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作文一年級作文二年級作文三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五年級作文六年級作文初中作文初一作文初二作文初三作文高中作文高一作文高二作文高三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50字作文100字作文150字作文200字作文250字作文300字作文350字作文400字作文450字作文500字作文550字作文600字作文650字作文700字作文750字作文800字作文900字作文1000字作文1500字作文2000字作文3000字作文4000字作文5000字作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看圖作文讀后感觀后感散文詩歌日記周記書信演講稿筆記寫人作文寫事作文寫物作文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精選9篇)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一篇
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今亦然。
李白遇見詩詞,一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道盡自己的豪云壯志;王昌齡遇見詩詞,一首“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道盡自己的雄心壯志;杜甫遇見詩詞,一首“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道盡自己的滿腔熱血……
我遇見詩詞,一首“富家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道盡我對詩詞的熱愛。詩詞跨越千年,古人的智慧才略、壯志豪情在詩詞中展現地淋漓盡致。而今我在詩詞中體會那刻骨銘心的情懷。
我與詩詞是如何相遇,想來記憶也有些模糊,依稀記得是兒時讀起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帶給我的沖擊,第一次令我感到詩詞的力量。
詩詞曾無數次將我從沉睡中激醒,將我從深淵中拉回,將我的星空點亮。詩詞的力量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那般的壯觀雄偉,更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那般的偉大。
我與詩詞相遇,與歷史相會,與古人相識。詩詞賦予我自信與勇氣,詩詞教導我堅毅向上,詩詞賜予我拼搏向上的力量。
腹有詩書氣自華。
詩書中國氣自華。
與詩詞為伴,與高尚情懷為伴,與書香為伴,與壯志豪情為伴,我進取。
遇見詩詞。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二篇
浩浩蒼穹,邈邈云漢,耿耿星河。偌大的華夏神州,有著無數錦繡山川,歷歷大好江河。無數文人騷客,或仗劍天涯,叩天問地;或倚坐筵席,對酒當歌;時而乘江搖櫓,浪遏飛舟;也曾憑欄遠眺,情思惆悵。妙文佳句,如雨后春筍,似錦繁華,一篇篇,一闕闕,鑄就詩詞文壇。如今,我只愿沐浴焚香,一步一叩,虔誠邁步,走近文壇。只因,我與詩詞有約。
幼時,背書是我一項極大的樂趣。老師的贊賞,伙伴的注目,父母的愉悅,使我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從《千字文》到《百家姓》,從《弟子規》到《詩經》。咦咦學語,呀呀學詩,詩詞便與我相識。偶爾背一兩首《憫農》,或是在月光下搖頭晃腦的朗誦一首《靜夜思》,又或是唱一首東坡的《水調歌頭》。那時的我詩雖會背,但往往只是囫圇吞棗的記上一遍,不求甚解。
等漸漸長大了,我偶然從家中翻出一本《陽春白雪》來,著迷于它古樸的質感,一筆一劃含蓄雋永的楷書,一詞一句晦澀難明的文字,我開始翻字典、做批注,我才開始真正觸及詩詞的內涵。研讀詩詞,咀嚼一詞一句,我總喜歡先閱覽一遍文字,解析一遍意思,再去品讀那些流傳千古的名句。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幾載春秋,浸讀于詩詞的世界,我慢慢的沉淀著自己。如今閱覽古詩數百首,雖不能出口成章,幾步成詩,卻也能道出一兩語深意。
就這樣,我與詩詞相識結緣,相知生情,也堅信能相攜而過,相伴一生。
在詩詞中,我常常為一詞一句而觸動,與那些滿腹經綸,心載百川的文人共鳴我的喜怒哀樂。在詩詞中,我與志摩先生泛游康橋,微搖櫓槳,舟載星輝;我也曾笑看易安居士點絳朱唇,赤足秋千,拈花含笑;還曾與六一居士游玩滁州,酒酣宴暢,寄情山水;更難忘行走孤墳,看東坡先生白鬢塵顏,無話凄涼……高呼“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與太白對酒當歌,靜念“愿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我贊嘆卓文君的颯爽英氣;輕訴“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五柳先生的追尋。在每一個臥闌聽雨的夜里,詩詞如鐵馬冰河,無聲如夢。
如一位年輕的旅者,翻山越嶺,披星戴月,踱過亂石雜草,踏平倒刺荊棘,跨越懸崖絕壁,在一片繁華嫩草的密林中尋得一方心靈的凈土,被詩詞的美妙所震撼。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我與詩詞有約,定當共伴一生。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三篇
每每沉浸在空靈的詩行里,就開始了尋山問水的旅行。在泛舟賞月的剎那,細聽最古樸最真切的聲音。
清澈的夜色里,風中低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些或深或淺的心跡交織成曉風殘月,勾勒出地老天荒;有聲音沾著霧氣,吟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清絕蕩盡時光塵埃。輕輕柔柔的聲音念著這些文字,或歡愉或哀傷或懷念或悲苦,不忍唐突了它的風雅美麗。
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便道盡時代的幾多盛奢,一個自由在詩中的風流才子,在歷史中走過。李白,你對月獨酌,卻“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光如華,清亮不似人間物,悠悠流轉人世俗塵,獨獨應了你的景;夜半飲酒愁更愁,卻又吟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塵世煙云,你瀟灑走過。
你說是“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你吟“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你的幾許閑愁,江水難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你留下愁思縷縷,情傷切切,暮雨入畫,將離愁繪入這紙深秋。“無言獨上高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女兒家心事也曾讓兩眉羞,女兒家的嬌羞與靈動也曾淋漓盡致的展現“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世事坎坷,物是人非后,“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易安,你也曾道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壯語,怎一女子,享盡這穿越百年的孤獨?
在柳堤河畔,或佇倚危樓,且吟一首小詩,且聽一曲清詞,“人間有味是清歡”,低吟淺唱,沉醉在唐風宋雨中……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四篇
唐詩就像是一座姹紫嫣紅的百花園,異彩紛呈,奇麗無比。每一首詩就像是一朵芬芳迷人的花。而我呢?遨游在詩中,仔細品味著詩中那妙不可言的精華,真是愜意之極啊!
在我剛上一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就給我買了許多關于唐詩的書。那時候我不理解詩的意思,于是,便經常拉著媽媽讓她給我一句一句地教。慢慢的,我看著句上的拼音,能一句一句地讀出來了,我高興極了。一有時間就自己照著鏡子搖頭晃腦地讀詩背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還幻想著自己有一天做個大詩人。
長大以后,我讀的詩多了,也從中明白了不少道理。讀李白的《贈汪倫》,我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會到了友誼的真摯與純潔;從劉禹錫的《浪淘沙》之中的“日照澄洲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隈里我體會到了淘金婦女的勞動辛苦。從中,我明白了,詩人在寫作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的感情抒發了出來,最后全部融入到了詩中,這樣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才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在詩中,我也得到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如:讀孟郊的《游子吟》后,我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明白了要讓父母少操心。從李紳寫的《憫農》中體會到了農民種田時的辛苦,明白了要珍惜、節約糧食·····
讀詩,還培養了我的理解能力。因為要讀懂詩,就要明白詩中的意思。而理解意思,就得“細嚼慢咽”,一個字一個詞地去理解,直到滲透為止。到那時,眼睛、腦海里便會浮現出詩中所描繪的景色,詩才能讀懂讀透。
在讀詩時我還體會到,詩人的寫作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王維的冷峻、高適的悲壯······無不勝舉。
啊!古詩,你如一片片落葉,撒落人間,你如一朵朵花兒,爭奇斗艷。你讓我明白了道理,得到了啟示。你是我前進方向的指明燈,照亮我前進的道路,你是我成長路上的指南針,指引我走上正確的道路。
我愛古詩!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五篇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前記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每個人的追求愛好都不同,但我們卻用所有時光去成就更好的自己,去追求更好的事物。
我與詩詞的緣分,源于一句詩:“朵朵花開淡墨痕。”這說來也甚是有趣,初識這句詩是在廣告詞上,一聽到后就深深被吸引,那淡墨痕的花香沁人心脾,那種花香迷人,是一種酒不醉人人自醉的美,從那以后我便愛上了詩,我渴望從詩中得到一份心靈寄托之所。
后來李清照的詞讓我對詩詞更加如癡如醉。“沉醉不知歸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閑情逸致,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憂傷悲寂,再到“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凄涼蕭瑟,李清照的詞記載了她的一生的情感變化,她用詩詞訴說著她的心境。
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傳承的精神財富,它早已融入到我們的血脈,涵養著我們的靈魂,淬煉著我們的思想。為了讓中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學校開展了“書香校園”的詩詞比賽。在賽場上我憑借長久以來對古詩的熱愛與積累,頻頻發言擊敗對手,與同學并肩作戰,拿下比賽二等獎,為班集體爭了光。這讓我對詩詞的興趣愈來愈濃,以至于我恨不得將詩詞分享給身邊的每個人。每次碰到好詩好詞,我就在朋友身邊吟唱,久而久之在我的盡力宣傳作用下,我的朋友們也愛上古詩。
早晨我們迎著晨曦一起看詩詞,賞詩詞,在陽光照耀下的我們一路歡歌,暮歸,我們在一天勞累的課堂中苦中作樂。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紅”,一起聽“稻花香里說豐年”,一起看“霜葉紅于二月花”,一起賞“梅花香自苦寒來”。
滄海桑田,世事變化,古今多少事,我們從詩中領略、感受不同年代、不同時期不同的中國人的魂,感受我們五千年文化的魂。
寒來暑往,詩詞伴我長大,我與它的緣深似大海。希望每個人都能胸襟寬似海,從詩中煅造更好的自己!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六篇
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中國詩起于先秦,鼎盛于唐朝。中國古代把不合樂的叫“詩”,合樂的叫“歌”,統稱為詩歌。按故事情節還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按語言韻律,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詩能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還能抒情言志。
詩詞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婉轉悠揚,在抑揚頓挫中低回不盡,讓人忘憂,使人開顏。每一首詩歌都是一個故事,讓人們如癡如醉,魂牽夢繞。
周朝一個古樸而又多情的朝代,詩經就是這個朝代的代表作,“關關雎鳩,在河之中,窈窕淑女,君子好求。”這是千古傳誦的佳句,“美人如玉,君子多情”這深沉的情意是人們談論的永恒話題。
晚唐李商隱的“何當共剪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種相思之情又讓多少兒女共沾巾,感動之余,我希望天下有情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古詩詞更有著憂國之情,憂民之心的人。唐朝杜牧的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唱悠長后庭花。”盡顯出他對祖國的憂愁。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讓人揪心讓人愁。岳飛的《滿江紅》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與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更是生動描繪了一位忠臣義士、憂國憂民的高大的英雄形象。
北宋白居易在瀏覽錢塘江時,閑情逸致地拋下一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與游歷江南之后寫下的流頌千古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鮮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怎不憶江南”描繪了祖國壯麗的景色,讓我們為之自豪。
萬涓成水,終成河流。在中華文化這條長河里,最主要的就是古詩詞,人們常嘆時間如逝水,可只有這古詩詞得以保存,我愿古詩詞伴我左右,做我的良師益友,伴我成長。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七篇
當我兩三歲的時候,就會誦讀家喻戶曉的古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現在我長大了,回首過去,從牙牙學語到能言善辯,從《靜夜思》到《水調歌頭中秋》,這十多年的成長,伴隨我的一直都是古詩詞。如果說我是魚兒,那古詩詞就是一汪清澈的泉水;如果說我是綿羊,那古詩詞就是一片鮮嫩的青草;如果說我是蒼鷹,那古詩詞就是一抹湛藍的天空……
古詩詞帶我在歷史的海洋里遨游。讀了《錢塘湖春行》,我仿佛感受到了白居易對春色的喜愛;讀了《馬詩》,我仿佛體會到了韓愈懷才不遇的悲哀;讀了《七律長征》,我仿佛和xxx一起站在岷山頂上,指點萬里江山……古詩詞帶給我的啟發,是任何書所不能比的。回想我第一次在眾人面前誦讀古詩詞,還是在幼兒園大班畢業典禮上,那時我還小,品味不了詩詞的魅力,背得詩猶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但大家仍然對我報以熱烈的掌聲。正是那次掌聲給了我信心,讓我更積極地參加各項古詩詞誦讀活動。漸漸地,我參加的誦讀活動越來越多,獲得的獎項也越來越多,可以說,是那第一次嘗試,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直到幾個星期前,我對古詩詞的了解才更深一步。那是在學校舉行的一次講座中,國家古詩詞委員會會員王教授給我們講如何誦讀古詩詞的時候,方才提到體會古詩詞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情感,才能在誦讀時把握好音調,讀得才會更好。這對我很有啟發。從此,讀任何古詩詞,甚至讀最基本的課文,也仿佛不一般了。
我愛古詩詞,我相信古詩詞會一直伴我成長!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八篇
綿綿的秋雨接連著下了好幾日,于是涼涼的秋意也順著這當口走近了我們。洗凈了炎炎夏日的最后一絲余勁,伴隨著雨點在水塘中畫出的無數漣漪,我們感受著深秋帶給我們的另一番情調。沒有了秋月的纏綿,金風的富足之氣,秋給我們的也許就是這一份淡淡的凄涼。而此情此景我卻難以用自我語言來表達我的思緒。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這一片陰沉的夜幕里,劉禹錫面對滿眼紛紛而來的秋雨略帶傷感的吟道,也許是無盡的秋意特別能引起人有一種悵惘之情,在金陵紫金之上的王安石望著這一六朝古都感嘆著時事之變,‘登臨送目,正是故國晚秋,天氣初肅。’
無論是誰,哪一種感情都與這秋意有著一絲感情的溝通。
嚴謹的詩句亦或順暢淋淳漓的詞曲在這一夜的秋意中都是如此令人與之心靈相通而深感其意。撐一桿雨傘踏過淺淺的水塘,傾聽著雨點打擊傘的滴滴之聲,細細地品嘗著自己的過往人生,不禁唏噓,欲一表言詞感嘆自我時,恍覺詞匯之貧乏,頓恍然若失。但自我語言靈感的匱乏并不阻礙我們引用古人的詩文來一抒愁腸。不管是秋風蕭瑟還是‘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都在這一刻讓我們的心產生了共鳴。
但常有人在此時執著于詩詞哪個更能將此情景描繪得更好的問題,其實詩與詞本無主次之分,它們都是人表現自我情感的方式。有詩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詩在唐代由韓愈、柳宗元注入新的動力,李白、杜甫將其推上一個頂峰。詞在宋朝經柳永開拓辛棄疾與李清照讓它傳遍大江南北。誰能比較它們之間孰優孰劣,此有如比較獅虎誰更厲害一般荒謬。它們是兄弟而非對手。
我們喜愛唐詩宋詞,在于它們所傳達的真摯感情。那一字一句就是橋梁,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阻滯。也許每讀一名詩詞我們都還無法體會其所蘊藏的情意,但當我們步入與詩人當時一般的情景之中,以前的不解之句便會輕輕劃過了我們的心湖,霎時便有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感。就是這驚覺讓我們多少年來一直如此癡迷于這唐詩與宋詞。
雨仍在下著,秋意依舊濃,而一良句正慢慢浮上我的心頭。
我在古詩詞的里遨游作文 第九篇
詩歌猶如一股清流淌入心扉,流入記憶,響徹云霄。——題記
一步踏入凄苦中。
我喜歡讀符合我性格的古詩詞--孤獨,凄涼。我不知為何,總會有一種情愫在其中,使我無法自拔,總有種回家的感覺。讀李煜的詩,更加濃烈: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又如李清照的詩:卷簾西風,人比黃花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讓我在其中讀出了久違的重逢感。再譬如杜牧《阿房宮賦》中:“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百姓被壓迫被剝削,這又何嘗不是詩人的一種孤獨?
我從磅礴中走來。
每當看到豪放派的古詩詞,我都忍不住要去吟誦幾遍。它不僅帶給我氣勢上的雄偉,還有精神上的沖擊,讓我為之著迷。每當讀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時,腦海中都會情不自禁的浮現出豪氣壯闊的畫面;每當讀到“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時,都會感覺置身于北國之中,體驗君臨天下的感受;每當讀到“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時,總會有一種沖動要去戰場殺敵,報效祖國的壯志酬心。
使命召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