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去長沙省博物館的作文(精選5篇)
去長沙省博物館的作文 第一篇
看過《國家寶藏》的人應當知道,皿方罍的器蓋合一經過了怎樣的歷程
我們暫且不論皿方罍的歷史及藝術價值,單憑其一波三折的前世今生,就值得我們去永久銘記
對于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來說,清朝末期的歷史動蕩不知讓多少古董毀于一旦,亦不知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
在文明流失嚴重的今天,文物的溯源歸宗或許是我們還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從哪里來,該到那里去的一種簡單、直接的方式
在皿方罍的展廳,我駐留了一段時間,在這期間,我聽到了很多聲音:
有小學生稚嫩的聲音:“媽媽,這個東西的花紋真好看!”
有港臺同胞激動的聲音:“這是我們根之所在!”
更有外國人贊嘆的聲音:“中國的東西真是奇妙!”
或許,這就是我們強烈民族自豪感的由來:傳古今之記憶,承中華之文明
而這皿方罍的合一,見證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蘇醒,傳達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
去長沙省博物館的作文 第二篇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曲靖市博物館舉行“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主題系列活動。
活動現場,市博物館推出雕版印刷、奇趣化石、古法造紙等主題系列活動,并邀請xx市第二小學、xx區太和小學的學生前來參與,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市第二小學x年級(x)班學生楊璐瑜說:“我很高興可以到博物館來參觀,這次參觀讓我感受到了家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了解我的家鄉。”
活動現場,市文化和旅游局為市博物館頒發國家二級博物館牌匾。市博物館與相關學校和企業簽訂合作共建協議,并授予牌匾。
據了解,從20xx年市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到目前為止,共有藏品xxx件(套),接待觀眾xx余萬人次,年均接待觀眾xxx人次,全面推介曲靖文博資源,弘揚曲靖優秀傳統文化。
接下來,市博物館將改變傳統的“藏品”定位,以“觀眾”為中心,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壁壘,讓博物館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學習場所,真正體現“恢復與重塑”的主題。
去長沙省博物館的作文 第三篇
為迎接20xx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xxx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結合20xx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在充分發揮館內教育功能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如何請進來、走出去,積極邀請xxx紀念館走進xx,將文化服務送進校園,開展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
x月x日,xxx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與廣州魯迅紀念館合作,將《那些年我們遇到的魯迅》主題展覽送進林芝廣東實驗學校。展覽以20世紀20年代至21世紀初歷年語文課本中選錄的魯迅作品為經,以選錄作品的插圖、版畫、電影海報等各種藝術形式為維,全面展現了魯迅作品在課本中發展變遷及作品中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的形成過程,并以廣州魯迅紀念館館藏教科書為依據,勾勒出近百年來魯迅作品在語文課本中的選目大范圍,讓xx青少年更多地了解魯迅、更深地理解魯迅、更好地閱讀魯迅,在魯迅的文學世界,在共同的“魯迅記憶”中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此次展覽時間將延續至20xx年x月x日,期間,相關展板、圖片還將持續補充和更新。
x月x日,xxx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在xx省實驗小學開展了“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宣教活動,博物館負責同志從博物館職能、國際博物館日由來、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和中國非質文化遺產標志的含義、博物館內精品展陳內容等方面向廣大師生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并向學校贈送了《xx文物概覽》、《xx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等書籍,作為在校師生非遺文化學習課外讀本。活動期間,同學們反響熱烈,踴躍互動,表現出了極高的參與度,對林芝的各類優秀文化遺產表達出了強烈的求知欲,紛紛表示此次活動敲開了他們認識本地優秀文化遺產的新大門,有機會一定會前往博物館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和內容。
x月x日,在xxx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展了20xx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啟動儀式。啟動儀式上,市文學與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市書法美術家協會主席次仁同志向博物館捐獻了8幅林芝本地珍貴石刻拓印。市文化廣播電視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孟存軍同志出席啟動...
去長沙省博物館的作文 第四篇
文物的面世,從來都是機緣巧合下的偶然
和刻有甲骨文的龍骨相似,這尊人面方鼎搶救于冶煉廠前的一堆材料中
有時候,站在這些文物面前,我總感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緣分
這緣分,穿越了千年
千年前的一次偶然機會,匠人造出了這方鼎,并用其盛放食物
許多年過去,王朝更替,歲月輪轉,許多的帝王名士與精功偉業都隨著歷史隱匿于塵埃之中,這鼎也被泥土所深埋
在地下的日子里,氧氣和水的作用使它變得斑駁,地球力的作用也使得它支離破碎,時間,帶走了它曾經所擁有的一切
然而,一位農民的鋤頭卻將其從泥土中帶出,使它見到了千年后的陽光
如同人生一般,波折而又充滿驚喜,它就這樣被遺棄在廢銅爛鐵之中,又這樣小心拾起,置于高堂之上
我很喜歡這種微妙的緣分,哪怕在人生中只有驚鴻的一瞥,也足以使我沉醉許久,掛念千年
去長沙省博物館的作文 第五篇
這對書俑的妙處可能不在其本身,而在其身后的光影之中
蘇軾有一句詩:“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對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古人總看得比生命還重
你看這對書俑身后的影子,何嘗不像是瑩瑩燭火映射的身影?
手執書卷,徹夜苦讀,在圣賢的世界里遨游
這俑雖是在對書,但你有怎能否認在這過程中對書人對書中內容的一種攝取與吸收?
歷史,是一種連續文明的紐帶,而這些館藏之物,正是歷史最好的的講述者
盡管紙絹絲帛早已蒙塵,玉石瓷漆早已皸裂,青銅黑鐵早已銹蝕,但他們依舊蹲據在這小小的玻璃展臺內,默默注視著每一位走進的游人,向他們敘述湖湘文化千年以來的風云變遷
如今的我們,依舊可以清晰地看到:貫穿在湖南人血肉里的,任然是那徜徉千年的湘楚文化
愿湖湘子弟不愧屈原之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