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精選18篇)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一篇
推人道,復周禮,功比三皇五帝;
創儒手,育桃李,才領萬世風騷。
“復八百載先周禮之樂,創五千年華夏之瑰章。”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淵博的知識文化,在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之中,雖經無數風雨洗禮,但仍熠熠生光。
在一個禮樂崩壞,征伐不止的時代,孔子放棄了隱退歸林的消極做法,以一顆赤誠的社會責任心,帶領著他的弟子們,積極用事,推行改革。“明知不可為,卻偏要為之”用來形容他或許再恰當不過。
他走在世人的最前列,倡導只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方會使百姓“有恥且格”;他奉行以信取天下,認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他憎惡僭越之行徑,痛恨“八侑舞于庭”的大不敬做法;他向往燦爛的周文化,堅信“文王既沒,文在茲矣”;他遠離小人,主張“道不同,不相為謀”;他悔恨“沒世而名不稱”,感傷“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攬五美于一身,屏四惡于萬里”,圣人以其高尚的精神品質,為萬世之楷模。“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是他堅持真理、永不放棄的品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他嚴于律己、非理不為的品質;“正名、順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他正己修身,模范帶頭的品質;推“三年之喪”,行“孝悌”之名,是他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告的品質;“以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是他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品質……“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樣讓人遵循”。孔子以一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問心無愧的頑強,一路走來,并將繼續走下去,永遠不停歇。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二篇
他身高九尺,氣宇軒昂;他出身于末落貴族,幼年喪父,家境貧寒;他周游列國,卻一生不得重用;他開創私塾,破除門第觀念,有教無類,門下弟子三十。他就是所有中國人的先師孔子,是我最欣賞的人。
我欣賞他的智慧。孔子學識淵博,他的弟子顏淵曾說:“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對禮十分重視,絲毫不馬虎。有一次,子貢想廢除祭祀用的小羊羔,孔子對他說:“你愛這個小羊,我愛這個禮節。”周游列國時,孔子見到君主,總會在大殿下行一個大禮,有人就會告訴孔子,那是周禮,現在已經不需要行了。孔子卻依舊這樣做,這是孔子對禮的尊重。
孔子對孝有著新的認識,孔子曾對子游:現在的孝者,只是可以養著父母,可是“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提出要尊敬父母,才配得上是孝。
孔子的弟子評價他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不徇情枉法,不營私舞弊,正氣凜然,讓我肅然起敬。
我最欣賞的人是孔子,他生前不得志,但雁過留聲。
《論語》,歷經兩千多年,仍被世人稱贊;孔子,他的觀念正影響著世界,孔子這個名字會千古詠傳。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三篇
我喜歡一個名叫做孔子的偉人,他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弟子三千多,其中學霸有七十二個。
孔子喜歡穿淺黃色的衣服,衣袖長長的,胡子擋住了眼睛。告訴你一個秘密,孔子外貌有些特別,他頭上有一個大包,但他的腦袋里裝有很多知識,孔子的兒子叫孔鯉。
他的學生中,我最喜歡的是子貢、子路、公冶長。子貢是一個富二代,還幫孔子宣傳他的知識。子路很勇敢,有一次他跟敵人打架,他的帽子掉了,子路去撿,被別人砍頭了。公冶長有很大的肚量,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我喜歡論語里的三句話: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三人同行,必有我師焉,擇從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十有吾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一生非常坎坷,他三歲喪父,十六歲喪母,三十歲學藝,三十五歲避內戰,去齊國。五十一歲當官,五十二歲任總督辦,五十三歲周游列國,六十八歲從事教育,七十三歲孔子離世。孔子周游列國的費用幾乎都是子貢給的,孔子死后,子貢為他守墓守了6年多。
孔子他雖然長得很特別,但有很多文化和知識,你喜不喜歡孔子呢?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四篇
有一次,一位農民老伯伯把幾只蚌用磚頭戳碎后吃,我看見從敲碎的蚌殼里流出一種淡藍色液體,就問他:xxx這是什么東西?1、03年非洲大部分地區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怎么還有同學不背書包嗎。我的哥們小于多才多藝:會溜冰,健談,伶牙俐齒的他還擅長打乒乓;”這時,我才如夢初醒,關閉了電腦。
對于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后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沖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干,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于參政。
聯系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于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于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五篇
他背在身后的手中握著竹簡,在學堂里來回踱步,嘴里不斷地念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很久很久以前,清晨的陽光透過被風吹起的布簾,微弱卻閃爍著的光芒照在竹簡上、照在書桌上、照在茶器上、照在少年的臉上,照醒了這位沉睡的少年。少年睜開眼,有點朦朧但充滿激情的眼睛透出了對未來輔佐皇帝、管理一國后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的憧憬,對現在孤身一人、無依無靠的困難的不屑。在以后的日子里,這位少年用自己的實力演繹了他精彩的人生,用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人們的尊重和敬仰,用自己的“仁者愛人”的思想改變了中國乃至世界!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今天,理想學子們將要邁出步伐去追趕孔子的步伐,理解孔子的思想,學習孔子的為人處事之道。
理想學子們的隊伍如長龍一般向向三孔勝地走近。我知道我離孔子越來越近了,離儒家思想文化越來越近了,離“君子”越來越近了。跨進了孔府的大門,這帶有濃郁學士氣息的地方就是孔子的家鄉,也是我向往已久的夢想。
來到這里,我懂了很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訴我們要從自己的利、害,想到別人的利、害,學會將心比心,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著想。“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告訴我們要正視自己的短處,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午后的陽光在人影的穿梭中來到了我們身邊,照亮了一雙雙求知若渴的眼神,也照亮了鏡頭前的燦爛的笑容。
這次我離你又近了一步,當我再次夢到你時,你背在身后的手中握著竹簡,在學堂里來回踱步,嘴中還在念著“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六篇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論語》及《五經》中。他的思想、學說堪稱精華,他的作品為中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他的品格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又何嘗不是高尚的嗎?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呢,讓我來告訴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論語》,本書是孔子的語錄,也有一些是對孔子弟子言行的記錄,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此書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以“仁”為核心,隨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對我們學生很好示范的論點,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對于我們學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貢獻。別小看了這貢獻,從中還能知道許多類。是他開了我國歷史上私人講學的先河。文化知識是貴族們的專利的現象,因此孔子把知識移植到民間。而他的教學目的是變化學生氣質,成就他們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終至成物。也希望他們造就治國、平天下的棟梁之材。更以他誨人不倦的精神,對學生入如慈母般地關懷備至,如嚴父般地導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長孔子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要助人為樂,和所有人和睦相處。這樣既學習了先人的好品質,又可以讓社會和睦,更上一層樓!
我是從心中極度喜歡他的,從他的文雅名字和溫順的學說。那些對他不滿之人,歸于xxx人言可畏xxx!我相信孔子,不僅生在過去,更后在未來,一定還是永恒的!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七篇
從小,我就知道有關孔子小時候許多有趣的故事。知道他是我國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上學后,我從二年級語文書的綜合練習中就能找出孔子寫的《論語》里的名人名言。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等等。都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謙遜,善良,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的偉人。
讀了這個學期語文課本中《孔子和學生》一課,使我更深刻地、生動地了解了孔子身上的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孔子從不以家境貧困或富裕;天資聰明或愚笨來選擇學生。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學生敬重的重要原因。孔子也非常謙虛。雖然顏回、子貢、子路、子張、子夏都拜他為師,孔子卻說自己不及顏回守信、子貢聰明、子路勇敢、子張嚴謹。這些都是孔子善于觀察的結果。他知道門下所有弟子的優點和缺點。
這些名言和故事不僅教育者他的學生,也一代一代的,深深地影響著作為中華民族、龍的傳人的我們及國外友人。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八篇
五千年的風霜雨露,造就了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五千年的陰晴圓缺,鑄就了五千年的傳統精神;五千年的日出日落,釀造了博大精深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因孔孟思想而燦爛。孔孟的思想、孔孟的學風、孔孟的精神對我們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他主張學習要溫故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告訴我們做學問要有誠實的態度;“仁”是他學說的精髓,他主張“愛人”,認為統治者應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他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深遠,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堅持“人和”勝于一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他提倡做人要做到“舍生取義”。他反對一切戰爭,認為“民貴君輕”,認為統治者應輕徭薄賦,實行“仁政”。他還主張按時令砍伐樹木,不過分捕撈魚蝦,他希望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思想,對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他就是儒家學說的另一位代表——孟子。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九篇
孔子會作曲,會演奏,會欣賞,還很重視音樂教育。
孔子是作曲家。他周游列國,在返回魯國的途中,看見山谷里長著一株香蘭,就喟然嘆息說:“蘭草應當是草中之王,可現在它和別的草長在一起了。”于是下了車,拿出琴,彈奏了一段樂曲,哀傷自己生不逢時,沒有得到任何一個諸侯任用。這首曲子叫作《幽蘭操》。魯哀公時,有人捕獲了一只麟,但是使它受了傷。孔子認為這種昭示祥瑞的動物出現了,卻受到傷害,感到很憂心,于是創作了古琴曲《獲麟操》。
孔子又是演奏家。有一次,孔子向魯國的琴師師襄子學習彈琴。師襄子一再催促他練習新曲,可是孔子卻不急,而是反復熟悉曲譜,理解樂曲的變化,領會樂曲所表現的情緒,一步一步,直至最后似乎看到了這首樂曲所刻畫的人物形象——眼光遠大、稱王于四方的“文王”。這時,師襄子才告訴他:“我的老師曾說過這首樂曲正是《文王操》啊!”
孔子對音樂的領會確實很深。他在齊國聽到了神往已久的《韶》樂,不禁為之傾倒。《論語·述而第七》說他竟“三月不知肉味”。據說《詩經》三百多首歌曲,孔子大多都能演奏歌唱呢。
孔子把“樂”作為他教學的必修課,是他教育學生知禮、修身、立業的必要途徑。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篇
他經常被認為是一種宗教的創始人,但這是不正確的。他極少討論神,拒絕討論來世。他對人生的關系深刻了解,他的學說并不是他所創立的,嚴格來說,他只是及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視個人倫理道德和行為的現實哲學家。他就是——孔子。今日我就談談我心中的孔夫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人,先祖為宋國貴族。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xxx天縱之圣xxx、xxx天之之鐸xxx,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稱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是xxx世界十大文化名人xxx之首。
《列子·湯問》中有過一個兩小二辯日,當兩個小孩兒問到孔子太陽的大小時,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竟然xxx不能決也xxx,可見孔子對待事物的實事求是和謙虛。他在當時就是享有xxx圣人xxx的名號,完全能夠對兩個懵懂無知的孩子所說的話置之不理,可他沒有,因為他是孔子,是xxx敏而好學,不恥下問xxx的孔子。
他教世人要用xxx義xxx和xxx禮xxx來闡述xxx仁xxx,用xxx智xxx和xxx信xxx來傳播xxx仁xxx。而在學習上我們要xxx溫故知新xxx也要xxx舉一反三xxx,他就在細微處體現了偉人不可磨滅的智慧光輝。
我心中的孔夫子,當你走近他時,你會發現你所應對的不是一個偶像,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只可是他有著超人的智慧、勇氣和人格魅力。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一篇
孔廟,這是個多么吸引人的地方,有多少人想去看看呀!今天有機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參加孔廟,我真高興!
一刀曲阜,我們便直奔向孔廟。
進門后,我看到不少“龜馱碑”,數了數,一共13個,上面刻有漢、回、蒙幾種文字。爸爸告訴我,這些碑是我國歷代帝王為歌頌和紀念孔子而修建的。那些文字都是帝王的手跡。碑下面的石龜張著字,仿佛在說:“歡迎大家來游玩。”
我離開了“龜馱碑”,走向大成殿。大成殿的屋頂是用灰瓦壘成的。門前兩邊是九根雕著龍的石柱子,有的刻著一條,有的刻著兩條。
有一根柱子特別引人注目,上面雕著“二龍戲珠”,一條龍頭朝下,另一條龍頭朝上,都去搶那一顆“珠子”,逼真極了!進了大成殿,我被金碧輝煌的文物團團圍住了,看得我眼花繚亂。正中是兩米多高的孔子塑像,他身穿黃袍,頭戴王冠,臉上掛著一絲笑容。塑像左右兩邊是他子孫的部分塑像,也有兩米高,和孔子穿戴一樣。孔子塑像前是古代升堂時敲的鼓。看了這面鼓,我驚訝的伸長舌頭:“有這么大的鼓,它足有奶奶家以前的石磨那么大。”這是爸爸說:“古代衙門里告狀或戰場擂鼓助威,就敲這樣的鼓……”我津津有味地聽著,耳邊好像響起了咚咚的鼓聲。
回家的路上,我想:怪不得孔廟這樣聞名,原來他充分的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才能,有力地說明了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
我生活在這樣的國度里,怎么能不感到自豪呢!
后記: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為生活在這樣的國家里感到自豪。自從參觀了孔廟以后,孔廟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二篇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可以說被一個學派所把持著,而孔子則是這個學派的創始人。到了今天中國人們的心中依然刻著很深的印記關于一個字——“儒”。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貧寒,但孔子從小非常崇禮。據《史記》記載孔子十五歲“志于學”,而且是個為學的好榜樣。孔子治學,不分貴賤,好學不厭。正是由于這種精神和品質,在春秋末年,擁有了“博學”的美譽,于是四方之士前來投奔,跟隨孔子學習禮儀。這種私學給廣大人民學習創造了機會,他也由此創立了遺立萬世的儒家。
孔子的學說強調禮儀、仁愛及積極入世等思想,孔子也正是這樣做的。他在魯國入世,治理國家僅三月,路不拾遺,四方之客都賓至如歸。而正是由于他如此的才能使其他國家懼怕他執政,從而使得他周游列國、顛沛流離十多年。
不過孔子這不得志的一生也源于他那禮、仁政。在春秋時期諸侯割據,崇武輕文,他所強調的禮儀只會讓君王認為繁雜。但孔子對中國千萬年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論語》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
中國人所講的“儒雅”、“儒商”不都是由孔子所起嗎?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三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我心目中的孔子 初一(2)班 劉僑僑 —— sishup1978 —— 我是子萱孔子的故鄉在魯國。魯國的陬邑有一座尼丘山,這里有一個背靠尼丘山的村莊——魯源村。公元前551年,孔子在此誕生。
孔子的父親去世時,孔子年僅三歲,那時他并不懂事,但當孔子的母親離世時,他已經17歲了。他十分孝順,為母親守了三年的孝。正是因為他自己很孝順,所以在他作為老師時,也提倡孝道。
公元前522年,在一個名叫杏壇的地方,魯國的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機會接受教育,而這個傳授知識的人,就是孔子。在他的教學生涯中,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賢士。
后來,魯國開始戰亂。孔子想勸說各國以仁待人,便在自己55歲時開始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周游列國講學。
孔子游歷過很多國家,但他的辛苦沒有得到回報,沒有一個君王接受他的建議。但他沒有放棄,還在繼續講學,在前往楚國的.路上,他們遭到了亂兵的堵截,足足斷糧7天,但孔子仍然堅持講學,體現了他對文學的熱愛和對人人以德服人的向往。
公元前484年,孔子在歷時14年的周游列國之行后回到了故鄉。這時,他已步入晚年,沒有精力去勸說國王以仁治國了。他開始整理自己的書籍和周游列國時搜集的詩歌。《春秋》《詩經》都是孔子整理編寫而成的。
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們把他的言行寫進了《論語》,而《論語》里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仁”。《論語》表達了孔子的主張,它深深地影響著后人。
孔子是中國文明的代表,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把孔子的思想傳承下去,讓它繼續為祖國添光彩。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四篇
你可曾聽說一個人,他愿意將一生都耗在一項許多君王不認可的學說之上;你可知一個人,他的學問可以經受兩千五百年的歷史洗滌,非但沒有消沉,反而日久彌新?這個人就是孔子。
逝者如斯夫,往事猶可追。隔絕了兩千年,畢竟只剩下一鱗半爪的真實感,九成九倒是后人評說的高山仰止或者毀譽謗興。當無數的西方人懷著迷惑與驚嘆揣摩這東方的傳奇,我們這些傳人們似乎更多了一份“身在此山中”的茫然。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個靜靜聆聽人的內心與默默觀察世界的智慧老人。有很多文字出自他手,他的出現似乎就是為了傳承中華古文明中遺散的智慧,為那個號稱天下大亂的時代保留一些更久遠的文明與記憶。而他自己只是教教書、游游學,就這樣開啟屬于未來兩千年的興與亡,真或偽……而他最真實的生命卻變得漸漸模糊起來。
理解一個影響了文明史的人,若不是親身用心去聆聽,你所看到的可能只有“矛盾”二字。幾千年的輝煌可能在一百年中面目全非,而冰凍三尺之下又有幾人能夠不問寒暑與寂寞,僅僅為了與他仰視同樣的星空呢?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五篇
中學時,反覆頌讀《論語》的情景,依然那么深刻的留在心底。多少個下課時間,我坐在坐位上默背《論語》,不敢下課,因為下一節就要小考。那時候,對這個固執的老人,自己以為很了解他了,卻不知道,就像面對自己的父親一樣,他的脾氣、他的頑固、他的古板、他的堅持、他的懷才不遇,我似乎都知道,但是我真的了解他嗎?他的內心世界,究竟在想什么呢?這位一身風采的老先生,我多么想要為他寫一篇傳記呀。那是年少時的愿望。后來,在那一排白千層的老樹下,我的高中生涯里;在我一次一次背誦《論語》,還沒有立志要成為作家前,心里早已渴望著有一天,我要為這位老人家寫傳記,讓我把滿肚子的嘲弄,化為文字記錄下來。
孔子的偉大,讓人無法逼視,就像太陽一樣,我只能從輪廓鮮明的影子之中,去贊嘆他的光芒。所以,當我能這么做的時候,我卻無法下手。他是這么的完美,我不敢直接書寫,當我越靠近這位長者,越不敢嘲弄他,因為越靠近他,越覺得自己微渺。那么,我堅持要寫的,到底是什么?就像高中時代,一層一層剝開白千層樹那樣,我剝開自己的企圖,一層又一層我慢慢明白,我只是想要回到學生時代,回到那個理直氣壯的時代── 「老師,我還是不了解。」還有什么比「當學生」更幸福的?寫《大家說孔子》的我,又回到那個幸福的時代,對老師予取予求,可以放心大膽、勇敢的說自己不會。我在書桌前,再次回顧圣人一生,好幾次無法停止。
孔門親近老師的學生、孔子教導學生的情景,夾雜著自己學生時代的回憶,夾雜隨著老師在杏壇前學習的情景,一切歷歷在目,寫作的滋味竟變得這么美好。 ──原來能夠永遠跟隨著老師,是一件這么快樂的事。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六篇
當我提筆寫這篇文章時,不由想起去年在媽媽單位舉辦的聯歡會上發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位年僅三歲的,超可愛的小弟弟,表演了一個令大人們驚嘆的小節目:背誦三字經全文。這個連說話都奶聲奶氣的小男孩,一邊眨巴著亮晶晶的小眼睛,一邊十分輕松、流暢地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一次停頓和遲疑。全場不由得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更令這位小家伙意猶未盡,如何都不肯把話筒放下,全場又是一陣大笑。
這搞笑的一幕或許觸動了媽媽,第二天,一本嶄新的《論語》出現在我的桌前。
于是,我也開始像一只貪吃的小蟲,吸吮、品味起《論語》這片綠葉上的露珠。
子曰:“犬守夜,雞司晨,茍不學,曷為人。”這句話告訴我們:狗夜里要看門,公雞早晨要報曉,動物都有所作為,
人如果不學無術,如何可以稱為人呢!
這生動又精煉的語句難道不比家長們一句句干巴巴的“一定要好好學習呀!
”更耐聽、更管用嗎?
子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也就是說:“愛心、公正的言行、禮儀、才智、信用是五項應當遵守的守則,是不容忽視的。”這和目前社會提倡的綜合素質對我們的要求不正是異曲同工嗎?
我真想走進時光隧道,回到二千多年的春秋時代,向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道上一聲“謝謝!
”你經典的話語,仍讓我們——當代小學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良好熏陶!
現在,我想引用孔子的這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戲無益,勤有功。有志者,事竟成。”
同學們!
讓我們共同遨游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云海中,讓中華民族的經典、精髓永遠傳承發揚!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七篇
老先生,相信您還不認識我吧,我叫竇銘澤,是溫州市甌江小學的一名學子。
我很喜歡老先生的一些名言名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老先生,您有弟子三千啊!一個人竟能教三千多人,真是厲害!您寫過一本《論語》,里面的內容是您和您的學子之間的對話。我很喜歡這里面的名言警句,能讓我感悟人生哲理。上面的這些句子,就是老先生您說的吧?
老先生,聽說您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吧?老先生,您能做到世界級的前十人,還能是第一,真是多不容易的事兒啊!您還被我們后人稱作是“萬世師表”、“至圣先師”,雖然這個你恐怕不知,但能獲得這樣的評價,真是讓人佩服!老先生,雖然您有很大的榮譽,但每個人都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您沒有做到人人平等,您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您也缺乏平民情懷,所以老先生,如果您能在這一方面進步一下,你就會是世界上所有婦孺皆知的大名人了!
老先生,您還真是名不虛傳!我們中國有用一些叫“孔子學堂”的學校來特地紀念你,您為后人所作的《論語》,總是代代相傳。
老先生,您真是太厲害了!咱們今天就聊到這兒吧,老先生再見!
人物評論作文孔子 第十八篇
孔子所言“七十則隨心所欲不逾矩”乃是閱盡世事千般才達到的境界。在規則的框架內,亦是自由隨心。事實上,墨守規則,亦為人所應遵循的大道。(孔子七十歲時雖隨心所欲,卻又不超越規矩。以名言開篇,引出觀點,即“墨守規則,亦為人所應遵循的大道。”)
獨木橋上的打破常規,看似合作共贏,實則后患無窮:倘若所有的選手都作如是選擇,皆成功渡過,要如何評定最終的勝負結果?這樣的比賽又何以稱之為“競技”?(分析所給材料中打破常規的無窮后患,從寫作手法上看屬于破論。)
規則不可或缺。17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著《社會契約論》,正是格外強調了這種規則意識:人民依照規則契約將權力賦予政府,一旦政府違背契約,人民便有權更換乃至暴力推翻。規則,是世界運行的準則。(上段破論后,本段便立論——規則不可或缺,并以17世紀啟蒙思想家盧梭所著《社會契約論》的材料正反論證。)
文有定法,律有常規,規則構成了世界。在自然界,“草木無意,榮枯自有時”是遵循四時更替的規則;大江東去、星漢西流亦遵循著物理與化學的變化規則。在人類社會,“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遵循著社會發展規則;生活中的有形法律、無形道德亦是支撐社會運行的規則。是規則,讓萬物并行不悖、井然有序,格外安然。(從大自然、人類社會兩個層面進一步論證規則的無處不在及其存在的價值。——本段側重于從正面論證。)
而規則一旦被違背,世界必將混亂不堪。康德言:“世上有兩樣東西,越想便越覺得令人敬畏:一是我們頭頂的燦爛星空,二是人們心中的道德準則。”將道德準則與光輝燦爛的星空并列,足見規則的永恒價值。
- 上一篇:臺灣薰衣草森林公園作文(精選32篇)
- 下一篇:西安華山之旅作文(精選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