幾位老奶奶,終于找到了一位做油幾的手藝人——一位樸素的中年婦女。我壯著膽子上前向阿姨問好:“阿姨你好!你能接受我們的采訪嗎?”阿姨爽快地答應了。于是,組員們滔滔不絕地問了起來。從阿姨口中我們得知,她做油幾已經三年了。她告訴我們,油幾要做得正宗、口感好,除了配料不能少(雞蛋、芝麻等),每道工序(和、揉、炸等)的技術也很講究;另外,在不同的地方它的叫法也不一樣。第一次采訪感覺順利又輕松,并且還收獲了一些知識,我覺得真有意思!
采訪過后,進入了此次活動最具挑戰性的環節,那就是匯報表演。我們組嘗試著寫一副關于油幾的對聯,來展示小組的采訪成果。油幾整體上是黃色的,表面的芝麻則是黑色的,嘗起來又酥又脆,于是我就寫了一句“黃中帶黑品酥脆”。我還想表達油幾這小食品很香的特點,揣摩一會兒后便有了下句“小小身軀陣香來”。隊員們看了都說好,對仗工整,用詞精煉。很快,到匯報表演的階段了。其他小組都是還原采訪的過程,扮演手工藝人,扮演小記者……整體構思和表演的形式大同小異。而我們第四小組的隊員在志愿者老師的幫助下,則以快板的形式進行表演:
龍門藝人多又多,
哪家藝人屬最棒?
油幾老板數第一。
用料多,面粉雞蛋加芝麻;
工序多,和面造形油里炸。
味道好,又香又油嘎嘣脆;
歷史久,祖祖輩輩傳下來。
油幾老板真大方,
美味油幾免費嘗。
嘗一口,香又脆,
咬一口,甜到心坎里。
吃油幾去嘍!
龍門之行在我們的意猶未盡中結束了,回望這古老而又神秘的小鎮,我滿眼眷戀。那悠長的小路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久遠的歷史,等待著我們再次去解讀它……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三篇
寓意生命之火的風信子,紫色的花朵綴在垂下的枝上,飄曳于水中,盛開了愛與生命。它始終在祠堂邊生長著。
在故鄉的山頂上有一座祠堂,我曾經踏著泥濘的小路上去看過,朱紅色的漆掉了一半,但站在祠堂門口時,卻不由自主地敬重,透過朱紅的漆,仿佛能看出當年的光景。
父親年輕時曾在這里上學,我現在所走的這條小路當年并沒有,是后來踩出來的,從山腳的土房子里走出來,往山上要走十幾里山路。為了上學,父親常常天不亮就帶著妹妹上祠堂。一到下雨天,摔跤是常事,更何況雨水讓路上的黃泥變得濕滑而難行,父親常常要背著妹妹一步一步走在上學路上。等到了祠堂,渾身都是泥,全身都濕透了。父親總是在祠堂門外先把泥抖掉,把身上的水泥干凈再踏進祠堂。
他個子高,只能坐在后排,父親告訴我他當年很怕讀書,因為他坐在后排,放在頂上的一個個棺材一覽無遺,他一抬頭看先生,那頭頂的棺材也會看見。于是他總是低著頭讀書。
靠墻角的地方臨水,又濕潤,里面時常生有晃著紫色小花的風信子。每當父親的心被恐懼所占領,看著墻角臨水而長出的紫色小花,內心又被美好而感動。風信子在秋冬會枯萎,但父親常常在祠堂上課時習慣性朝墻角望去,仿佛有了風信子的陪伴,內心也漸漸不再恐懼,就這樣,風信子陪了父親讀了五年小學。
我站在祠堂門口,問老鄉現在這里是干什么的。老鄉告訴我現在的祠堂被用來作戲。我走進充滿鄉音和掌聲的祠堂,看了看破落的墻角,幾株紫色的小花特別顯眼。我突然淚水盈眶,對著它喃喃自語:“是你,陪伴了父親上學的日子,是你在他單調貧窮的日子里,陪伴著他,給予他愛與光明。”
父親說貧窮不是唯一的苦難,正如陪伴不是唯一的愛,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父親知道,當風信子再次開花時,定是郁郁蔥蔥的新生與陪伴。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四篇
拉響了沉重的鐵鐘,歷史的回音縈繞在我的耳畔,久久未曾散去……
——題記
獨自一人走進幽深的大門,門邊瘋長的雜草已是數年未清,蔓到門檻上,綠的刺眼。門里頭古色古香,彌漫著淡淡檀香的氣息。一顆大榕樹下掛著一盞鐵鐘,門上“楊氏祠堂”的牌匾泛著淡淡的金光,雖有些年頭了,卻格外顯眼。歷史的回音,回蕩,回蕩……
門內的小院是一片荒蕪了的空地,細碎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飄落,地上積存了厚厚的一層。踩上那么一腳,“嘎吱”的響聲清脆動聽。那棵碩大的榕樹,怕是年紀很大了吧!記得爺爺曾給我講過,那是我們祖先栽下的,為的就是告誡子孫,只有時間才會沉淀出精華,才會孕育這一刻參天大樹的雄偉。
走進了祠堂,撲鼻的是檀香的芳香,卻濃的嗆鼻。一切如幾百年前一樣,只不過中途修繕了幾次,才不至于面目全非。這座小小的祠堂,與時間比賽,于是留下了道道滄桑。墻上有的是祖輩將軍為國效力,英勇作戰的風姿,鑲嵌在“楊氏祖訓”的一旁,激勵后人奮發圖強。耳畔響起了戰士激昂的口號。煙火揚起,視線被紛揚的沙塵模糊,留下一片惘然,還有,一片慘烈……
這就是歷史,屬于我們自己一祖人的歷史。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卻在每個人的身上折射出當代的歷史。我聆聽著祖輩留下的淳淳教誨,指尖觸過一道又一道歷史的風霜傷痕,歷史的回音便是我們祖上千古流傳的佳音,縈繞耳畔。
邁出庭院,那盞古鐘旁墜下一條粗繩,伸手一拉,渾厚的鐘聲敲擊著我的心扉,如海浪抨擊這岸邊的礁石般清冽。
聲音漸漸變小,卻未消散,我行走在歷史的回音中,既是行走在這不足一百平方的小祠堂中,而更多的是在歷史的腥風血雨中洗滌了一次心靈。明白,忘記仇恨,是坦然;忘記祖祖輩輩曾經歷的苦難,這是恥辱!我們無法忘懷,曾經的傷痛,難以言喻!我們只好用自己的拼搏來緬懷這一切的一切。
行走在歷史的回音中,我,歷經洗滌。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五篇
中華民族歷經了七十年的風風雨雨,這七十年我國的方方面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給我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和方便。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老家這幾年的新農村建設,讓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過去的幾年里,老家鎮上的小河邊曾經是長滿野草的平地;更早些,馬路上可不是又長又直的柏油路,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從前很多房子都是木頭做的,現在變成了鋼筋水泥蓋的小洋房;還有以前河里有許多垃圾,渾濁不清,可如今又變回了清澈的小河,也有專門負責清理河道的清潔工;小河岸上的石子路如今變成了塑膠步道,成了人們散步的好去處。
鎮上有許多村子,我們就來說說桂林村吧!從前,桂林村的小公園雜草叢生,新農村建設工程啟動后,小公園煥然一新:蓋起了漂亮的亭子供人們乘涼,鋪起了鵝卵石步道供人們走路,種起了花花草草供人們觀賞。村子里的祠堂荒廢了好多年,重新翻新后成了村民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好去處,當然也吸引了很多外來的人們前來參觀游玩。桂林村村部的樓房也重新修建過,增設了村部介紹和文明提示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越來也豐富:傍晚很多人在祠堂里看戲、看書,老人們有的散步、有的打牌,孩子們在外頭捉迷藏、放風箏,還有些哥哥姐姐在比賽跑步呢!桂林村成了文明村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游客到此觀光旅游。我叔公就開了一家“米壟灣休閑山莊”,這兩年每逢節假日游客都爆滿,叔公常對我說:“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是啊!多虧了我們的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這么多的變化。希望我的家鄉越來越好,也祝福我們的祖國越來越繁榮昌盛!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六篇
蓮,花之仙子者也。
清晨的西湖是安靜的,蓮花盛開,西湖邊的祠堂與荷花相互襯托,顯得格外清新。
蓮花穿著素青色的長袍,臉上紅白分明,黃色的長發上面帶著一頂金色頭冠。蓮花在池中搖曳,有些花才剛剛張開害羞的臉,慢慢地從池中探出頭。
咦,怎么有朵火紅的蓮花?
一朵紅蓮平靜的臥在荷葉上,只是還是個花芭。它的花瓣上清楚的勾勒出了一條條細細的紋路。蓮花尖上被陽光暈染出了一層粉黃色的光暈,顯得更與眾不同了。
天上的烏云開始翻滾,雨打在蓮花上,一片片花瓣開始掉落;原已開過了的花,露出了一個一個蓮蓬。蓮蓬上有多小洞,里面是一顆顆蓮子,蓮子外衣是青綠色的,還沒有顯出白嫩的果實,也沒有陣陣清香,蓮蓬這時還是金黃色,與耀眼的雷峰塔很搭配,但這用不了多久就會枯萎。
雨過天睛,天上出現了彩虹,寺廟祠堂的鐘聲也陸續響起來了。
荷葉上的水珠開始調皮,它們圍著淡綠色的葉脈轉來轉去,又一不留神,蹦到了蓮花上,蓮花一搖一擺,和蓮葉玩起了“多來諾骨牌”,轉眼之間,蓮花便像被風刮亂了一般,搖擺不定,水珠“叮叮咚咚”落到水里,像在演奏歡樂的音樂。
天氣變涼,太陽變得火紅。
晚霞把天邊染紅了,蓮花被小舟分開了,從蓮花池中開辟了一條小道。魚兒從碧綠的水中竄出,圍著花梗轉。一陣陣清涼的風吹來,帶著微微的苦味兒,是采蓮的人載著滿船的清香歸來了。這情景在夕陽中飄動,更動人的是叮咚的水聲與蓮花的舞蹈搖曳成一片。
這美麗的景象把我心中所有的愁情都吹散了。
蓮,花之仙子者也。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七篇
我有一個令我抓狂的爸爸。聽我細數他讓我抓狂的事吧,也許你也替我抓狂的。
我的爸爸帥氣的讓我抓狂。我的爸爸今年40歲了,但依然像20多歲的小伙子一樣。當我第一次看他真正20多歲時的照片,我都快被迷暈了。那時的爸爸是多么帥呀,還有點像賭神呢!因為帥,爸爸每次接姐姐的時候,姐姐的同事都說:“你哥來接你了。”姐姐第一次聽到這話的時候還很懵:爸爸怎么就變成我們的哥哥了呢?要是別人也說爸爸是我哥,你說我抓狂不抓狂呢?
爸爸不僅人長得帥,簽名也很帥,看起來像明星的簽名。“刷”的一聲劃過去,干脆利落,一個名字就簽好了,每次找爸爸簽名時我都看呆了。爸爸的名字也因此被同學贊上天,因此,我也“狂”死了!
最讓我抓狂的是爸爸說普通話時候。一次,我讓爸爸幫我聽寫,結果把“巍峨″讀成了“灰峨”,我聽了半天竟是沒聽明白,后來還是我聰明領悟到后,我哈哈大笑起來,結果,爸爸佯裝生氣地指著我說:“你竟敢這樣放探(誕)無禮來取笑你老爸。”你聽你聽,我囧死了,恨不得地下有條裂縫讓我鉆進去的。這樣的老爸不讓我抓狂嗎?
爸爸雖然到了不惑之年了,但他的心態是永遠年輕,總懷著一顆兒童的心。只要有爸爸媽媽同時在一起的時候,無論我是在做作業或是在掃地,又或是洗碗的時候……都可以聽到媽媽罵爸爸發神經、老不正經什么的,往往這時我替爸爸抓狂,替爸爸的幼稚抓狂,更替爸爸被媽媽罵而抓狂。但我知道:爸爸看似老婆奴,但是他的心里是愛媽媽的,才不會跟媽媽計較;盡管媽媽嘴里這樣罵著爸爸,但是心里也愛著爸爸的……
爸爸讓我抓狂的事不勝枚舉,但有一件小事不但不會讓我抓狂,還讓感覺爸爸有點了不起。
記得一次祠堂聚會,大部分的人吃完都離開了,雖然爸爸早早吃飽了飯,可他依然不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看到一地狼藉的地面,爸爸找來幾把掃把,帶上我們姐弟幾人一起打掃衛生。詞堂聚會的主持看到了,不停地夸著爸爸做得好,說什么對孩子教導有方,說什么以身作則帶好孩子,說什么有這樣的爸爸孩子們將來一定成人成材……但爸爸卻說,這是他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他應該要做的事。
哈哈,看來我的抓狂爸爸也有讓我不抓狂的時候呢!在這里,我想對爸爸說:爸爸,不管你是否讓我抓狂,我依然很愛很愛你!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八篇
在這次的研學之旅中,說是一次游玩不如說是一次體驗。坐在穩穩的車上,伴隨著歡聲笑語和向教官的組織下,2個多小時的路程也并不顯得多么漫長。
到了目的地,同學們滿懷憧憬的望著景點,眼神里流露出別忘樣的目光,每個人都激情澎湃。老師們的嘴角也上揚起來。過了一會,導游拿著漢服來了,聽導游說漢服全稱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它始于黃帝、備于堯舜、定型于周朝、興盛于明朝,經手繪紋飾、裁剪、縫制、熨燙等工藝,集獨特的染、織、繡于一身,是“華夏文明”穿上它之后的我們也都衣冠楚楚,呈現出中國風和東方美學。
進入大門,在美麗認真的講解員的解釋下,我們知道了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忍辱負重,寫下五十二萬余字的《史記》。其精神令人景仰!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即使周圍的聲音很大,但這并不影響我們陶治情操,學習歷史。我們越聽越入神……
了解完司馬遷后,我們在一個大廣場上集合,并且宣讀了誓詞,拍了合照做留念。平時不見得說話的同學也都躍躍欲試,豎起剪刀手,喊著“茄子!”那甜蜜的微笑,像一股清涼的泉水在心中流過。喜悅涌進了心中,心仿佛蕩漾在春水里。那顆心樂得快要盛不下蜜糖般的喜悅。
黨家村稱為村子,但風景別具一格!一座座整齊的院子,一條條經歷時光的街道,雖然天是陰的,地方也比較擁擠,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欣賞明清建筑的代表“黨家村”黨家村歷史悠久,民風淳樸,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個哨樓,及廟宇、戲臺、文星閣、看家樓、泌陽堡、節孝碑等古建筑,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人類古代傳統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寶”。更是令我們大飽眼福!我們很投入的聽,所以講解員講的也特別細,跟隨著講解員阿姨的腳步,同學們參觀了多座四合院及祠堂、看家樓、門廳家訓等,精美的走馬門樓、磚雕石刻令人嘆為觀止,讓我們對明清時期的關中古建筑有深刻的了解。
我覺得在研學旅行,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與風景,在旅途過程中,收獲更多的是同學們相互幫助,一起說笑,平時緊張的學習氣氛在這里消失了,大家都露出燦爛的笑容,與老師的關系更加融洽,讓我們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集體的力量,也更加愛這個班集體——七(2)班!
我們在路上,不負好春光,一場研學旅行讓我們收獲成長。深切的感受到人文歷史的博大精深!
家鄉的古祠堂作文 第九篇
夢回昨日,五千多年前的農歷五月初五,屈原為國苦生憂愁,正處悲痛欲絕之際,抱石自盡于波濤滾滾汨羅江。人們苦尋屈原遺體未果,恐魚兒食之,投綠粽,劃木舟趕魚,門前掛艾葉紀念。
“后來也便有了端午……”屈原的故事總在初夏那夜從奶奶口中流出,我捧著腮兒聽著,掀開清香竹葉,嚼著一口香軟糯米,或念著那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然而,魂牽夢縈那日,又是一年粽飄香,正值初夏,艾葉翠綠而清香,我欲曬出那年端午濃情。
“咚嗆,咚嗆,咚咚嗆”清早,我便被激情鼓鑼聲引入祠堂。“畫龍點晴,順風順水,朱砂一點,龍眼始開。”眼前,這平日冷清的小祠堂里擠滿了人,讓我不禁感到有點兒驚訝,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正手抬滿醮朱砂新筆,點畫龍睛,口中喃喃萬事如意,更筆重點龍頸,龍尾,后塞龍眼葉入含珠龍口,我同人們一齊拍手叫好,緊跟著到堂前河岸。
排排龍船靠岸,埠頭鞭炮紛紛而響,眼前滿是彩繪龍舟,人潮如流。曾幾何時同今日一般,萬人空巷,人山人海,曾幾何時同今日相似,龍騰虎躍,倒海翻江。我在岸旁靠橋處找好觀賞位后,一聲炮鳴,支支五彩龍舟爭先直進,賽舟人縱身躍下,雙槌齊下,伴著雄渾響亮整齊劃一“嘿嗬,嘿啊”的號子聲,用盡全力,爭著向前,
緩緩江流因五彩龍船的駛進而在今日泛起陣陣青波,久久而不平;密密細汗因賽舟人的熱情而在今日掛在溫熱黃額,滴滴而齊落;綿綿端午濃情,也因今日五月初五的別樣而重生我心。
那日端午甚是難忘,如今荷塘里只剩飄零的幾片落寞孤葉,勾起我的無限回憶。曬出那年端午情,愿能透過端午再次體會文化大氣,感悟文化風范,觸摸文化體溫……
- 上一篇:作文讀書的美好時光(精選10篇)
- 下一篇:關于尊重父母作文(精選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