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小學生作文讀小說《看望》有感(精選7篇)
小學生作文讀小說《看望》有感 第一篇
《鄉下路》讀后感 暑假里我讀了梅子涵的《鄉下路》,里面的許多小故事都非常精彩。
其中《飯票》這個故事我最喜歡了。
在沒有讀《飯票》這個故事之前我對飯票一無所知,我也不知道吃飯還需要用飯票?媽媽告訴我,我們國家有一段時期不富裕,買什么東西都需要有票。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在那個時期正好在長身體,一個月的飯票半個多月就吃完了,只好對媽媽說飯票丟了,急的媽媽在院子里四處尋找。
此時此刻,我想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可我們還有挑三揀四,這個不吃,那個不吃,還不時的看到鋪張浪費的現象,根本體會不到餓的痛苦。
讀完這個故事后我心里很慚愧。
我明白了我們應該珍惜現在擁有的幸福生活。
小學生作文讀小說《看望》有感 第二篇
21.第⑩段畫線句的的錯別字是“ ”應改為“ ” (2分)22.第11段畫線句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修辭方法,其表達效果是 。
(4分)23.本文從第⑦段到第26段可分為三部分,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部分內容:(6分)(1) ;(2) ;(3) 。
24.第20段畫線句表達了舅媽當時怎樣的心情
(4分) 。
25.以下最能體現“我”性格特點的一項是( )(4分) A.“我”獨自離家去蕪湖是因為好玩、滑稽、荒唐。
B.“我”“一個一個醫院”、“一個一個房間”、“一張床、一張床”地找舅媽。
C.“我”覺得蕪湖的豬肝面最好吃,并且一直到長大后都這么認為。
D.“我”為舅媽買蘋果和梨子,還硬給她留下二十元錢。
26.回到家,該怎樣向外婆和媽媽匯報“我”的這次蕪湖之行
請以“我”的口吻寫一段話,讓外婆和媽媽知道她們最想知道的事,80字左右。
(8分)閱讀參考答案:21.(2分,各1分)幸 辛22.(4分)夸張(2分)生動地表現了舅舅體力上的巨大付出(暗示擔子很重)(2分)23.(6分,各2分)(1)“我”找了好幾家醫院都沒有找到舅媽;(2)在飲食店服務員的提醒下,“我”終于找到舅媽并看望了她;(3)“我”在返程的船上又想起舅媽。
24.(4分)表現舅媽看到“我”時,既驚訝(2分)又高興(2分)的心情。
(“又驚又喜也可)(4分) D(2分)26.(8分)評分示例:我找到了很多家醫院,終于在弋磯山醫院見到舅媽(2分)。
舅媽是膽囊炎開刀,馬上出院了(2分)。
我為舅媽買了水果,還給了二十元錢(2分)。
舅媽的名字叫孫翠英(2分)。
小學生作文讀小說《看望》有感 第三篇
《魯濱遜漂流記有感》回想起來這已是我第二次讀《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了,但是這一次我卻對這本書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難就唉聲嘆氣,應該勇于面對困難遇事還要樂觀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絕對,要多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就像魯濱遜一樣雖然身陷荒島卻不坐嘆命運不濟,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修建住所、種植糧食、馴養家畜、制造器具、縫制衣服等,把荒島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榮的家園。就像在發現有野人的時候剛開始手忙腳亂,可是最后他沉著冷靜以他的勇氣與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戰,一起打退了野人,這也體現出一個人遇到困難只要沉著冷靜的去應對就一定會有辦法解決的,對人就像一顆種子他會想盡辦法沖破泥土去感受太陽的溫暖,當他經歷完千辛萬苦回頭望去,他已是枝繁葉茂的蒼天大樹了,在我們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時刻想著只要我努力明天會更好,這樣才不會因滿足于現狀而自失。
瞧,這才是讀一本書的真正對我們的好處。《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人應該怎樣地活著才有意義呢?保爾·柯察金用行動回答了這一問題.保爾他殘廢后,毫不灰心,還要頑強的學習,努力工作,并且開始了文學創造。后來雙目失明了,這對于已經癱瘓的人來說,要是一場多么沉重的打擊呀!可是他卻毅然拿起筆來,摸索著、堅持寫作,每寫一個字,他都需要付出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頑強的努力,他終于成功的寫出了小說《在暴風雨里誕生》的前幾章。讀著,讀著,我也禁不住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保爾·柯察金那堅毅的臉龐,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爾這樣一個普通的戰士,竟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著他呢?我讀完這本書,在書中我終于明白了,這是那最偉大,最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在召呼著他創造奇跡,這就是他頑強地與疾病作斗爭的動力。
保爾·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產主義戰士,您為我們樹立身殘志不殘的偉大榜樣,我原來也有一個同學也是殘疾人,他的名字叫吳偉:從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臟病。十幾年來,病魔纏著他,使他不能像同學們那樣活潑在操場上,球臺前,參加集體活動也就更不用提啦。因為他稍微活動一下,就臉色蒼白,嘴唇發紫,上學校讀書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車來回接送。在學校里,他將吳偉從一樓背到四樓,放學后再由四樓背到一樓,中飯由同學們送到教室吃。自從,吳偉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他也就這樣堅強的站了起來。
對于我來說,我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夠學好自己的社會主義文化課,我長大后,我一定比吳偉強。雖然,我不能背起鋼槍保衛祖國,也不能戰斗在烈火熊熊的戰場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學的知識,貢獻給人民,為了祖國的建設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學習的榜樣,我的夢想一定會實現的。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苦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里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后,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么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名人傳》讀后感《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于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后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別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羅·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于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么還能成功呢?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愿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著,又拜海頓為師。后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后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后的歲月里,性格過于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一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小學生作文讀小說《看望》有感 第四篇
要向大家介紹一本書——《親親土豆》。
大家一聽到這個名字一定會有許多遐想吧
但你們不知道,就是“土豆”這個東西,將本文和諧的串起來,引導了故事的發展。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夫妻,普普通通的農民,一直對“土豆”這個東西很熟悉,這對夫妻很相愛,男的叫秦山,女的叫李愛杰,秦山特別愛抽煙,最后被確診為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秦山給妻子買了一件旗袍。
但最后,秦山還是去世了,“李愛杰最后一個離開秦山的墳。
他剛走了兩步,忽然聽見背后一陣簌簌的響動。
原來墳頂上的一只又圓又胖的土豆從上面墜了下來,一直滾到李愛杰腳邊,仿佛一個受寵慣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親那摯愛的親昵,李愛杰戀愛的看著那個土豆,輕輕真怪著:“還跟著我的腳呀
”最后這句話使我感動至深。
她佛還認為自己的丈夫活著,我知道,其實在她心里,她的丈夫一定活著
親親土豆讀后感400字(4篇)小學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節日作文及各類中小學生作文愛仿佛是一道秀麗的綢緞,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光彩,它是生命變得豐盈多姿,變得堅強有力,愛也讓死亡超越死亡本身,而成為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我想這大概就是它的含義
小學生作文讀小說《看望》有感 第五篇
下午上學的時間到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往學校只有我一個人低著頭,地走在通向教室的路上剛剛踏進教室,同學們望見我,先是一愣,然后捧腹大笑起來。
不知哪個頑皮的男同學叫道:“張拓呀,沒想到你平日瀟灑得很,也會有如此下場。
”“是不是午睡時不小心尿褲子了
”……被這位同學一戲說,大家笑得更是彎下了腰,我只能在一旁哭笑不得。
心想,如果那位家長的摩托車不擦著我,就不會這樣狼狽了。
事情是這樣的:這一周就要期中考試了,老師或多或少會布置一些作業,如果你在下午放學前沒完成,就會被老師留下來。
今天中午一吃完午飯,我就叫爸爸送我去學校,嚴肅的爸爸也不得不服從我。
父子倆上了車,就在這時候,烏云滾滾,狂風大作,一會兒便下起了傾盆大雨。
到了接送點,爸爸把車停在路口。
雨越下越大,連前面的路都看不清了,我沒帶雨傘,只好將外套披在頭上擋雨。
我下了車,沿著斑馬線小心翼翼地向學校走去。
這時,一位開著摩托穿著皮衣的家長飛馳過來,正好擦著了我的右腿。
我重重地摔在水塘里,屁股后面全濕了。
爸爸趕忙下車把我扶起來。
那位家長瞅了我一眼連忙騎著摩托車走了。
那時,我心里“冰涼冰涼”的,趕緊向學校走去。
我穿著濕漉漉的褲子走進教室,同學們見了哄堂大笑,以至于演了那場“尿褲子”的鬧劇。
我一搖一晃地走到了座位上,心想:今天還算是幸運的,只是弄濕可褲子。
不過我很想提醒那個家長,希望他下次慢一點。
因為只有遵守了交通規則,許多車禍才不會發生,大家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才不會受到影響
小學生作文讀小說《看望》有感 第六篇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是啊,愛在我們之間無所不在:父母親對你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可當我讀了《愛的教育》后,對它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愛的教育》采用了日記體的形式,講述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長的故事,詳細地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
《愛的教育》全書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學校的女同學們幫助一個因在掃煙筒時丟了三十個銅板的小少年,并且還瞞著校長——做了一群“無名英雄”。英國哲學家洛克說得好:“我始終認為人們的行動是他們的思想的最好證明。”這個故事中閃耀著的崇高的品質和道德的光輝,給我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會上,有些人則非常勢利,他(她)們的行為準則是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即使在道義面前也不放棄討價還價。這種人是非常渺小的,他們的處事哲學必然會遭到人們的鄙棄。因為虛偽換不來真情,冷酷換不來熱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義,他們就很難得到別人盡心盡力的幫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錯誤,往往在于“自私自利”四個字,私利不去,公道則亡。
反之,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善待別人,等于善待自己;給別人幸福,就是給自己幸福;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一個人心里有別人,總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并有真情的奉獻,那么得到的將是內心的充實,高尚的人格,愛心的照耀,真情的溫暖。甘愿給社會付出真情和愛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幸福總是偏愛那些熱愛生活而樂于奉獻的善良的人。
“人間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獻愛心,莫談貧富‘貴賤’,人人可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獻給他人一份愛心,留給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讓你我心靈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單。只要你我伸出溫暖之手,讓世界充滿愛,真情可以到永遠。
愿生活中處處開滿真、善、美的鮮花。
小學生作文讀小說《看望》有感 第七篇
《十三歲的故事》讀后感 假期里,我閱讀了好幾本優秀兒童書籍,其中梅子涵叔叔的《吹著小哨前進》讓我很著迷,一個《十三歲的故事》更是讓我仿佛看到了他的童年。
他從家里的五樓幫媽媽把自行車扛到一樓,家里到媽媽的工廠有五站路程,他一路奔跑在媽媽的左側,不停地提醒媽媽慢點別怕。
再從媽媽工廠跑回自己的學校。
放學后,又跑到媽媽的工廠門口等著媽媽,重復早晨的路程……每天如此,直到媽媽騎車子徹底不搖搖擺擺了,這樣的日子才結束了。
讀過之后,我的鼻子酸酸的,好像一股熱流堵在嗓子眼里。
好像很多的童年故事都是寫父母如何帶給孩子幸福的,孩子生長在如何溫暖的家庭里的。
但,《十三歲的故事》很特別,所以我總是把它放在我的枕頭邊。
一天窗外的雨聲很大,噼噼啪啪砸在玻璃上。
我捧著這本書,不時地看看窗外。
爸爸是開車運輸貨物的,每天早出晚歸,我經常看不到他。
爸爸脾氣急,平時很嚴肅。
看到我的時候,多是板著臉或者呵斥,所以我不大愿意和爸爸說話聊天,哪怕是問候的話語。
可是,很奇怪,聽著嘩嘩的大雨聲,我竟然擔心起來他:他的汽車會不會出故障
車上的篷布會不會漏雨
他一定還沒有吃飯
……突然間,我竟然看不下書了
我從來不知道擔心一個人是這樣一種感覺。
我在心里期盼雨馬上停下來,夜不要這樣黑,爸爸能吃上一碗熱面,哪怕是方便面
這時候,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我和爸爸之間的愛,它不是豪言壯語,不是掛在嘴邊,而是埋在心底的某個地方
就像梅子涵叔叔寫的這篇十三歲的文章那樣:我們很小很小的時候在父母的懷抱里,稍微大一點的時候被父母的牽在手心里。
我們長得更大了的時候,我們也要學會愛父母
而我,在這樣一個下雨的夜晚,在《十三歲的故事》感動下,我學會了愛爸爸
我看著窗外的路燈,想著爸爸,心理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