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上海田子坊的作文(精選6篇)
上海田子坊的作文 第一篇
溫柔的夏雨撒落在田子坊的弄里,透過雨絲,我仿佛看到司馬遷在長安某一個院落冥思苦想。良久,說: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于朝歌,引車避,下竭,田子方不為禮。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
那一天,田子方的名字載史冊。司馬遷與田子方熟悉嗎?非也!他也只是聽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宋元君命朝臣作畫,眾大臣即刻提筆,只有田子方一人回到家中,備好水墨脫下衣褲席地而坐,天然成畫,于是,有人認為這是實實在在的畫作,作為腦洞大開的田子方一舉成名被司馬遷收錄在他畢生的著作中。
若干年以后,我來到上海,在一個細雨如絲的午后,徑直行走在田子坊大大小小的弄里。上海灘的破舊城堡中人頭攢動,行走在弄里,我頂著如絲細雨,聽不見老外嘰里咕嚕的叫喊,更聽不見朝歌中田子方與魏文侯的對話,擦身而過的朋友,行色匆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淹沒了所有的歡聲笑語。
只有我,孑然而來,細細品味著弄里的每一寸方磚,每一片殘垣。在那些陳舊的墻體夾層,我找到了一個個關于上海灘的故事。曾經是上海灘的一個地標,這里的市民都搬到哪里去了?腦子里浮現出“上海灘”的旋律,那一刻,一群法租界的里戴著土灰色大蓋帽的警察提著警棍從弄里疾步而來,奔跑在街面上,前面是一路衣衫破舊的工人……
住在弄里的人們一直在上海的快車道面前看著疾馳飛奔的各類豪車,和豪車里端坐的太太、小姐、紳士、商賈,那眼里充滿了期待與哀怨。他們夢想著有朝一日,坐在豪車里的主人公是自己。這個夢,多少年一直殘存,從他們的祖上到子孫,一代一代沿襲。于是,居住在弄里的人們每天清晨提著一個桶從里到弄,從弄到里,他們要找一個地方,把桶里的污穢傾倒,然后清洗干凈后又回到家中。提著那只桶,從他們面前消失在城市盡頭依然是汽笛聲,他們的腦子里依然只有一個奇怪的夢。
在弄里居住久了,一切生活照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有一天,一位藝術大師來在這里轉悠很久后說:就是這里了。弄里的人們不知道這位藝術大師到底說什么,他們還指望著城市改造給他們換上新房,于是,田子坊誕生了。
田子坊注定就是藝術,源于田子方而得名。舊宅里的人們開始出租自己的住房給那些畫家、藝術家,他們把房屋整理得干干凈凈,在三條弄若干條里中,吸引來了世界各地的無數游客。
我是二〇一六年的夏天走進田子坊的,那天,如絲細雨飄灑的暖風中,我在熱情的上海灘度過我的一個午后。弄里很窄,來來往往的行人撐著花花綠綠的雨傘,躲在行人的雨傘中,我努力搜尋著上海灘的石庫門,任憑細雨傾灑我的全身。不經意之間到了三號街三號樓門口,來不及抬頭看看門頭的招牌,我閃身步入了這棟老宅。
宅子并無什么奇特之處,它就是影視鏡頭中三十年代的上海灘模樣。也許是因為細雨不再如絲,那一刻,天空撒豆揚沙般地的雨點逾下逾大。我信步走上宅子的二樓,一顆顆大大小小的板凳在那里堆砌成各種造型,顯得格外滄桑。那些板凳于我來說并不陌生,雖然我不知道它們姓什么?叫什么?但是,我的家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家什。
觸摸那一顆顆略顯陳舊的板凳,我仿佛看到了三十年代的上海灘。一群身著黑色長衫的男子,戴著墨鏡,肩上扛著一條板凳,在一條弄的那一頭,儼然一道人墻堵斷了細長的弄,隨著老大一聲吆喝,漫天板凳從空中飛來,扎在某處,稀里嘩啦一片,狼藉遍地,弄里的人們驚嚇得不敢大聲出氣,大人小孩卷縮在殘破墻角與家什旮旯,就 在他們的不遠處,一個酒館、一個客棧隨之消失。于是,警察端著槍迅速跑來,那群穿著黑色長衫的男子留下一群背影在風中凌亂。
這是上海灘的弄里發生的一個社會事件。我只是一個外鄉人,這些板凳的盡頭,也就是靠墻的一角,我看見一個滿頭銀發而精神矍鑠的老者。于是,我上前去與這位老者攀談了一陣子,老者今年六十多歲,十年前在街道辦事處退休了,現在每天從閔行坐半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來這里坐班看護。我問老人,退休后為何不在家頤養天年,美美的享受天倫之樂?老人說,退休在家閑著無事,與子女商量得到同意后,趁著身體棒出來做點義工。
這位老人守在大大小小的無數板凳面前,十年如一日。他告訴我,他們一共四個老者,每兩人輪值一天一夜,吃住都在三號樓,輪值結束后回家休息二十四小時,周而復始。老人問我從哪里來,我說我是貴州的。頓時,老人的眼里布滿詫異,說:“貴州?”那滿臉皺紋而又滄桑的臉龐的那種表情,我從未見過。我問老人怎么了?老人張大嘴巴說,貴州好啊!
貴州距離上海很遠,從貴陽坐火車到上海要三十多個小時,汽車也要三十多個小時;上海距離貴州又很近,從上海坐飛機到貴陽只要兩個小時。我心生疑惑,莫不是這位老人有什么親戚、朋友在貴州嗎?莫不是他去過貴州或者對貴州有著另一種什么特殊的情懷?
聽得出來,老人操一口純正的上海話。他慎慎地望著我,用半生半熟的貴州話說:你們離生產習水大曲的那個廠遠嗎?天啦,那是我的故鄉!在這個人潮洶涌的弄里,到處殘存上海灘的痕跡,交錯著世界藝術之聲的田子坊,我居然可以聽到我的鄉音。不是老人對我這樣一位為外鄉人來到上海而感到詫異,而是我能聽到一句半生半熟的貴州話而開始詫異了。
老人每天都會見到成千數萬的游客,我只是滄海一粟。遠遠看上去,那張縱橫七十年上海灘風云變幻的老臉上板著的嚴肅瞬間消失,老人喜笑顏開,再也不顧樓道里多少看客。在老人的眼里,我看到一幕幕歷史書頁,翻開那些書頁,在塵封四十年的歷史空間,與這位老人一起回憶的還有很多、很多……
四十多年前,一位年輕人斜挎一個軍綠色的帆布口袋,上面印著五個紅色大字——為人民服務,那幾個大字格外顯眼,穿梭在貴陽火車站的人群中,所有的人都懷著一樣的心情,所有的人都斜挎著同樣的帆布口袋,他們匆匆忙忙尋找自己的車廂和座位,來不及與深愛的戀人擁抱,與朋友聚散……隨著汽笛聲,他們回到了上海灘。
農村是一片廣袤的天地,農村大有作為。在此之前,這位老人拿著xxx語錄,滾入上百上千數以萬計的青年洪流中來到貴州。
那一幕,至今讓老人歷歷在目。一別數十年,而今,頭發花白的他依然在三號樓里當義工,每個月靠五千多塊前的工資在大上海的豪車群中穿梭。他可以安靜地居住在田子坊的某個角落,可是,國際性的藝術展覽在田子坊落戶后,不得不離開這個富有上海記憶的地方另擇新居。老人說,他每隔二十四小時來田子坊一次,最開心的事情就是望著田子坊人來人往,在人群中找回兒時的上海記憶。
也許是田子坊留給老人的回憶太多,童年的黑幫與軍警揮之不去,少年的書聲與蛙鳴至今還在,壯年的嬌妻與子女承歡永恒……殘留在靈魂深處的這些,讓老人退休后舍不得離開那個歡樂與苦悶交織的地方,于是,他選擇留下來做義工每天與板凳為伴。
天空的雨漸漸散去,撒豆揚沙般的雨滴又變成如絲細雨。我收拾起與老人一起懷舊的心情辭別那棟蘊藏著上海故事的三號樓,街上,人群熙熙攘攘,在雨幕下的田子坊,我只身擠進洶涌的人群,在舊上海的弄堂里尋找傳說中的石庫門。
我沒有打傘,這樣的天氣對我來說,心底無比愜意,在陌生的都市中,在洶涌的人潮中,我可以肆意地欣賞操著各種方言的路人,也可以靜靜的觀賞店鋪里的各類工藝品,從三號樓出來,我走進五號樓,端詳了南希的畫作后拐進一條里,那條里狹長而窄,是210弄鏈接248弄的一條街道,與其說是街道,不如說是通道。通道兩旁一些店面十分精致且小巧,路人擠進身子,一陣討價還價,選得稱心如意的商品,臉上笑容可掬穿行的人群中,各種膚色的男女各行其是。
對于田子坊的每一件藝術品來說,整個世界都訴說著一個同樣的故事。我看見一對年輕的外國夫婦,坐在街道一角的茶社,他們躲在雨棚下面,一邊玩手機,一邊品茶,悠閑自得,身邊是行色匆匆的人們,他們的眼里沒有一絲焦慮,自是任憑行人不停的穿過與細雨輕拂……
上海田子坊的作文 第二篇
午間閑來無事,陽光恰暖,我便找了個由頭,和同學去了趟田子坊。路過一家陶泥館時忽然燃起了制作一番的沖動,我便去嘗試一番。看著陶泥在我的手中千奇百怪,我的同學時不時地看看我,隨而笑著對我說:“你可真幽默呀。”
“幽默”這個詞極少出現在我的生活中,所以當時的我聽著一愣,也許是我平時從未向他人流露出這一面。由此起思,竟是感慨良多。這個詞就像這么毫無預兆地降臨在我生命中,那么偶然,又那么必然。好似只有通過這樣的小事,我們才能漸漸地意識到自己生命的一小部分。
其實,每個人的人格也許都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而是像碎片一樣,化為各種特征,點點散落在生活之中。也許,我們用盡一生一世也無法拾回整個自我。但碎片化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學著去嘗試追尋與接收碎片化的自己。
這個世界是不完整的,造就出的生靈便可能是碎片化的。連時間、閱讀、購物等如此種種都面臨著碎片化的問題,更何況周遭的繁華與蒼茫使我們不再注重生活的本源,就像一味追求生長的植物,根基不牢,地動山搖。人之初,性本善。可這個性善又指向何方,是惻隱之心?是是非之心?所有的答案在遇到實際之前皆不得而知。所以,我們總是要邁出這一步去進行嘗試的。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明白心所想要抵達的方向,而當努力終究付出收獲回報時,我們才會真的開心。
事物總有兩面性,人也從無十全十美。當這樣碎片化的人格一點點充斥自己的世界,我們可能也會為另一面的自己而感到難過與憤怒。但這都不要緊,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碎片,我們的人格才近乎完整。更何況這些都無論好壞,關鍵在于自己的態度。只要自己能坦然,不顧一切地去接納它們時,這樣的碎片化人格可以變得更有價值。
所以我不奢望能夠有完整的人格,但我所向往的是能夠遇到更多碎片化的自己。所以說如果有幸,在我的生命中能有更多的人發現我的“一小片”,那么無論它是好是壞,我都會坦然接受。不為別的,只為我不枉在這個碎片化的世界上活出了一個完整的自我。
上海田子坊的作文 第三篇
暑假到了,這暑假才開始,便是我最悠閑的時光,因為畢業了,沒有暑假作業,報的小升初補習班也沒有開始,現在不好好玩玩,馬上課程開始了,就沒有時間玩了,絕不能虧待了自己。剛好佳佳姐姐準備找個時間約我去上海,索性就在7月5日開課前跟他約個時間去玩。于是,便定在了7月2日到7月4日去上海玩。
到了約定的那一天,我們吃過早飯,便到車站里,上大巴去往上海。
終于,經過四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到了上海。一下車,我們便直接去酒店,把東西放下,準備去第一個景點——東方明珠。
到了那里,檢了票,進去排隊,里面是人頭攢動,一眼看不到盡頭。讓我們等了兩個小時不止,好不容易進去了,居然還要排隊上電梯。好不容易上了電梯,做到263米的那一層,遠處近處的美景都一覽無余,這一層,在最外圍靠墻的一圈是透明的,可以看到底下大大小小的一些建筑,和遠處的一條很長的河,還有遠處插進云霄的高樓大廈,都能看得到,特別是插進云霄的高樓大廈,好像是在夢境里一般。
接下來,我們走樓梯,往下走到了259米的那一層,講解員說那里是全透明的,但其實也算不上,因為那里跟263米一樣最外圍一圈是透明的,還有就是腳底下是透明的,能更好的把腳底下的風景看了一遍。
后來,天漸漸的黑了下來,所有的高樓大廈,房子,包括東方明珠多亮起了燈光,夜景比白天的景色美多了。
一直玩到晚上,回到酒店已經靠近十一點了。
在中途,我們還玩了好多地方,比如:有城隍廟,豫園,外灘。在最后一天上午,我們去了田子坊,那里是由民宅改造的,一條一條的巷子連在一起,里面有許許多多的小吃,還有買那些小玩意的,衣服,香水,吃的……各種各樣,什么都有。
下午,我們便又坐上大巴回泰州了,我帶著戀戀不舍的情緒坐上了大巴。
上海!下回我在來看你!
上海田子坊的作文 第四篇
最初在馬未都的博客上讀過一篇他在上海田子坊的游記,他對田子坊的評價還不錯,便心生造訪之意。更早之前也心心念念要好好觀看一下上海石庫門建筑。這兩者之愿望,其實在心里也有些時日了,來上海多次總歸時機不對,未能遂愿。忽然一日來了機會到上海培訓,主辦方推薦了3個酒店,其一就在田子坊附近,順理成章地,我來到了上海,住到漕溪北路1200號,接著去了田子坊。更有甚者,到了田子坊,才發現田子坊就是在石庫門的里弄里開發出來的一片商業休閑區。所得之欣喜不言而喻,在最需要或最念想的時候,恰到好處地出現,不經意間的水到渠成,唯有用“緣”字最契合,無所用心,卻別有勝意。
中午從合肥出發,艷陽高照,暑氣逼人。一路讀了《蘇東坡說禪》,有一句有所觸動:多情乃佛心。佛心無愛欲,但有最大的慈悲,因而有最真最真的深情。原來以為無情才能修成佛,四大皆空還不是無情么?可這本書上卻說有情才能成佛,無情便無佛。著實還需要再參。
動車進入上海,天氣轉陰,天上的云似水墨,低垂在天幕。讓城市減去了浮躁之氣,繁華卻不喧囂。酒店很好找,10號線轉4號線,出了地鐵口就是。上海人做事情還是很讓人放心的,一路的指示標志非常規范和到位,讓我一個外地人絲毫不費力地找到了酒店。從城市的規模、設施建設和現代化程度來說,上海都可以說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城市,同時也不缺乏自身的風情,比如海派的文藝、外灘的建筑群、弄堂與石庫門、還有嗲死人不償命的上海話。
雖然貌似歐洲小鎮,其實質的精神還是中國的,比如我所遇第一家吸引我的賣瓷器的店鋪,中式的裝修,小小的天井里,用鵝暖石鋪了地面,從正門至廳堂用方磚鋪了窄窄的甬道,靠著墻邊是一排齊腰的貨架,上面擺滿瓷器。最為巧妙的是,在貨架前能讓人駐足的地方,貼心地鋪了兩朵蓮花狀的墊腳的石磚。輕輕踏上蓮花,細細觀賞著各色瓷器,歡喜由腳下升起,內心獲得平靜和安詳。
在巷間行走,一家皮具店映入眼簾,本不在意。但是其原生態的特色還是讓我不忍離去,有各式大小的筆記本,牛皮封面,手工紙做的內瓤。很喜歡這種質樸之感。選了一本小小的牛皮本,將來可以在旅行的時候隨身帶著,寫寫東西,記記賬。一來牛皮封面較軟,便于放在包里,而來敦厚的手工紙質很貼近旅行的率性。
不經意抬頭,在小店的墻上看到懸掛了很多書簽,一幅花紋為底的書簽上,黑字寫著:為卿采蓮兮涉水,心中微顫。繼續尋找,找到了為卿奪旗兮長戰,大為感動。遂找下去:為卿遙望兮辭宮闕,為卿白發兮緩緩歌。原并不知道這首辭,只覺著連起來很感人肺腑。回來后查了下,也沒找到確切的出處,權當是楚辭吧。小店的門口桌子上擺著好幾本留言簿,有一位顧客留言到:在這樣的紙上寫字很幸福。為什么會幸福,是因為手工制作的緣故吧。人用智慧和靈巧雙手創作出的東西,里面沉淀著時間的溫暖,包含了心思的溫情。就像媽媽做的飯菜,即使粗茶淡飯也讓人齒頰留香。就像爸爸做的風箏,哪怕簡單原始,也讓童年充滿歡樂。
田子坊里有文化品位的店鋪到底不多,一間店面的招牌上寫著采薇,招牌卻是時尚的設計,花團錦簇,可惜了采薇這兩個字。不管是叔齊伯夷的采薇而食,還是詩經里:“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都被這個招牌將其意境抹殺的干干凈凈。倒不如樹立一塊木牌,刻篆書或隸書采薇二字,即可。
于是,只流連那些建筑,很少進入店鋪。在即將離開田子坊時,看到了一幢老房子,門口一邊的牌子上寫著陳逸飛工作室,可我覺得更有歷史感的是門的另一邊的牌子寫著:上海市食品加工廠倉庫舊址。這世間的任何事物不會屬于任何一個人,與其冠以陳逸飛的名字讓人紀念,不如還其本來面目,讓它成為見證歷史的實物,它的存在反映著歷史的變遷,證明著世事無常。
天黑盡,雨停了。田子坊作為休閑的地方可以,文化底蘊太少。看過了,知道了,也就可以了。
返回酒店,聊聊數語描述下行程,作為旅行的記錄。僅此而已。
上海田子坊的作文 第五篇
假期第二天,陽光甚好,想出去兜兜轉轉,目的地——田子坊。
上海人大多知道新天地,對田子坊三字少有知曉,這次的拜訪也對它們有所比較。
田子坊同新天地一樣保留了上海石庫門的建筑特色,迷宮般的弄堂,鱗次櫛比地散落著不少的精致小店。但比起新天地,我覺得這兒更有味,現代化的氣息并未侵占這里,在某個角落興許還會傳出有人家洗菜做飯的聲音。趁著陽光正好,閑散地漫步于此,捧一份溫熱的茶點,走走、停停、看看,仿佛窗臺上的小花也為之沉醉。
這里邊,我尤其迷戀一家店——喜空慢遞。我想我有必要去寫點東西記下它。我還不忘它的招牌:喜空慢遞,你的情感存儲柜。
整家店有上下兩層加一個露臺,暖色調的復古裝修外加老式臺燈發出幽幽的微光,給人一種舒服安心的感覺。這里以賣明信片為主,外加一些甜點供顧客寫明信片時飲用。明信片全身店員自制才,獨一無二,也是這里具有特色的一點,明信片是寄給未來的自己的(當然可以寄給別人),他們會代為保管,根據顧客留下的時間與地址再寄出去。
我在這里坐了一個下午,點了一杯咖啡,很苦,卻總會忍不住去細細啜一口。挑了良久的明信片,選了最心儀的寄給摯友,話寫的不多,但自任務是最能傳達溫情的。也針扎了很久,但最后還是沒有給自己寫。或是擔心多年后這家店不在,或是因為沒想到該寫什么,當人想要找個理由,什么借口都可以用。其實真正怕的,應該是怕自己未來成不了想成的人吧。看過一句話:人最怕的,莫過于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類人。此時,這句話倒是恰到好處。但我現在卻后悔,便決定暑假再去,寫一張明信片給兩年后高考結束后的自己,看看理想最終能否成為現實。
在田子坊的一天雖短,但感觸實屬不少。也更讓我明確讓心滯留在家里是無法成長的,必須趁著陽光正好多出去走走看看,讓心中多藏些陽光,以照亮我們以后的人生。
上海田子坊的作文 第六篇
上海,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早已經習慣了淮海路上的熙熙攘攘,習慣了黃浦江畔的車水馬龍,習慣了新天地的燈紅酒綠。上海,對于一個在這里生活了二十年的人來說,外灘、淮海路還有新天地已經成為了這個城市的縮影,或者說是精華。也許,有時候也會突然對這個美麗城市的印象有一種貧瘠的感覺。
那天,與泰康路的偶然邂逅,讓我對于上海生活有了徹底的改變。原來,這個國際大都市的魅力遠不止于淮海路、外灘和新天地這幾條馬路這么簡單的概括。
黃昏,
暖暖的燈光燃起,
酒吧、咖啡屋陸續人影攢動,
弄堂里走過一對年輕的藍眼睛高鼻子的夫婦,
小推車里的孩子正安睡,
藝術品商店亮起了剔透的燈光,
模糊而斑斕,
弄堂外市井的車流,
沒有了夏日的喧鬧,
泰康路幽靜的隱睡在燈火闌珊的深處,
卻釋放著無窮的魅力與能量。
田子坊,凌亂卻不張揚,猖狂卻略顯高雅,小資而又不乏舒適,我真懷疑,上個世紀30年代,這里居住的曾經是上海最早的外企白領-洋工廠的打工者。如今,這個古老的弄堂里已經布滿了各色商店,咖啡店、藝術品店、畫廊、陶藝店、唐裝店、家居店……處處彌漫著藝術的芬芳,往往讓人在不經意間總能有驚喜。
據說,田子坊是8號橋的一個分布,是隱藏在居民區中的桃花源,上海的老式里弄兩側,開著不同的創意小店,別有風情。
田子坊現在是創意藝術街,所以小店藝術工作室畫廊咖啡廳一家家比鄰而居,把整個街郭妝點得明亮干凈又有創意,很像某個歐洲小城市。街景很整潔,我們在一條條巷弄之間穿梭,在每間小店淘寶,這里老板很多是外國人或是只說英文的ABC,每條巷弄別有洞天,都是餐廳和露天咖啡座,大家挖心思利用空間展現創意,可以想象這兒若高朋滿座的模樣,肯定很不中國!
一家家可愛的咖啡館很西方,卻和中式的紅磚瓦很協調,也充分融合了古代與現代,很亮點。我喜歡這兒勝過新天地,一方賣弄沒有吵雜與人工化,另一方面這里多了些隨意與自在
小店里面很濃郁的懷舊風格,墻壁上掛滿了攝影佳作,這些作品都是出自Pure land 青闌工舍,大多都是西藏、中甸以及香格里拉的風景和人文。配合上木質的墻壁背景,別有一番滋味。門外,有一個藍眼睛的美國老人在用吉他彈唱著美國30年代的Blue Jazz,讓我不由得想拿上一杯法國白蘭地,慵懶地坐在吧臺前,聆聽著這美妙的音樂,盡情地黃昏下享受虛度光陰的快感的沖動。老街深處,燈火闌珊,舉杯獨飲,有時候浪費生命也是一種很奢侈的幸福,感受一下又何妨?
在上海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在與觀光和生活總是會雜在一起,文化的腳步錯差總是隨時可見,田子坊雖有很精細現代的一面,卻也有無法免俗之處,這兒還是當地居民生活的地方,人們沒有因此而而搬遷,所以隨時有布告標語貼墻上,什么七不規范等等,或是卓別林招牌可以和內衣褲一起掛在空中,經過是雖然戰戰兢兢,但這也是很文化沖突很好玩的地方。
總之,田子坊是個精彩的地方,如果你熱愛藝術,這是個能遇見很多意外的地方。小,卻充滿精致與創意,以及可以在這里看到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聽到N種語言,看到N種思想的浸潤,在那里,我們,只能追憶,記憶里那個年代的上海,石庫門總是帶著老上海的感情,意猶未盡。
- 上一篇:夏天作文600小學生(精選20篇)
- 下一篇:我眼中的王陽明作文(精選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