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計劃范文工作總結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報范文工作報告范文年終總結范文申請書范文通知書范文請假單范文活動策劃范文活動報道范文簡歷范文委托書范文授權書范文論文范文簡報范文志愿書
血液學檢驗的范文(精選6篇)
血液學檢驗的范文 第一篇
研究背景及目的
輸血是挽救人類生命的重要手段,輸血前對血液進行一系列生物學篩查和安全性評價,對保障安全用血和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輸血前血液篩查大多仍采用傳統的酶聯免疫吸附分析(ELISA)檢測血液中的病原生物及其成分.近年來隨著檢測試劑盒靈敏度的不斷提高,經輸血傳播病原微生物的危險性已經處于較低水平.然而,由于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獻血、隱匿性感染現象與病毒變異的存在,病毒反應性(陽性)獻血者的漏檢問題依然存在,輸血或輸注血液制品仍有一定的傳播病毒的殘余風險,對接受輸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危害.因此探索新的血液篩查方法,采用更加敏感特異方法消除漏檢,對于增強輸血及血液制品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乙型肝炎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類傳染病.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區,一般人群HBV感染率高達攜帶率高達(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陰性的隱匿性HBV感染在我國普遍存在.HBV感染可引起肝硬化和肝癌,嚴重危害機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輸血前血液安全篩查中,乙型肝炎抗原及核酸成分的檢測就成為主要靶點.
近年來,核酸檢測技術(NAT, Nucleic Acid Test)在輸血前血液篩查中的應用受到高度關注.NAT是直接檢測病原體核酸的一系列技術的總稱,利用該技術可在病毒感染后數天后即能檢出標本中極微量的核酸,大大縮短“窗口期”.NAT敏感性高,與傳統的ELISA方法相比,雖然不能完全消除感染“窗口期”但由于病毒核酸轉陽之前的血液傳染性極低,通過NAT檢測,能夠明顯減少隱匿性感染和病毒變異株,最大限度地預防經輸血傳播病毒性疾病,因此,NAT可使經輸血傳播疾病的危險性降到最低,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血液篩查傳染病的檢測技術.
隱匿性HBV感染(OBI)即血清HBsAg陰性而HBV-DNA陽性的HBV感染,表現為病毒載量持續處于低水平復制狀態.OBI血液可以通過輸血導致受血者感染HBV,其感染率與各地區的HBV感染率和基因型相關.HBsAg陰性的隱匿性HBV感染在我國普遍存在,約有3%的正常人或獻血員為HBsAg陰性的HBV攜帶率者,在單一抗HBc陽性人群中有30%-35%血清HBV DNA陽性,是形成隱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礎.
多種原因可能造成隱匿性HBV感染,位于aa124-147的“a”表位是HBsAg的免疫優勢表位,是當前HBsAg檢測的主要靶點,HBsAg表位基因突變是導致HBsAg漏檢是最主要原因之一.有報道aa100-160氨基酸突變可引起HBsAg抗原活性的明顯改變.由于“a”表位也是乙肝疫苗的主要保護性表位以及抗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主要靶點,“a”表位突變可使現有乙肝疫苗及診斷試劑的靈敏度下降,因此研究HBsAg xxx,axxx,表位對應的HBV S區基因序列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本課題以省級血液中心為研究基地,選擇93613份無償獻血標本,采用NAT、基因突變檢測和化學發光免疫技術對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和抗原、抗體聯合檢測,并與傳統的ELISA對比研究;對HBsAg酶聯免疫法檢測陰性但NAT檢測DNA陽性的血清標本進行DNA序列分析和抗體蛋白的確認與分型,探討HBsAg陰性血清模式與HBV DNA的關系,尋找窗口期和隱匿性HBV感染者;對隱匿性HBV感染者病毒株基因變異進行分析,對病毒株的“a”表位區域進行基因序列測定,分析“a”表位基因突變情況.
本論文旨在了解目前我國HBV篩查體系下獻血者隱匿性HBV感染及HBsAg突變株流行狀況,建立更為靈敏、準確、符合國際標準要求的輸血前血液篩查新模式,并根據篩查結果計算輸血傳播傳染性疾病的殘余風險.此外,本文還初步探討了肝癌細胞PI3K/PKB信號轉導通路對細胞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變化的影響,旨在為HBV密切相關的肝癌診斷及治療提供實驗依據.
第一部分輸血前應用NAT大規模篩查乙肝病毒的模式構建及應用研究
研究方法:
1.核酸檢測實驗室體系的構建:按照xxx頒發的《臨床基因擴增實驗室管理暫行辦法》,建立標準核酸檢驗實驗室,之后所有NAT檢測均在此實驗室進行.
血液學檢驗的范文 第二篇
摘 要:目的 分析血常規檢驗在常見傳染病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廣東省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治療的常見傳染病患者93例,根據疾病種類分為甲組(n=31)、乙組(n=31)、丙組(n=31),甲組為病毒性肝炎,乙組為病毒性感冒,丙組為肺結核,另選擇同期進行檢查的健康人31例為丁組,比較4組血常規檢驗結果。結果 甲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和嗜酸性細胞計數均低于丁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高于丁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乙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丁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丙組患者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高于丁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 血常規檢驗在常見傳染病鑒別診斷中的臨床價值較高,可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傳染病; 診斷鑒別; 血常規; 診斷價值;
臨床中傳染病較為常見,主要是指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人與人之間由于多種病原體誘發的疾病,而微生物構成大多數為病原體,僅有少數是寄生蟲[1].此類疾病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者、排泄物、體液等感染,還可由母嬰傳播、食物傳播、水源傳播及空氣傳播。臨床中針對此類疾病常通過血常規進行檢查,即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等血液指標,進而輔助診治臨床疾病[2].因此本研究針對常見傳染病通過血常規檢驗進行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廣東省東莞市第五人民醫院治療的常見傳染病患者93例,根據疾病種類分為甲組(n=31)、乙組(n=31)、丙組(n=31),甲組為病毒性肝炎,乙組為病毒性感冒,丙組為肺結核,另選擇同期于我院進行檢查的健康人31例為丁組。甲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1~68(±)歲。乙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2~68(±)歲。丙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24~68(±)歲。丁組男15例,女16例;年齡23~69(±)歲。4組試驗對象性別及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選擇標準
入組標準:病毒性肝炎:臨床表現包括乏力、肝區痛、上腹部不適、惡心、食欲減退等,與相關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相符,經肝功能檢測、肝穿活組織檢查及超聲檢查等確診;病毒性感冒:與相關病毒性感冒診斷標準相符,經血清學檢查確診,臨床表現包括發熱、乏力、全身肌肉酸痛、頭痛等;肺結核:與相關肺結核診斷標準相符,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臨床表現包括呼吸道癥狀、消瘦、納差、乏力、盜汗、低熱等。排除標準:血液疾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
血常規檢測方法
檢查前囑患者禁食6~8 h,次日晨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液2 ml,采用EDTA-K2抗凝通過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及相應試劑檢測, h內完成,注意樣本在送檢過程有效性,若不能立刻檢驗,則需注意標本保存。
觀察指標
比較4組試驗對象白細胞計數、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嗜酸性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甲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和嗜酸性細胞計數均低于丁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高于丁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乙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均低于丁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丙組患者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高于丁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見表1.
表1 4組試驗對象血常規指標比較
注:與丁組比較,aP<
3 討論
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臨床中多種傳染病發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傳染病是能夠將某一物種或某一人通過多種路徑對另一物種或人傳染的疾病,此類疾病傳播路徑和方式種類較多,但該疾病目前尚未統一分類[3].此類疾病具有流行性和傳染性,且有病原體,感染后會產生免疫性,此外還具備季節性和地方性。主要感染類型包括繼發感染、重疊感染、混合感染、重復感染及首發感染等,均會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若病情較為嚴重,還極易增加患者生命危險[4,5].常見傳染性疾病種類較多,如肺結核、病毒性感冒及病毒性肝炎等,發病初期會出現存有一定差異性的咳嗽、發熱等癥狀,臨床早期診斷時缺乏特異性癥狀,導致漏診和誤診,極易使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間,以減弱臨床治療效果,還會增加患者痛苦,并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6,7,8].因此,臨床診斷過程中需配合有效且準確性高的檢查技術,以輔助臨床檢查的同時確保診斷準確性。目前臨床常見且應用廣泛的檢查技術為血常規,屬于一種血液基礎性檢驗技術[9].有形細胞和液體構成血液,而此種檢查技術則是對患者的血液細胞進行檢測,通過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等指標變化對疾病進行初步判斷[10].該項檢查技術操作簡單,可靠性較高,對患者的損傷較小,效果較好,且經濟實惠,患者接受度較高。
本研究中,甲組為病毒性肝炎,乙組為病毒性感冒,丙組為肺結核,丁組為健康人,全部開展血常規檢查,結果顯示,甲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和嗜酸性細胞計數均低于丁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高于丁組。患者感染肝炎病毒后,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入侵,損傷患者的造血器官如骨髓等,進而顯著減少患者的白細胞計數;淋巴細胞還會受肝炎病毒的影響產生異常現象,促進異常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轉變;除此之外,患者機體還會受到病毒的影響,產生和加重自身應激反應,以顯著升高嗜酸性粒細胞;本研究中的病毒性感冒患者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均低于健康人,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高于健康人。病毒性感冒在臨床中較為常見,且好發于各類群體,該疾病是存在皮膚、空氣中病毒經鼻腔進入呼吸道,最終導致患者發生病毒性感染疾病。患者發病后會出現明顯的體液免疫反應,會明顯減弱其細胞的活性,同時感染病毒又會產生多種臨床癥狀,如鼻塞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患者機體氧氣更換,使患者機體出現缺氧現象,最終減少血小板和血紅蛋白數量。結核菌屬于肺結核的病原菌,會明顯加強與之密切聯系的炎性因子毒性,還可阻礙機體中溶酶體吞噬功能,以加速繁殖巨噬細胞中的結核菌,還可加速合成磷脂,并加速異化淋巴細胞,最終增加異型淋巴細胞占比。本次試驗中肺結核患者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高于健康人,與以上內容相符。提示通過不同疾病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嗜酸性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變化情況再結合相關指標正常值可為疾病的初步診斷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血常規檢驗在常見傳染病鑒別診斷中應用價值較高,有助于臨床診治。
參考文獻
[1]李葉靜。全血CRP聯合血常規檢驗在兒科細菌性感染類疾病中的應用價值[J].熱帶醫學雜志,2016,16(12):.
[2]畢永春,羅潯陽,李玉麒,等。CRP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在兒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10):1738-1740.
[3] 吳芝勛。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在成人細菌性肺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比較[J].廣東醫學,2016,37(z1):129-130.
[4]郭曉丹。血常規檢查中膽紅素對參數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6,6(3):179-181.
[5]余好,許少堅,孫華杰,等。登革熱急性發熱期患者的部分實驗室指標變化規律研究[J].中國醫藥科學,2016,6(7):163-165.
[6]尤其,黃支密,郭輝,等。炎性指標與血常規對病毒和細菌性肺炎患者鑒別診斷及并發癥預測中的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9):1342-1344,1351.
[7]胡云霞。全血CRP聯合血常規檢驗在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7):38.
[8]劉冰,楊秀令。C-反應蛋白結合血常規對臨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4):.
[9] 張寶娟。全血CRP聯合血常規在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特別健康,2019(17):.
[10]和景霞。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驗在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醫學檢驗與臨床,2017,28(11):.
文獻來源:張翠惠。血常規檢驗在常見傳染病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1,14(10):165-166.
血常規檢驗論文范文第二篇:血常規檢驗對貧血類型的鑒別診斷價值分析
血液學檢驗的范文 第三篇
膿毒癥是重癥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重癥醫學的重點研究領域,腹腔感染是最常見的引起膿毒癥的原因.膿毒癥的病理生理非常復雜,目前仍未完全了解.過度的促炎或抗炎反應均能導致細胞和器官功能障礙,嚴重時導致死亡.膿毒癥干預的目標是恢復循環介質的動態平衡,而不是選擇性的抑制促炎和抗炎介質.很多研究報道血液凈化可以廣泛的清除炎性介質,這種影響是廣譜的,自動調節的,并且也能通過提高抗原遞呈能力,調節白細胞募集,氧化爆發和吞噬能力,提供白細胞反應性,恢復免疫功能.為了找到優化的最佳的體外循環治療膿毒癥的方案,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針對這些新的發病機制,提出了很多新技術、新材料.高容量血液濾過,血液吸附,配對血漿濾過吸附,高截留分子量膜等正對膿毒癥患者開展研究.初步的研究數據表明,這些新技術方案具有可行性.但是仍然需要通過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證明這些新的技術方法及材料對病人的預后影響.最新的理論表明,膿毒癥可以誘導免疫抑制,這也為體外血液凈化治療膿毒癥的發展,提供了額外的理論依據.雖然對膿毒癥的發病機制的認識已經取得重大進展,但目前膿毒癥死亡率仍沒有多少改善.體外血液凈化作為一種輔助治療膿毒癥,已經應用了十幾年,但對其療效的評估仍然是有爭議的.在最近幾年,我們對其技術能力,及其使用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展.雖然目前仍然缺乏大規模的隨機臨床試驗數據,但一些技術在動物實驗和小規模的臨床觀察中看到了應用的前景.然而,在過去十年中對膿毒癥發病機制的理解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所以,也需要我們根據這些新的研究結果,重新評估血液凈化的效果.
為探討血液凈化技術在膿毒癥中的治療效果,以找到和優化最佳血液凈化治療策略,本研究主要分為如下幾部分:(1)膿毒癥大鼠模型的建立(2)膿毒癥大鼠靜-靜脈血液凈化模型建立及安全性評估;(3)血液吸附治療膿毒癥的實驗研究;(4)高吸附血液濾過治療膿毒癥的實驗研究:(5)高容量血液濾過治療膿毒癥的臨床研究.美國匹茲堡大學CRI*A實驗室為本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技術支持.
第一部分膿毒癥大鼠模型的建立
研究目的:為了更好地開展血液凈化治療膿毒癥的研究,探討建立穩定的不同嚴重程度的膿毒癥模型方法,以適應不同研究目的血液凈化治療研究.
方法:應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0只,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0只.第一組(CLP1)結扎盲腸1/4,穿孔兩個;第二組(CLP2)結扎盲腸1/3,穿刺三個;對照組,打開腹腔,暴露盲腸,但不結扎和穿孔.觀察各組大鼠7天存活率,檢測手術48小時后血乳酸和血糖水平,并觀察肝腎臟器損傷情況.
結果:對照組大鼠全部存活,CLP1組7天存活率50%,CLP2組7天存活率為10%.CLP48小時后出現血乳酸增高,血糖下降,CLP后肝臟組織學顯示肝細胞有局灶性壞死,肝細胞腫脹,腎臟組織學顯示腎小管空泡形成.
結論:通過控制結扎盲腸的長度和穿孔數目能建立不同嚴重程度的腹腔感染膿毒癥模型,與人類膿毒癥病理生理過程相近,能引起組織灌注不足,代謝障礙及臟器功能損傷.
第二部分膿毒癥大鼠靜-靜脈血液凈化模型的建立及安全性研究
背景和研究目的:血液凈化技術目前已被廣泛應用在膿毒癥病人中.但很難在嚙齒類動物中開展實驗研究,過去的實驗研究主要應用于大動物,并且采用動靜脈血管通路.為了探討血液凈化技術在膿毒癥大鼠模型中應用的可能性,我們開展了建立膿毒癥大鼠靜-靜脈血液凈化模型的研究,并評估其安全性.
方法:應用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p50導管在大鼠股動脈或靜脈和頸靜脈置管,建立動-靜脈或靜-靜脈回路.動-靜脈血液回路利用動-靜脈間壓力差驅動,靜-靜脈血液回路需要應用微量蠕動泵驅動.觀察血白介素-6(IL-6)、直腸溫度和7天的存活率的變化,評估此血管回路的安全性,實驗動物分為三組,體外循環血液凈化治療組,假血液凈化治療組(建立體外循環血管通路,但無濾器進行治療),對照組(不建立血管回路),并且比較動-靜脈回路和靜-靜脈回路主要并發癥的發生率.
結果:體外循環治療后IL-6,體溫和存活率沒有明顯變化.靜-靜脈通路與動-靜脈通路體外循環治療相比,主要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大出血(比15%,P等于),血栓形成(比5%,P等于).靜-靜脈體外循環技術目前已成功的應用于治療膿毒癥大鼠的各種血液凈化技術中(如血液吸附和血液濾過).
結論:靜-靜脈體外循環血液凈化技術應用在大鼠模型中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第三部分血液吸附治療膿毒癥的實驗研究
目的:膿毒癥患者血液和組織中會產生大量的細胞因子,導致全身炎癥反應和多器官功能障礙.血液吸附可以通過清除血液中細胞因子減弱炎性反應,減輕臟器損傷,改善預后.本實驗目的是研究應用CTP,一種新的吸附劑,血液凈化治療膿毒癥,清除細胞因子的效果和對臟器功能的保護作用.
方法:將無菌CTR吸附顆粒填充到三種不同尺寸的柱子里,小(),中(1m1),和大(2m1).研究分為體外實驗和體內實驗部分.體外實驗主要觀察吸附柱對IL-6和TNF-α吸附效果.體內試驗應用大鼠進行研究,采用盲腸結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CLP)膿毒癥模型,CLP手術后18小時,40只大鼠隨機接受小,中,大吸附柱血液凈化治療(, CTR1, CTR2)或假血液凈化治療,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0小時,4小時,24小時,48小時,留取血液標本,檢測血漿內細胞因子水平(TNF-α, IL-1β, IL-6和IL-10),高遷移率族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boxl, HMGB-1),肌酐,胱蛋白酶xxxC,并記錄存活時間.
結果:體外實驗表明,隨著吸附柱尺寸的增加,對IL-6的清除率增加,并且對IL-6清除速度高于TNF-α.假治療組,, CTR1, CTR2治療組7天死亡率分別為50%,.在治療晚期(24小時和48小時),和CTR2治療組,細胞因子濃度(TNF-α, IL-1β, IL-6, and IL-10)明顯降低(p
結論:盡管采用CTR吸附柱血液凈化治療對于膿毒癥大鼠細胞因子水平沒有即刻的效果,但能提高CLP大鼠的存活率.CTR治療組,尤其是CTR2組在治療相對晚階段確實能降低細胞因子和HMGB-1水平.CTR1和CTR2組在治療后24小時能明顯改善腎臟損傷.對于CTR的對細胞因子的吸附作用和治療效果仍需進一步研究評估.
第四部分高吸附血液濾過治療膿毒癥的實驗研究
研究目的:體外血液凈化治療嚴重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已經進行了很多的研究,隨著血液凈化治療技術的進步,有很多新的技術被開發出來,特別是膜材料領域有很多最新進展.但是醫學文獻中很少有報道對比研究這些療法.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膿毒癥大鼠中,比較高吸附血液濾過治療的效果以及比較血液吸附的治療效果的差別.
材料與方法:3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CLP誘導嚴重膿毒癥后18小時,被隨機分為三組,建立體外循環血液凈化,一組應用具有高度吸附內毒素能力的吸附劑(Oxiris(),金寶),行高吸附血液濾過治療(血液濾過組),一組應用有較強吸附細胞因子能力的吸附劑(CYTOSORB(), CytoSorbents)行血液灌流治療(血液吸附組),一組行體外循環無血液凈化治療(對照組),每組治療均持續4小時.主要終點是7天生存率(log-rank檢驗).在血液凈化治療開始和每次治療結束后測量血液樣本的細胞因子(TNF, GM-C*, IFN-γ, IL-1α, IL-1β IL-2, IL-4, IL-6, IL-10, IL-12)
結果:血液濾過組12只大鼠,血液灌流組11只大鼠,對照組11只大鼠(2只大鼠隨機分組前去世).高吸附性血液濾過在7天的總生存率為66%,(8/12),血液灌流組總生存率45%(5/11),對照組18%(2/11).高吸附血液濾過組死亡率相比對照組顯著減少(p等于).所有的細胞因子水平三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結論:高吸附血液濾過能夠明顯提高嚴重膿毒癥大鼠的生存率,但對治療后即時的細胞因子水平沒有明顯影響.
第五部分高容量血液濾過(HVHF)治療膿毒癥的臨床研究
高容量血液濾過(HVHF)治療膿毒癥引起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
目的:探討高容量血液濾過治療膿毒癥引起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
方法:對2007-2012年收治到我科的65例膿毒癥引起的重度ARDS患者進行研究,有37例病人入選為治療組,其余28例為對照組即常規治療組,治療組應用連續性高容量血液濾過治療及其他常規治療,對照組應用除血液濾過外的常規治療.觀察兩組病人治療前,治療后6、24、48、72小時肺功能指標包括氧合指數、血管外肺水指數、PaC02的變化,及血流動力學參數指標包括心率、平均動脈壓的變化,并觀察機械通氣的持續時間,成功撤機的百分率,28天存活率等指標.
結果: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后肺功能指標包括氧合指數、血管外肺水指數、PaC02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并且治療組機械通氣的持續時間、ICU治療天數、成功撤機百分率、28天存活率等指標均明顯好轉.
結論:重度ARDS患者采用連續性高容量血液濾過治療,能明顯改善肺功能,縮短應用機械通氣時間,提高機械通氣撤機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對血流動力學無明顯不利影響.
高容量血液濾過(HVHF)對膿毒癥引起的急性肺和腎損傷患者的影響
目的:探討高容量血液濾過(HVHF)對膿毒癥引起的急性肺損傷、急性腎損傷患者的影響.
方法:選取2007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到我科的108例膿毒癥引起的急性肺損傷、急性腎損傷患者,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A組,68例)和HVHF組(B組,40例),均完成72h HVHF,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乳酸(Lac)、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變化;比較反應急性肺損傷指標的肺泡氧分壓與動脈氧分壓的差值
.氧合指數[0I等于Pa02/Fi02]的變化;比較反應急性腎損傷指標的血清胱抑素(Cyst C).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的變化.
結果:①治療后72h時,B組較A組血Lac、hs-CRP下降,分別為[±,±,(mmol/L),p
結論:HVHF能改善膿毒癥患者急性肺損傷、急性腎損傷患者的臟器功能,防治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的發生.
通過從基礎到臨床的系列應用研究表明血液凈化技術是一種可行的治療膿毒癥的方法.
(1)首先采用最常用的CLP模型建立了膿毒癥大鼠模型,通過控制結扎盲腸的長度和穿孔數目建立了兩種嚴重程度不同的膿毒癥模型,與人類膿毒癥病理生理過程相近,能引起組織灌注不足,代謝障礙及臟器功能損傷.
(2)目前大部分血液凈化治療實驗研究主要應用于大動物,應用大鼠行血液凈化研究較少,我們成功的建立了膿毒癥大鼠靜-靜脈體外循環血液凈化模型,并評估了其安全性.研究結果表明靜-靜脈體外循環血液凈化技術應用在大鼠模型中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3)利用含不同質量的新的吸附劑CTR制成的血液吸附裝置,對腹腔感染引起的膿毒癥大鼠進行血液灌流治療,結果表明CTR似乎能夠改善膿毒癥大鼠的預后,有一定的臟器保護作用,特別是對腎臟,并與劑量相關.對炎性介質水平沒有立即的影響,但可以引起晚期炎性介質水平的降低,這為進一步探討血液凈化的治療機制提供了參考.
(4)利用新的吸附材料Oxiris對膿毒癥大鼠行高吸附血液濾過治療,結果表明高吸附血液濾過治療能夠改善預后,但對炎性介質水平沒有即時的影響,并且似乎比單
本論文可用于血液檢驗論文范文寫作參考研究.
血液檢驗引用文獻:
血液學檢驗的范文 第四篇
目的:血液中各類血細胞含量是反映人體健康程度的重要參數.血液流經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其成分變化對于人體機能和組織功能的實現產生重大影響,而機體的病變也會影響血液各組分,因此,對人體血細胞進行分析具有重大意義.目前臨床檢驗設備主要是基于濕化學方法,其設備普遍存在檢驗速度慢、體積大、需大量液體試劑的配合,現場應用受限等問題.本文研究目的是研究一種基于定量離心分層技術(干式化學法)的快速血液檢測關鍵技術及裝置,實現定量檢測常規血細胞參數,使其適合現場條件、急診情況或基層醫療單位使用.
方法:首先,在研究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血細胞分析檢測方法:離心、檢測相分離的基于血液棕*層定量離心分層技術(QBC)的方法.為離心機設計可快速拆卸的專用離心盤,用來配合干式血液檢測毛細管的離心,而在更換離心盤后,該離心機可用于常規的臨床檢驗實驗室用途,這樣可以做到一機多用.該算法對傳統檢測方法進行了改進:首先,采用彩色線陣CCD結合自行設計的成像透鏡對待測毛細管實現一次成像,大大提高檢測精度與速度;其次,在用藍光激發熒光照射時,使毛細管沿其軸向轉動10個位置檢測取平均值,減小了由于離心過程中各個界面分層不均帶來的影響;最后,通過醫學實驗對系統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進行了檢驗分析.
內容:本論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
(1)進行了光路及CCD圖像采集模塊的研究.在光路及CCD圖像采集模塊中,采用LED冷光源增強了環境適應性;應用彩色線陣CCD不需額外的濾光片,在信號處理電路中采用相關雙采樣法及視頻信號處理專用芯片AD9826,簡化了系統的結構;應用CPLD可編程邏輯器件實現CCD驅動的時序,簡化程序,提高應用性.
(2)對圖像采集后的信號處理算法進行了研究.該部分主要是確定各層分層的確切位置,在紅光源照射下,確定全血體積、標定點及浮子位置;在藍光源照射下,重點區分中間三層(白細胞和血小板層)的信息.中間三層的邊界確定采用紅*和綠*相互比照的方法.確定了算法規則及血常規參數的轉化.
(3)對系統毛細管進排樣、檢測控制模塊進行了研究.設計了毛細管進排樣的機械結構,*處理單元采用DSP數字信號處理器,減少*電路,進行了進排樣精度及檢測精度的實驗,系統穩定性良好.
(4)在研究的新型檢測方法基礎上,結合光路技術和電路技術等,構建了“基于定量離心分層技術的快速血液檢測系統”.本文詳細敘述了系統三個組成部分:光路檢測結構、毛細管進排樣結構及數據處理算法的實現.
(5)設計并開展了一項醫學實驗,對系統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進行檢驗.在與QBC Autoread plus和Sysmex XT-1800i兩類儀器的對比中,以紅細胞壓積(HCT)、血紅蛋白(HGB)、粒細胞(GRAN)、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LM)、白細胞(WBC)和血小板(PLT)為對比參數,相關系數分別為、、、、、和、、、、、,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結果:
提出了基于干式化學法的快速血細胞檢測方法,并在以數字信號處理器(DSP)為核心控制的系統中,結合光路檢測技術、電路控制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構建了“基于定量離心分層技術的快速血液檢測系統”檢驗平臺;制作完成實驗樣機一套,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實驗測試,驗證了系統的可靠性和可行性.針對基于干式化學法的血液檢測系統的毛細管進排樣系統,申請發明專利一項.
結論:
本系統完全突破了傳統的血液檢測概念,實現了基于干式化學法的檢測,相比濕式檢測具有靈活、不需要液體試劑處理過程.本課題實現了現場條件下儀器攜行性、抗震性好、檢測結果快速準確的功能.一方面及時準確的檢測結果為傷病員的搶救贏得了時間;另一方面,系統結構緊湊、運營成本低,同樣適合基層醫療單位使用.“基于定量離心分層技術的快速血液檢測系統”性能優良、使用方便,運用該系統可實現血細胞HCT、HGB、RBC、PLT、MCHC、GRAN、%GRAN、LM和%LM9個參數的定量測量,并具有自校準和報警提示、輸出存儲與打印等功能.在現場血液快速檢測和基層急診中有較廣泛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在戰時狀態進行常規血細胞檢測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研究意義:
1)樣本無需制備,可迅速展收,適合現場快速檢驗,
2)檢測速度快,除去離心時間(5分鐘),進樣、檢測時間≯60s,操作簡便,無需復雜維護,攜行性好,
3)結構緊湊,體積小,環境適應性強,使用綜合成本低.
本研究特色及創新之處:
1)離心、檢測分離,除去離心的5分鐘,每個樣本檢測時間在60秒內,大大提高檢測速度,尤其提高多樣本的檢測速度(以20樣本為例,本系統與QBCAutoread plus和QBC star相比,三者檢測時間分別是25分鐘、45分鐘和120分鐘),
2)雙光源檢測、毛細管軸向轉動,高分辨率的彩色線陣CCD圖像傳感器一次成像,提高檢測精度,
3)冷光源LED功耗低、控制簡單、壽命長,工作溫度范圍廣,環境適應性、抗震動和抗干擾能力強,
4)采用DSP作為核心控制器,實時、快速地實現各種數字信號的處理,軟件方面把對兩個電機的控制以任務的形式進行調度,提高了系統的反應速度,
5)檢測模塊功能獨立,結構大大簡化,體積小,重量輕,攜行性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可集成性,優于國內外的同類產品.
血液學檢驗的范文 第五篇
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臟病患者賴以生存的主要替代治療手段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醫療制度的改革,能夠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逐年增加.現代血液透析的觀念和目標非常明確:一是盡量提高透析患者的長期生存率;二是努力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質量.由于現代血液透析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完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明顯延長,當前國內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的5年生存率達75%以上,有不少患者能存活20年以上.但這些長期依賴血液透析生存的特殊群體,在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明顯,與之相關的生存質量狀況正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近年來,國內多項多中心和單中心的有關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研究側重于影響生存質量因素的調查研究,目的是為今后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以改善該類患者的生存質量提供依據.研究表明,影響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因素除透析治療有關因素外還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三大類多重因素,作為國外有效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干預措施,如社會支持措施國內有待于政府、家庭、社會的多方努力,為患者提供心理醫師指導和專職腎臟病營養師指導,限于國情難于實施和普及.因此,針對影響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臨床因素,研究可行而有效的干預措施成為臨床研究中關注的焦點.
營養狀態是影響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重要因素,而患者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包括由于尿毒癥導致的食欲不振、味覺改變以及心理壓力引起的食物攝入不足.中醫學認為以上原因歸結于患者的脾胃虛弱,受納與運化功能受阻.脾虛作為尿毒癥的主要正虛證候已形成共識.因此,調理脾胃法可作為改善患者食欲以及改善營養狀態和生存質量的中醫治法.由于大部分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控制飲水量,中藥飲片和中成藥未納入特病醫保報銷范圍,因此中藥煎劑和中成藥的長期運用受到很大限制.灸足三里等穴的保健強身、健運脾胃功效為歷代針灸醫家所推崇,亦被現代臨床及實驗研究證實.據此我們曾開展了灸療改善尿毒癥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單中心研究,結果表明,灸療能夠改善透析患者部分領域的生存質量.目前尚未見其他將灸療運用于改善尿毒癥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研究,故我們開展本項多中心的臨床觀察.
1研究目的:
采用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評價調理脾胃灸法改善尿毒癥血透患者生存質量的療效和安全性,初步建立可供推廣的臨床操作規范和尿毒癥血透患者自我保健方法.
2研究方法:
病例選擇與分組:
全部病例來源于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中心1)、北京市中關村醫院(中心2)、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中心3)3所醫院血液凈化中心的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共納入符合標準的病例109例,其中觀察組58例,對照組51例.臨床觀察過程中脫落8例(望京醫院6例,中關村醫院2例),完成全部治療期及隨訪期臨床觀察的病例共101例,觀察組52例,對照組49例,脫落率為.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血液透析治療方法;包括常規碳酸氫鹽血液透析,每周2-3次規律透析治療.常規進行西醫血液透析相關藥物治療,包括用促紅素、鐵劑治療腎性貧血,磷結合劑(碳酸鈣)使用,鈣三醇或阿法骨化醇治療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
觀察組在西醫常規血液透析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加用灸療.本研究根據血液凈化中心的環境要求,選用無煙灸法,采用江蘇省泰州市灸療技術研究所生產的紙管貼穴灸療艾炷(蘇泰藥管械準字2003第1270052號),選取足三里(雙)、三陰交(雙)(以上穴位左右交替選用),腧穴定位方法按照《xxx國家標準經穴部位》(GB12346-90)執行.每穴灸1-2壯,以患者有持續溫熱感,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周治療2-3次.
兩組均以4周為1療程,治療3個療程,共計12周,隨訪3個月,總計觀察6個月.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3個療程結束時以及隨訪結束時進行以下指標的觀察和評價.
生存質量:
究采用腎臟疾病生存質量專用量表(Kidney disease qual ity of life shortform, KDQOL-*)進行生存質量的評價.
癥狀積分與證候療效:
參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2002年版《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癥狀分級量化表進行評分并計算癥狀積分.根據其制定的療效標準進行治療前后的證候療效判定:癥狀積分減少≥70%為顯效,≥30%為有效,
營養狀況:
主觀評估:使用國際通用的改良定量主觀評估表(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 MQSGA)進行積分及程度評價.
客觀指標:測定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握力.握力測定使用WCS-100數顯電子握力計(北京鑫東華騰體育器械有限公司),測量握力3次,取其平均值.
透析充分性:
采用URR和Kt/V進行評價,按照美國腎臟病基金會2002年發表的NKF-K/DOQT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USA. 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 NKF-K/DOQI)推薦的方法進行評價.
灸療安全性相關不良事件觀察:
觀察灸療過程中是否發生局部灼傷.
統計分析方法:
建立意向治療分析數據集(ITTS),符合方案數據集(PPS),統計分析采用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所有的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值小于或等于被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兩組間差異及組內治療前后比較均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進行統計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統計分析工作由第三方,即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負責完成.
3結果:
生存質量:
治療后,兩組患者在軀體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等3個領域的生存質量評分,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觀察組在軀體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癥狀與不適等4個領域的生存質量評分,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隨訪后,兩組患者在軀體功能、一般健康、情感健康、社交功能、活力、腎臟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認知功能等7個領域的生存質量評分,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本組治療前相比,觀察組在活力、癥狀與不適、認知功能等3個領域的生存質量評分,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癥狀積分及證候療效:
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證候療效,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對照組顯效,有效,無效,兩組相比,經秩和檢驗,P
隨訪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隨訪后兩組證候療效,觀察組顯效,有效,無效;對照組顯效,有效,無效,兩組相比,經秩和檢驗,P
營養狀況:
主觀營養評分:
治療后兩組患者MQSGA主觀營養評分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正常營養占,輕中度營養不良占;對照組正常營養占,輕中度營養不良占,兩組相比,經χ2檢驗,P
隨訪后兩組患者MQSGA主觀營養評分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隨訪后觀察組患者正常營養占,輕中度營養不良占;對照組正常營養占,輕中度營養不良占,兩組相比,經χ2檢驗,P
客觀營養評價指標:
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白蛋白、握力、干體重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血紅蛋白、握力、干體重與本組治療前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白蛋白與本組治療前比較,經t檢驗P
隨訪后兩組患者血紅蛋白、白蛋白、握力、干體重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血紅蛋白、握力、干體重與本組治療前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白蛋白與本組治療前比較,經t檢驗P
透析充分性:
治療后兩組患者Kt/V、URR值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本組治療前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隨訪后兩組患者Kt/V、URR值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本組治療前比較,經t檢驗,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4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調理脾胃灸法能夠改善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軀體功能、一般健康、活力、癥狀與不適等領域的生存質量,隨之對患者的心理產生有益的影響,從而改善情感健康、社交功能、腎臟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認知功能等領域的生存質量;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虛證證候;能夠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且該法操作簡便、安全,為無煙灸,適宜在血液凈化中心使用.
血液學檢驗的范文 第六篇
研究背景:
醫院感染是指發生在醫院內的公共衛生事件,醫院感染暴發給醫療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影響.醫院感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其難治性及較高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使之成為臨床醫療工作中亟需解決的問題.醫院感染不僅造成病人住院天數延長,增加了病死率,給病人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極大威脅,而且還影響一些高新技術的開展,如:器官移植和一些高難度手術往往由于難以控制醫院感染而失敗,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直接經濟學損失嚴重.因此,對醫院感染開展前瞻性目標監測及直接經濟學損失評價研究,研究發現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等潛在問題,研究制定并實施干預措施,避免醫院感染的流行與暴發,為衛生行政部門和醫院管理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防控規章制度提供科學依據,意義重大.
臨床資料研究顯示,近年來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越來越多,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也日益增多.在進行血液透析過程中,醫院感染是其最常見的并發癥,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醫院各科室感染發生率調查中,血液透析病房為感染高發科室,醫院感染率高達~年2月至2011年12月,國內幾家醫院先后發生了4起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暴發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引起xxx門的高度重視.
文獻資料研究顯示,目前國內僅查到對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相關因素進行回顧性調查研究與分析的文獻.國外加拿大有關于血液透析患者醫院血流感染的成本效益分析及預防和控制的研究,但是尚未檢索到使用自行設計目標性監測調查表,采取前瞻性監測方法對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影響因素進行調查和干預,并對其經濟學損失進行評價研究的文獻報道.
綜上所述,本研究選擇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為研究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目標性監測調查表,應用前瞻性監測方法對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和感染規律等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對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的直接經濟學損失進行評價研究,研究提出針對性干預措施并組織實施,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對避免醫院感染的流行與暴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具有極高的研究和應用價值.
研究目標:
本研究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前瞻性研究方法研究分析某省*甲等醫院血液透析患者的醫院感染現狀以及醫院感染所致的直接經濟學損失,發現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并針對影響因素提出干預性措施并實施,從而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減少患者的直接經濟學損失,縮短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天數,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體目標包括:探明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的現狀、特點、醫院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況;分析醫院感染發生的影響因素及感染環節;研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所致的直接經濟學損失及其影響因素,并進行評價研究,以提高醫院感染防控意識,減少衛生資源的浪費,為衛生行政部門和醫院管理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方法:
通過整群抽樣的方法,對某省某*甲等醫院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所有入住血液透析病房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1184例患者進行前瞻性目標監測.由課題組成員填寫自行設計的《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前瞻性目標監測調查表》、《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病例調查表》和《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直接經濟學損失調查表》,調查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資料、醫院感染發生的現狀以及患者的住院費用和住院天數等.通過卡方檢驗等方法分析各影響因素與醫院感染的關系.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將對醫院感染具有顯著意義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將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作為病例組,同期未發生醫院感染的作為對照組,比較其住院費用和住院天數的差異,研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導致的直接經濟學損失.所有數據采用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研究結果:
1.研究樣本共1184例患者,男794名,女390名;年齡最小12歲,最大89歲,平均年齡為()歲;60歲以下患者783例,60歲及以上患者401例.
2.在1184例血液透析患者中,有136例發生醫院感染,醫院感染發生率平均為.有151例次發生醫院感染,醫院感染例次發生率平均為年至2012年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和醫院感染例次發生率均呈逐年下降趨勢.醫院感染發生率從2008年的下降到2012年的.醫院感染例次發生率從2008年的下降到2012年的.
3.在151例次醫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發生最多,為61例次(占);其次為上呼吸道感染,32例次(占);導管相關感染發生26例次(占),泌尿道感染發生17例次(占),胃腸道感染發生5例次(占),其他感染發生10例次(占).
4.在所有發生醫院感染患者*檢出病原菌138株,革蘭氏陰性菌67株(占),革蘭氏陽性菌60株(占),真菌8株(占),病毒3株(占).革蘭氏陰性菌中以干燥奈瑟氏菌最多,革蘭氏陽性菌中最常見的為草綠色鏈球菌,真菌中以白色念珠菌最多;病毒感染中以巨細胞病毒最多.
5.分析不同類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醫院感染情況,通過卡方檢驗發現醫院感染發生率在患者年齡、住院天數、透析天數、血紅蛋白、體重指數、白細胞計數、尿量、置管部位、置管天數、社區感染情況和基礎疾病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6.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伴有不同基礎疾病發生醫院感染情況,通過卡方檢驗發現貧血、慢性腎小球腎炎、電解質紊亂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醫院感染發生的影響因素(P,).
7.醫院感染影響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基礎疾病數量、置管部位、置管天數和尿量是醫院感染發生的顯著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8.病例組(感染組)住院總費用最低為4044元,最高為255086元,中位數為32269元.對照組(非感染組)住院總費用最低為480元,最高為163718元,中位數為14872元,病例組大于對照組.中位數差值為17397元,即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直接經濟學損失為17397元.
9.比較病例組和對照組的各項住院費用發現,病例組的各項住院費用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0.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醫院感染部位的直接經濟學損失發現,不同感染部位的病例組住院總費用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1.比較不同年齡段的血液透析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后直接經濟學損失發現:不同年齡段患者醫院感染所致的經濟學損失不同,各年齡段病例組的住院總費用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2.通過秩和檢驗分析病例組和對照組住院天數,結果顯示病例組住院天數中位數為41天,對照組住院天數中位數為25天,兩者差值為16天,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13.比較不同感染部位血液透析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后延長住院天數發現,不同感染部位病例組住院天數均比對照組的住院天數長,住院天數中位數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14.分析不同年齡段病例組與對照組的住院天數差異發現:各個年齡段病例組住院天數均比對照組的住院天數長,病例組和對照組在各年齡段住院天數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與建議: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其自身免疫力低下、長期接受各種侵入性操作等,仍是醫院感染發生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平均為,低于國內其他研究結果,并且2008年至2012年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但是血液透析患者年齡過大(>,60歲)、基礎疾病數量過多、多部位置管、臨時置管、置管天數延長等是血液透析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的影響因素.血液透析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后各項住院費用都增加,尤其是藥物費和治療費;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天數延長.相比單部位感染,發生多部位感染患者的經濟學損失更大.不同年齡段的血液透析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后的經濟學損失不同,12~17歲血液透析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后直接經濟學損失最大,老年患者發生醫院感染后經濟學損失次之.由此提出如下建議:
(1)在醫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安排患者住單人間或雙人間,盡可能避免使用多人房間,以防止呼吸道感染在病房內傳播,可能會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
(2)做好各種置管的維護,嚴格各項無菌操作,繼續研究和制定降低相關導管感染的措施,提供循證醫學的證據,向零感染的目標努力.
(3)利用本研究的成果,向廣大醫務人員和醫院管理者宣傳醫院感染造成的危害和直接經濟學損失,強化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防控意識,自覺地執行醫院感染管理的規章制度.
(4)加強對醫務人員進行醫院感染方面的知識培訓,繼續做好醫務人員手衛生工作,進一步提高洗手的依從性,避免院內交叉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5)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營養狀況,加強營養支持療法,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紅蛋白含量和白細胞計數水平,糾正患者貧血狀況,提高患者整體抗感染的能力.
(6)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控制血液透析患者的住院天數、透析天數以及置管天數,減少因為天數的延長導致醫院感染發生的幾率.
- 上一篇:河南人聚餐通知范文(精選5篇)
- 下一篇:疫情退場申請書范文(精選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