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作文憶苦思甜(精選5篇)
作文 憶苦思甜(篇一)
星期天,我來到爺爺家,偶然發現了一個精致的小盒子,它靜靜地躺在爺爺的木柜深處。這里面珍藏的是什么寶貝呢?我拂去盒子上的灰塵,小心翼翼地打開盒子,發現里面裝著一沓發皺泛黃的小票子,特別像錢,但又不是現在用的錢。
聽了爺爺的話,想起自己平時因為挑食而剩在碗里的飯菜,我頓時覺得羞愧。我瞬時明白了國家倡導“光盤行動”的意義,并暗自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就要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道:“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當年救國濟世是如此,如今節約糧食更是如此。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幸福少年,我們不僅要珍惜每一粒糧食、每一種資源,更要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增長才干,將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文 憶苦思甜(篇二)
為了了解這個三年饑荒的事,我打電話給了我的外公,在電話里,外公和我說,那個時候過得是真的苦,平常的飯也不過是麥穗的殼煮的東西還有糯米煮的東西,實在沒有吃的了就只能去吃樹皮去填飽肚子,只有過年了才能吃上一頓好的,但也只有米飯和野菜罷了。那個時候連米飯都是奢侈品,也差不多相當于現在的肉,外公告訴我,那時有一把米都可以很美地吃上一個星期。然后到了我媽出生的時候生活才有所改善,因為分田包干到戶制的實施,再然后袁爺爺發明的秈型雜交水稻問世了,從那時起人民才遠離了饑餓。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生活也越來越好了,但浪費現象卻隨處可見。每次回老家的時候,外公都跟我說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沒有戰亂沒有饑餓的。確實,我們如此幸運出生在了這樣一個年代,有這么好的條件就應更加珍惜現在,杜絕浪費現象。不浪費糧食也是對袁爺爺最好的紀念。
作文 憶苦思甜(篇三)
每當看到那幅為我自己畫的《第一次游泳》時,就會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自己仿佛回到了從前,回憶起游泳時的*甜苦辣,您想知道嗎?那我就說說。
那是我10歲的暑假,報了一個游泳班,想學游泳,我心里還想,學游泳那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嗎?
第一天,我高高興興地到游泳館,本想去那兒就下水,可以盡情地玩,但事與愿違,和想的完全不同。就在第一天上午,教練先是讓我們在游泳池旁做動作,過了一會兒到了水里,四肢就好像不是我的,來回亂動,我走了好幾步才從對面走過來,真不想學了,連走都有這么累,怎么辦呢,想著想著,腳下一滑,摔了一跤,我用力地拍打水面,越打越著急,一連喝了好幾口水,連鼻子都被嗆著啦,多虧旁邊就是老師,要不……啊,有驚無險,我長嘆一口氣。
學游泳的第二天,我有了第一天的體驗,對水有一種本能的害怕。誰知道在學習時,老師又讓我們學跳水。聽到這后,更害怕了,心想,又喝了水怎么辦,看著前面的同學,一個,兩個,三個,該輪到我了,腿怎么也不聽使喚。后面的人說:“膽小鬼,不敢下吧!”那個老師鼓勵我說:“別害怕,下去拿住那個桿子”,我還沒有反應過來,后面的人就推了我一下,“撲通”一聲,掉了下去,我趕緊找桿子,同時身體也自然地往下沉,急得我很想快點上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抓住桿子上了岸。
我想過放棄,也想過逃,媽媽也教育我:
作文 憶苦思甜(篇四)
今天是我九歲的生日,一大早奶奶就給我煮了一碗長壽面,媽媽準備了一只小兔子作為我的生日禮物。到了晚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姐姐弟弟都來給我過生日,我們一起吃蛋糕、吹蠟燭、許愿。看著蛋糕上蠟燭的火光不停的閃爍,我忍不住想起了今天我朗誦故事的主角——小蘿卜頭。
小蘿卜頭剛滿周歲就走進了一個沒有自由的世界。他每天吃霉米飯和爛白菜,和很多大人被關在一個很小的房間里面,窗口是他唯一能夠看到外面的地方。不知不覺,小蘿卜頭到了9歲,因為長期吃不飽、睡不好,他看上去只有四五歲的孩子那么大。但是他很勇敢,他給大人們站崗、放哨、傳遞情報。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夕,他被敵人殘忍的殺害,成為了共和國最小的烈士。
若是小蘿卜頭生活在新中國,他現在是不是也像我一樣幸福的過著生日、吃著蛋糕呢?想想小蘿卜頭經歷的磨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呢?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呢?
“快吹蠟燭!”姐姐的喊聲把我從回憶中拉了回來,我趕緊吹滅蠟燭。吹完蠟燭,我在心里暗暗的想:從現在起,我要刻苦學習,熱愛勞動,努力做一名優秀的少先隊員和一個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作文 憶苦思甜(篇五)
每當在小飯桌看到同學們浪費食物、亂丟飯菜時,我就會想到《1942》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1942年秋,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在河南打響,此時的河南正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無法生存的河南人只好外出逃荒,在一路乞討的過程中,他們一邊要躲避日本人的飛機、大炮的轟炸,還要被湯恩伯的xxx部隊搶奪僅有的食物用品。在多重苦難的壓迫之下,可憐的人們忍饑挨餓,吃野菜、剝樹皮、吃不能消化的“觀音土”,餓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有的人甚至賣掉自己的兒女來換取一點吃的。可怕的是還發生了野狗吃人的現象。
當看到這一幕時,我的眼睛模糊了,電影的大屏幕顯示,在這次大逃難過程中,有140萬老百姓死于饑餓和戰亂。我想:我們現在每天都不愁吃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根本不懂饑餓的滋味,所以,在小飯桌吃飯時有許多同學把自己吃不下的飯菜隨手倒掉,視飯菜如糞土。但是,你們知道嗎?要是我們每人節約一粒米就可以挽救多少條生命呀!節約光榮、浪費可恥,我忽然有了一個想法,想創建一個“憶苦思甜節”。
“憶苦思甜節”這一天,我們學生可以傾聽老師或家長講述40年代我們國家缺糧時候的故事,感受苦日子年代,百姓多么的艱苦、貧窮。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在這一天觀看這方面的視頻,這樣學生的感受會更深,更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從而會不由自主的去節約糧食,不再挑肥揀瘦。這天,在飯店吃飯不能要太多的菜,而且要以素食、粗糧為主,吃不完的一定要打包帶走。在家里,吃飯也不能鋪張浪費,讓孩子充分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有了這個節日,孩子們一定會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我希望我的這個美好愿望能夠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