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14篇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一篇
我從小就愛讀書,尤其喜歡看漫畫書和經典古詩文。因為漫畫書有各式各樣的插圖,配上精彩的文字,通俗易懂;而古詩文的詞句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讓我認識了很多朝代的大文學家。
今年暑假,我讀了《經典誦讀國學課本2》,里面有詩歌和《論語》選讀,比如《別董大》、《望廬山瀑布》、《楓橋夜泊》、《弟子入則孝》、《知之為知之》等。這些古詩文讓我學會了很多知識,更教會了我做人做事和學習的許多道理,其中《溫故而知新》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古代大思想家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我覺得,孔子說的實在是太對了。記得那是二年級下學期的一次語文單元考試前,媽媽叫我認真地復習一下,我因為平時生字注音都全對,就驕傲地認為不需要再復習,結果第二天考試,我的一個生字注音就錯了,被扣了2分,真是太可惜了。
這不就是沒有做到“溫故而知新”而吃了大虧嗎?我還讀過宋朝的大學者蘇軾讀書能“過目成誦”的故事,也是和他勤學苦練,堅持“溫故而知新”分不開的。
學習貴在堅持。我以后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雖然一直學習新的知識,但是仍舊要溫習之前學過的內容,不斷地積累知識,這樣才能把知識掌握的更扎實。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二篇
讀了《論語》一書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論語》教會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許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年輕人越來越強調自信而這自信過了“度”變成了驕傲,自負。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們高高的抬著頭,自信滿滿的樣子,從不輕易向別人請教問題。
《論語》中的“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及“默爾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現出了孔子的謙虛。
根據史實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曾向頑童請教問題。可見,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博學的孔子,還需新的向別人求教,謙虛地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那么,驕傲自滿的我們是不是應該通過對《論語》的學習領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頭呢?
謙虛是一種美德,通過學習《論語》,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謙虛的內涵。
《論語》不愧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我聽說現在臺灣流行一種“經典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論語》,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論語》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從小學習《論語》,能夠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認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華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國家,反之,德行不夠只能是禍害。
讀過《論語》,我更加覺得德行的重要,培養好的品德,學會做人,謙虛,不自滿。這樣不但自己,對國家也是一種福。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夠多讀一些像《論語》這樣的書。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三篇
這幾天我讀了《論語》,覺得這句話不錯,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友,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對品德高尚的人肅然起敬;侍奉父母能盡全力;服侍君主可以不惜生命;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沒讀過書,別人也會認為他讀過書。
在我們生活中,也要講文明、講禮貌,這樣的話,別人才會認為你是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這也是為什么《論語》要這么說的原因吧。
我們每天走進校園時,都要向在大門口值勤的老師問聲好,以表達謝意;老師也微笑著點著頭表示贊許。不管在校園內外見到老師問好時,老師的心理便會有絲絲暖意,就像被春天暖暖陽光照過一樣。
我認為同學之間也要講禮貌,有一次,一個同學撞倒了我,卻連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大家都認為他沒教養。還有一次,在餐廳排隊吃飯時,一個同學突然插了隊,別的同學讓他按秩序排隊,他竟然還動手打人;這時,他在大家心中的位置就大打了折扣。
作為一個學生,不光要學習好,還要思想品德好,在校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在家要孝敬父母,有一顆感恩的心。
在生活中,處處有文明,處處講禮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爭做一個文明人吧。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四篇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經典。今天,我就來向大家推薦一本書《論語》。
《論語》是孔子的學生,根據老師的言行編寫的。這本書中有很多名章名句值得一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些名言警句,直到現在還在鞭策著我們。
孔子有個故事:孔子的學生顏回給大伙兒煮粥。顏回煮好了粥,揭開鍋蓋,有粒灰塵掉進了鍋里。他想:扔了灰塵會扔掉很多米。而這粒灰塵,誰吃都不好,便自己吃了灰塵和米。孔子看見了,心想:平日里我教他的禮節他都忘了!不知情的顏回盛好了粥,第一碗給老師。孔子說:“我剛夢見了神靈,第一碗粥,要先給神。”顏回聽出了話里的意思,說明了事情的原委,孔子也像顏回道了歉。孔子這種知錯就改的態度,我們應當學習。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在《論語》里有一句話“言必行,行必果。”現在這句話用于表揚。但是如果背了后面的話,你就懂了。這句話連起來是“言必行,行必果,鏗鏗然小人哉。”這其實是一句批評的話。孔子的意思是:只知道聽信,一定去做,沒有正義感,不區分正義和邪惡的人,真是個小人。
最后我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華經典瑰寶成為每一位中國人心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把它放在心靈房間最顯眼的地方時常拿來擦拭。這樣,中華經典才會世代傳承,中華民族昌盛久遠。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五篇
老師讓我們學習《論語》,在所有論語里,有一則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觸的一側論語,那便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這則論語是說:經過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個落葉的。它告訴了我們:只有經過艱苦的環境的磨煉,才能更加體現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幫母親拾柴火,伙伴們陪著我一起去。可那些樹枝卻是長滿了尖刺,朋友們時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難遭厄運,被扎出一道道傷口。漸漸地,伙伴們放棄了,便勸我陪他們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滿頭大汗的母親,咬了咬牙,一口回絕朋友,又埋頭干了起來。
下午回到家里,媽媽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獎了我。那時的我,手上的疼痛依舊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悅。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經歷過逆境。逆境中的掙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難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磨煉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這個社會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別人就會超越你,適者生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我們應該學會磨煉自己,不管條件怎樣惡劣,環境怎樣艱苦,我們都應堅持下來,做一棵不懼“歲寒”的“松柏”。
風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憑他的摧殘擊打,我們都要逆風飛翔。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六篇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蘊隨熱氣在空中裊裊升騰,氤氳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情,但為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和遺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釋懷,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總覺得內心壓抑著覺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幾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給了后世一條人生的真諦,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正確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讀完《論語》這部書,我從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七篇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這眾多的千古名句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意思是告訴人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當這樣做時還有余力時,才可以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它以“孝悌”為根本,“謹”“信”“愛”為行為規范,以“仁”為核心,以“仁”為奮斗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僅僅限于學習書本知識,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才是“學文”。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在學習知識之前應先盡孝道,這也正好證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是無法報答盡得。“百善孝為先”。可當今社會卻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孝,忘記了應該盡孝。
孝可謂做人之根本原則,蕓蕓眾生,皆可以此為做人之根本原則。此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已經失掉了此思想,更多崇拜的是一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拜權主義。如果在罪犯犯罪前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會怎樣,就不會繼續去犯罪了。如果每個人都為了父母做好考慮,世界上便會多一絲光明,少一絲邪惡。
然而,孝在中國根深蒂固,只要我們重新挖掘,一定會還原其最亮麗的風采。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八篇
《論語》是一本對話錄,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同時也是對孔子的思想的體現,特別是對“仁”的體現。但是本人才疏學淺,對《論語》無法做出很深刻的理解,所以下面摘錄《論語》中我個人印象比較深詞句進行分享。
一、“君子不器”對于我這個文學常識比較淺薄的人來說,第一個反應便是:“器”是器皿的意思,翻譯過來便是君子不是東西?但真的是這樣嗎,大家都知道“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是孔子說的,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不能直意,如果直意我想我會挨打。后來查閱資料發現意思就是:我們要博學多才,不能局限某一方面。對于一個老師,可能會的不只是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可能還需要應對某一天學生問的“宇宙是什么?”我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二、有教無類。在孔子那個時代,學習知識是有社會地位人所做的事情,對于我們這些平頭百姓,基本出頭無望。而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在當時可能是一個“異類”,這也許也是他偉大的原因吧。而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實現了“有教無類”。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九篇
古語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靠的是什么?是論語中的大智慧!如果我們能在圣人的大智慧中陶冶自己的身心,大者能對事業有所幫助,小而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論語》被稱為“東方之圣經”,而孔子也被譽為儒家圣人。《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們記錄師傅孔子的一言一行積累而成。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道:“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相與言而接聞于夫子之言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論語》警示后人:遇到困難的事情,要果斷采用恰當的處事方法,使事情成功解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正是儒家圣人“孔子的三千弟子”在一幅緩緩展開的、巨大的畫卷上,引吭高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正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啊!這些精彩的表演,場面是何等的壯觀!何等的氣派!使全世界多少外國友人嘆為觀止。“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這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每天讀一點《論語》,瑯瑯上口,我們從中汲取一些人生的智慧,體悟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日積月累,不僅具備了更為拓展的知識結構,也將善于把他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以此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十篇
本學期老師組織我們讀《論語》。學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師一遍遍在課堂上講解所謂何意,我在下面聽得云里霧里,想不通這古人好好的話干嘛要說成這樣,在我眼里,古人的經典文章一直是深奧難懂。
課間隨意翻閱書本,不覺被里面的內容牢牢吸引了,這本書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難懂,論語中的經典話語加上一個個小故事,變得生動形象,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每當夜晚難以入眠時,我便捧著它細細品味,細讀之中,也讀出了一點點自己的心得。
為人之道,貴在真誠。自懂事以來就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處世圓滑,左右逢緣;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樸實;有些人刻苦兢業,舍已為公;有些人無為頹廢,胸無大志。這些類型,我覺得都和自己對不上號,我自己卻是挺喜歡真實,不太會耍弄心機,也不善于推卸任務,也許源于老師對我的教導:做一個真誠的人。真誠是搞好人際關系的良方,與人交往,不虛偽,不矯飾,真誠地面對每一個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我想他人也會熱情地接受你。
這本書還一直放在我的床頭,有些故事我還沒有細細地讀完,不過我想我會擠出時間去細品的,看著書柜里長年作為裝飾品的書籍,我很慚愧,沒把書當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會重新去認識它們,就像《論語》里說的,為人之道,貴在真誠。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十一篇
五年級,我開始讀《論語》。論語中的經典句子讓我受益匪淺。寫作時,我常常把在《論語》中誦讀過的經典句子運用到作文。比如要寫珍惜的句子時,我了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描繪學習的快樂時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腦海里。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最使我難忘。孔子非常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并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孔子孝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在《論語》中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教導:百善孝為先,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與動物有區別?古代的黃香就做得,他小小年紀在寒冷的`冬天里,為父親溫暖被子。這看似普通的,其實包含著黃香對父親的愛。
不過,孔子對“孝”的最高的是立身。孔子:“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可謂孝矣。”這句話了子女在父母生前父母的意愿行事,在父母死后繼承的遺志,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周武王和周公旦繼承文王的遺志討滅了商紂王,孔子贊揚的是真正的孝道。
孔子對孝順的地震撼著心靈,我不禁了的平時的所作所為,與古人比,我差遠了。我還到贍養父母的年齡,我在精神上也孝順父母。我耍性子,一點小和頂嘴。學了《論語》后,我認識到這真是很不孝順的,的也。父母都說我變乖了,《論語》的力量真大哦!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十二篇
《論語》一書的真諦必須精讀細解,但我的時間和學識都有限,只能讀書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啟發,談一點感想。仁“仁”是什么?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一日晚在禪院里散步時突然發現墻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人越墻外出。但他只是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過了一會兒,果真有一小和尚,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小和尚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時,頓時驚慌失措。但師傅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這便是“仁”。平和《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孔子曾贊賞他的學生顏回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之所以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是因為他的喜怒并不依賴于外物,而存在于內心的安詳與平和。人際交往孔子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并不贊同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十三篇
小學生論語讀后感一: 《論語》記述了孔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記載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細節。《論語》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之際,最后的編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說了這么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于《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關于論語的介紹500字作文 第十四篇
當然,沙漠區自然少不了仙人掌,那些仙人掌個個挺起葉子上的刺,像一頭頭好斗的公牛,好像在警告我們:“離我遠點兒,否則別怪我不客氣;”大人繼續喝酒,我繼續吃菜。剛回到我的位置,ZCY就捅,我一下叫我雅豬大媽,我剛準備和他罵個‘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就有兩個字在我頭上飄——淑女,我立刻換了個嘴臉。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人在社會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從外部看,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斷出這個人屬于哪種類型。從內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間才能找到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不同于家的感覺。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還有天然的血親關系加以維系。朋友圈則不同,友情不僅可以滿足情感表達交流的需要,還可以使人獲得價值上的認同。純粹的友情總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維系的。一方面,我們通過朋友這面鏡子,了解自己是誰;另一方面,我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產生共鳴。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季氏)純粹的友情帶來的是超脫功利的快樂。
- 上一篇:誰誰鼓勵了我作文高中(精選23篇)
- 下一篇:難忘的云吞面作文600字(精選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