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朱自清的故居有感作文(精選5篇)
朱自清的故居有感作文 第一篇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個清涼避暑的好地方——九宮山,九宮山一游作文。這座山海拔高一千五百六十九米,是我所登過的最高的一座山了。上山時,我們沿著盤山公路往上爬到了海拔六百時,我的頭就開始有點暈了。到了山頂,我一出車門“啊!空氣真是新鮮啊!”我一進房間看見床上有一層棉被,我不明白,這么熱的天,睡覺還要蓋被子啊?我問媽媽。媽媽說:“到了晚上你自然就明白了的。”我們休息了一會兒,爸爸、媽媽和我都想出去走走看看,一出門,一陣冷風吹來我不禁打了一個寒顫。我對媽媽說:“沒想到這里山上這么冷啊!怪不得晚上要蓋棉被呢!”
第二天早上,我們去游覽了懸崖噴雪,在圓形的洞口上刻著四個大字“懸崖噴雪”因為這幾天沒下雨所以瀑布的水流量不大,可是有一注水流向外流出,流向山澗,放眼望去連綿的群山,從南疊嶂,朵朵白云點綴著山間,仿佛騰云駕霧一樣。游覽了懸崖噴雪,我們又去了銅古包我發現有一條小路可以下山,我就和爸爸、媽媽一起下山了。下山時我的腳一直在發抖,眼睛也不敢四處望,因為腳下的路又陡又窄一不小心就會掉下萬丈深淵。走了一會兒,我們來到了一線天,這是在兩座大山的中間的一條小路非常陡峭,這座山可真高啊!我們走了兩個多個小時還沒到半山腰這座山真是太高了!
后來我們有玩了大崖頭瀑布、石龍溝、安平大瀑布、森林公園闖王陵這次旅游讓我長了很多見識,以后有機會我還要去更多地方去玩,增加更多知識。
朱自清的故居有感作文 第二篇
北京的什剎海,風景秀麗,綠樹成蔭。前海西沿十八號,我國著名的文壇巨匠、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居就坐落在此。
20xx年7月12日,天氣晴朗,萬里無云。二年級二班家長協會組織本班老師、家長和同學們來到這里參觀。
故居占地七千平方米,建筑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故居大門座西朝東,門內一條小徑直通座北朝南的垂花門前,垂花門內由正房、耳房、東西廂房及后罩房組成的二進四合院。院內生長著郭沫若先生和夫人生前親手種植的銀杏、牡丹等花木。整套建筑顯得古樸典雅、樸素大方。
通過參觀活動,使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簡歷和事跡。郭老生前是我國xxx副總理、國務活動家、是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郭老集作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于一身,為我國駐多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次參觀活動雖然時間不長,但卻受益匪淺。一方面,通過老師家長與孩子們的共同學習,促進了交流,加強了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學習方法,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孩子們的知識面。
“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進步,則中國進步。少年強,則中國強”讓我們家長和老師攜起手來,配合學校,配合社會,盡最大努力共同教育好下一代,為培養造就我國杰出的下一代人才貢獻我們的一點微薄之力。
朱自清的故居有感作文 第三篇
終于有機會能一睹我向往已久的北京風采了,我做夢都沒想到!
早晨七八點鐘,從我們住的地方裝了兩三趟公交車,就到了前門。下了車,再走幾步就到天安門廣場了。天安門廣場可真叫一個大!人真多,有拍照的,有在太陽底下瞇著眼睛仰望天安門的。我在廣場中央,望著離我近在咫尺的天安門,身處這樣一個人人向往的地方,鮮艷的國旗在頭頂與狂風舞動,我頓時覺得自己很渺小,一陣風也能把我吹跑。
經過天安門,就來到了名揚天下的故宮。那斑駁的城門,朱紅的宮墻,還有那熠熠生輝的琉璃瓦,一派華麗的景象。漢白玉石雕、一件件述說歷史的文物,還有迂回蜿蜒的走廊,仿佛領你到唐宋元明清走了一遭。 ?出了故宮,我們步行到了王府井。這可真是人山人海啊!一家家百年老字號的烤鴨店、茶館正喜洋洋地迎接客人。在王府井的附近,有一條胡同兒,叫羊里胡同,名兒真奇怪!我們走了進去,一股透著清香的泥土味兒迎面撲來,我想,這是青石磚自身的一種香味吧。胡同大約有個三米寬,地上鋪的、墻上砌的都是斑駁的青石磚,磚縫兒里還有些生命力極強的青苔。雖然胡同是舊舊的模樣,但透出一種股味兒十足的雅致。胡同里可熱鬧了!有戴著老花眼鏡,穿著背心的老大爺在修自行車;有剛買菜回來,坐在屋檐底下邊歇涼邊和鄰居聊天的大媽;也有騎著自行車逛北京的外國人,向大爺大媽們打了聲招呼:嗨!大爺大媽也聽不明白,但也咧開了嘴,點著頭樂呵呵地答應了一聲兒。出了胡同,又遇上了賣糖葫蘆、糖人兒的大叔、大爺,各自吆喝了一聲,總有這么一群人圍過來買,樂得他們眼睛都笑彎了。
走在大街上,一抬頭總能看到林立的高樓大廈,高的直插云霄,矮的也有十幾層,好像在互相較勁兒,分不出個高低硬不罷休。當然,也不乏古色古香的建筑混在其中。
在北京,最叫人驚嘆的不是金碧輝煌的紫禁城,也不是雄偉的'天安門,而是當你走在大街上,在現代的高樓大廈的面前走著,忽然又轉到了一座古典精致的庭院門前,那種猶如穿梭時空的奇妙感覺。或是和老北京的大爺大媽們打聲招呼,看他們眉開眼笑的樣子,聽擺攤兒的大叔用地道的北京口音吆喝上一段兒,連自己都被北京人的豪邁爽朗的性格感染了。這就是我對北京最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的故居有感作文 第四篇
北京的冬季,寒冷,但又見灰色的穹廬之上,送下遙遙的天雪,出門東向望,一片銀裝素裹。動手裹了裹大衣,盡管依舊很冷,但我不舍得在如此美麗的帝都中,獨自一人窩在家中。于是,我與同學相邀去京西城的不失古老的名人故居游玩。
不知不覺中就到了前海西街,看著這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靜心齋的一所名人故居,我不禁覺著這故居的地理位置真好,若不是地圖中有這故居的標識,我還真不知道在這鬧市中的幽靜小巷里坐落著一所名人故居。抬眼再望,一個題著“郭沫若故居”金字黑質的牌匾映入眼底,我知道了,這就是郭沫若先生的故居。
買好了門票,我們就進了故居。繞過披著雪、挺立在寒風中的翠松,來到了真正的大門前,但見,灰瓦高尖瓴,朱門抹金漆,一派京城舊宅的模樣。踏過門檻,從右邊起順著回廊參觀著四合院里的陳列室——有郭沫若先生的客廳、辦公室、臥室、夫人于立群的寫字間,這些廳房都保持著主人在世時所有的景象,真實的像假的一樣。而就在這里,郭沫若先生完成了關于《蘭亭序》真偽的論辯,以及著作《李白與杜甫》、我最感興趣的《出土文物二三事》,還有他去世之后成集的《東風第一枝》和最后的一部譯作《英詩譯稿》。除了這些陳列室以外,還有一些展覽室,里面展覽了郭沫若先生的作品,以圖片文字結合的`方式展示了郭沫若先生的一生,更有與他共同研究歷史、古文字的同事好友的介紹。
許是看的累了,我便先不看中心宅院后面的陳列室,我在回廊里找了處不怎么貼近雪的位置,把圍巾鋪在椅子上就坐下了。看著還在下的雪,我不禁想象了起來,我把在陳列室看到的郭沫若先生與他夫人及孩子的合影原封不動復制在這飄雪的庭院里,我仿佛看到了郭沫若先生在院中里樹旁沉思的身影,我又放若聽到了郭沫若先生同家人站好了后按下快門的聲音??????就這樣,我伴著飄雪,以一種想象的形式,看完了郭沫若先生人生最后十五年。
這十五年很短,短到如白駒過隙、彈指揮手,它讓我用了不到醅一壺綠蟻的時間就想象完了。這十五年很長,長到曠日經年、年深日久,它足夠讓諸多部佳作形成與問世。在這十五年之中,郭沫若先生同這宅子變老,可時間讓他逝去,卻讓這宅子留到了今日。
剎那間回神,再探院中,才見瓦頭云雪蓋,已驚院中雪如塵。起身,穿過回廊,我來繼續參觀下面的展室。下面的展室里,大大與先前參觀的展室的不同的內容,把我的注意力匯成一組線,直直射向我最為感興趣的那一部分。
不過,當我看到文章摘錄里的幾句話時,我小小的失望頓時一掃而空了。
“研究歷史和研究任何學問一樣,是不允許輕率從事的。”從這里我看出了郭沫若先生對歷史的態度嚴謹又認真,這也更加能說明郭沫若先生對于歷史方面的學問淵博。“我也懷著歡欣鼓舞的心情,期待著史學界的研究工作會蓬蓬勃勃的展開起來,并期待著我自己的錯誤會有徹底清算的一天。”從這里我可以知道,這本書里有郭沫若先生在史學的世界里探索、深入、學習、懷疑、糾正的全過程。這個過程從“周人根本在懷疑天,只是把天來利用著當成了一種工具,但是既已經懷疑它,那么這種工具也不是絕對可靠的。在這兒周人的思想便更進了一步,提出了一個德字來。”里可以深深看出。而我,作為一個同為癡迷史學卻又對它的一切懵懂無知、但又急切想探索的人,我能感受到郭沫若先生當時的心理。
在沉醉于這種說不出來的感覺的世界中已經好一會了,不過展室窗外的天色好像又抹了一層灰色般變暗了些許,我知道應該回家了。我放下了書,卻未放下思考,我明白我的內心是喜歡這本書的。我覺得我自己對史學世界的癡迷又加深了一層。關于我的癡迷的原因,我認為可以用郭沫若先生在《青銅時代》自序中的一句話來解釋——古人說:“前塵不忘,后事之師。”認清楚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
我同朋友相伴出了郭沫若先生的故居,踏上歸家之程。
我的肉身出了一棟宅子,我的靈魂向一個世界邁進了一步。
雪,在飄,我的思緒,不停。
朱自清的故居有感作文 第五篇
郭沫若故居紀念館是一個占地7000多平米的庭院兩進四合院建筑。冬日有閑,我和家人一起游覽了此地。這是一所建于上世紀20年代,50年代以來曾作為蒙古國駐華大使館和xxx寓所的建筑,1963年11月,郭沫若遷進入住,一直到他1978年病故,他的晚年便是在此度過。
郭老故居的兩進門樓都是灰色琉璃瓦屋頂、彩色雕梁門楣、紅色油漆大門,十分古樸大方,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類型,在外院一進大門處,有一塊宣傳欄,上面刊載的是郭老故居簡介。
在內院大門右邊,豎立著郭老的坐姿銅像,銅像面色凝重,搭二郎腿形象,自然放松。旁邊擺放著一張石桌,兩張石凳,很簡單的樣式,看得出是郭老休憩小坐之地。靜佇于銅像前的我,想象著郭老在辦公閑暇之余坐在此地,和夫人談論琴棋書畫、詩詞文章,似乎那笑聲就在耳邊回響,一時有點不知身居何處了。在石桌旁的墻邊,一對石獅子也靜靜地安放在那里,而不是守衛在自己的防衛線上———平常虎踞龍盤總是在大門兩邊,著實令人費解。或許這就是郭老不信邪的表現。相比那些富豪的深宅大院、涂金大門,動輒“請神”“請獅”鎮宅,倒有些大無畏的風范!
在內院大門的前面,有一座小小的假山,修了一條不大的石條臺階可以通行。我興沖沖地跑上去,卻發現沒有想象中可以“盡收眼底”的景色,只是一座矮矮的、簡簡單單的小山包,不知道這是不是郭老鍛煉腿腳的地方。假山前邊豎立著一堵墻,上面寫著一首詩:百花齊放百鳥鳴,重在推陳常出新,看罷牡丹看秋菊,四時佳景永如春。也許,在郭老的眼中,這個簡簡單單的山包上也有著 “永如春”的佳景。
一進內院大門,就是天井,天井里種著兩株海棠樹,枝繁葉茂,結了滿樹的海棠果。而在東南西北屋里,郭老的日常用品還是按照他生前使用時的狀態擺放,十分簡單樸素,床上用品簡陋,真不能相信這就是大文豪的家居,尤其是床邊擺放著的那雙老頭布鞋,那么平常,那么普通,和北京任何一個市民平時穿著沒兩樣!家里除了公家的物品之外,真正屬于郭老個人物品的大概就是那些文房四寶!也只有從這些“四寶”的身上,才可以略微體現出一絲絲的“奢侈”。
參觀的過程里,朋友有幸請來郭老的小女兒為我們講解當年郭老的生活,我們一起稱之為郭大姐。郭大姐沒有絲毫的架子,樸素的著裝、平易近人而又不失熱情的講解,令我感慨良多。
一個人是否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與敬仰,不在其華麗的衣著,不在其奢侈的生活,更不在其高高在上的架子,而在于其個人修為、造詣,及其對生活所持有的平和心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