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計劃范文工作總結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報范文工作報告范文年終總結范文申請書范文通知書范文請假單范文活動策劃范文活動報道范文簡歷范文委托書范文授權書范文論文范文簡報范文志愿書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精選8篇)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 第一篇
一、畢業論文選題和論文質量評價
在校內實習的大部分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和學術研究,他們對論文選題目的意義較為了解。在藥檢所、研究所和部分大型藥企實習的學生,也能完成實驗研究型論文。非實驗研究型論文占,大部分為學生自己選題()及跟指導教師共同選題(),內容主要包括藥品生產工藝分析、治療某類疾病的中藥處方分析、中藥質量管理、藥品經營或銷售、調查報告等。仍然有的論文屬于文獻綜述,其他類型占。對論文質量的評價方面,認為有創新的占,有意義的為,的人承認論文結果意義不大。影響論文質量的因素中,實習單位條件有限和缺少論文規范性寫作的訓練、缺少導師指導是主要原因。為此,的學生認為學校要求全部學生寫實驗型或研究型論文不可行,選擇不了解的占,認為可行的只有。學生普遍承認畢業論文寫作過程,鍛煉了他們的嚴謹治學及工作態度、系統的思維方式和查閱文獻能力,39%的學生認為科研方法得到訓練和提高,覺得科技寫作能力有提高的占。
1.對論文答辯和實習效果的評價
組織答辯是畢業論文的最后一個重要環節,通過答辯教師可全面檢查學生的論文質量,指出論文的成績與不足,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超過七成的學生認為論文答辯有必要,且基本達到交流和完善論文的目的。同時也有的學生認為論文答辯沒太大必要,認為完全沒必要答辯的占。部分學生認為論文答辯是形式主義,原因在于學生人數太多,每個小組一天要完成五六十名學生的答辯任務,每個學生答辯時間過短,時間太匆促,部分認真準備的學生來不及充分展示其論文結果,也影響了實習成績的客觀評價。學生普遍認為論文答辯的作用在于鍛煉了學生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對論文的重視程度、提高畢業論文質量和增長學生見識,少數學生認為論文答辯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對于能從實習中學到什么的問題,學生的選擇分別是實際工作技能(79%)、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69%)、進一步了解社會(64%)和幫助尋找職業展方向(43%)。總的來說,本校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教學環節基本實現了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的教學目標。
2.對實習環節的意見和建議
在選題和論文方面,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更多的暑假校內實習機會,希望學院提供課題選擇范圍和開展實習前選題講座的分別占和,的學生建議學校加強實習前的相應培訓。說明大部分學生不懂得如何選題,希望利用暑假時間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45%的學生建議學校允許寫綜述或實習報告。對二導教師的建議方面,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明確修改意見(77%)和及時答復(),的學生希望答辯評分及時公布,希望延長答辯時間的占20%,個別學生希望教師能尊重學生自主選題并提出合理意見,希望教師有固定時間為學生答疑解難。
二、提高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
1.提前開展實習動員、選題講座和相應的寫作培訓
近年來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擇業時間提早,很多學生對畢業論文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很少接觸到畢業論文研究的相關教育,大部分學生對如何選題、什么是與專業相符的畢業論文內容不了解。建議學院在大三期末及大四實習前,進行多種形式的講座及動員,必須使學生明確,什么樣的論文內容才符合本專業培養目標。
2.改革畢業論文選題制度,提供課題選擇范圍
選好題是完成一篇高質量畢業論文的關鍵,部分校外實習單位缺乏畢業實習指導人員,一些藥房或藥店每年接受5到10名學生實習,沒有那么多課題供學生選擇,選題難免重復。部分學生責任心不強,平時沒有查閱專業相關文獻的訓練,在選題時顯得十分被動,隨意選一些驗證性的、總結性的或概況性的題目,缺乏依據和應用價值。針對目前的實習單位,要求全部學生寫實驗型或研究型論文不可行,勢必加重學生抄襲、剽竊現象。學校有必要在實習前,給學生提供一些范文(從開題報告到畢業論文)和不同崗位的課題選擇范圍,讓學生了解不同實習單位可以有哪些選題方向,在實習開始時有意識地收集資料或數據。允許學生根據不同單位實習崗位的實際,寫不同方面的論文,如實習報告。要求能運用本專業知識,結合實習崗位實際,分析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完成畢業論文的同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的工作作風同樣重要。
3.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責任心
個別教師指導的學生人數較多,出現指導不到位的現象,有些碩士研究生導師,把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工作全部交給研究生來做。由于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有限,不能給學生明確的修改意見和及時答復,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院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還可通過獎懲機制,建立畢業論文工作評比表彰制度,表彰論文優秀的學生,也表彰負責任的指導教師。
4.重視論文答辯環節,杜絕弄虛作假行為
答辯時由于學生人數過多,每個學生答辯不到10分鐘,部分認真準備的學生來不及充分展示其論文結果。學生基本都能通過答辯,給學生造成答辯是形式主義、畢業論文可以應付的印象。針對這些問題,建議不要求全部學生都參加答辯,優秀論文或實驗型論文進行答辯,其他論文隨機抽選三分之一,這樣答辯時間充足,不走過場。答辯要嚴格把關,不允許不合格的論文蒙混過關,對學生論文寫作過程中明顯抄襲、弄虛作假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不合格的論文要求學生修改或重寫。
5.減少不必要環節,加強監控
針對學生普遍反映畢業論文的工作流程太繁瑣,表格太多,執行時又不夠嚴謹和規范,缺乏對整個過程的有效監控的問題,建議學校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表格,減輕學生和教師的負擔,并對學生自己聯系的實習單位進行遴選,不符合帶教資質的單位不批準學生去實習。同時創造條件鼓勵校內教師多接納學生,鼓勵學生實習前利用課余及暑假時間,參加教師的科研實驗,有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及論文質量的提高。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 第二篇
具有鮮明的民族語言特色
中醫起源于遠古時期的中國,古漢語文有言簡意賅、句式對稱、語法靈活等特點。歷史上的醫家多為儒醫,故形成具有濃厚的中國儒家文化的臨床中藥術語,特別體現在中藥學中的①藥物命名,如澤瀉、靈芝、胡椒、車前子等;②炮制方法命名,如酒蒸、酒泡、潤透、煅等;③藥物功效闡述,如《草本求真》記載:“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止痛。殊不知痛因血癖而疼作,血因敷散而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于血分化其血癖”。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臨床中藥學的語言描述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
研究重點偏向于文獻
臨床中藥學術語有其不同于其他自然學科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它形成于古代,在這點上與其他大量的中醫術語都一樣,有的甚至有數千年的歷史,并且構成了自己的體系。臨床中藥學術語的標準化從文獻入手,能使中醫中藥理論相互滲透,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中醫藥理論對臨床中藥運用的指導作用。從文獻中收集臨床中藥學的詞條,例如“酸甘化陰”等詞,是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首次體現的,故可以將這些具有學科特色的術語列出再進行標準的規范整理。通過廣泛的了解和深入的歸納總結,將具有學科特色的術語進行規范化整理。所以,臨床中藥學的術語標準化具有研究重點偏向于文獻的特點。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 第三篇
摘 要:目的:中藥材是中醫臨床防病與治療的重要組成。中藥的存儲與管理的優劣直接會影響到中藥藥性發揮及療效作用。認真做好中藥材的存儲與管理是確保中藥材質量與治療效果的有力保證。本院對中藥材采用分類與特殊性質藥材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卓有成效,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常用中藥材;分類儲存
祖國醫藥是偉大的醫學瑰寶,是中醫臨床的重要物質基礎。
幾千年來,中藥對廣大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中藥材(飲片)的儲存與管理對中藥保質、發揮效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對常用中藥材采用了中藥藥物與特殊藥物密封,冷藏,石灰收濕,對抗存儲一系列方法,杜絕了無故流失,減少了經濟損失,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果,現將方法分述如下,供同道進一步探討[1]。
1 易泛油的中藥材儲存與管理
易泛油的中藥材分易泛油與較易泛油兩類。
易泛油的中藥材。如天冬、麥冬、黨參、牛膝、板藍根、柏子仁、當歸、郁李仁、杏仁、桃仁、胡桃仁、使君子仁等。
較易泛油的中藥材。如太子參、北沙參、天葵子、九節菖蒲、巴戟天、金櫻子、肉蓯蓉、防風、胡黃連等。
必須按件少量或大件密封。可用缸、罐、桶、盛裝,嚴格密封,使其與外界的光線和有害氣體隔絕,保持藥材(飲片)原汁原味,保持原有的質量,不致于發生蟲蛀、霉變等損害。在管理上主要存放密封,操作上應在二到三月份進行(該節氣氣溫較低,相對濕度不大)。
2 帶粉性,易生蟲的中藥材的儲存與管理易生蟲的中藥材或飲片很多,所含成分為淀粉、脂肪、蛋白質、糖類和揮發油等,如黨參、陳皮、柏子仁等。此類藥材可將石灰放入木箱及其他容器內,石灰約占容器的五分之一。用薄木板進行間隔,把藥材放在隔板上,將容器口封嚴。在管理上注意容器的密封嚴緊,查有無破損,漏氣。取用藥材后即要嚴封。
3 易融化,怕熱的中藥材存儲與管理易融化,怕熱中藥材容易粘連、變形,甚至融化,如乳香、冰片、白降香、青鹽、秋石、肉桂、厚樸等。所以,防潮濕,保持干燥、陰涼最重要。一般都適合冷藏于冰箱。冷藏溫度保持在 5 攝氏度左右。對冷藏的中藥材(飲片)必須利用防潮場所加固后再冷藏為佳。在管理上要經常保持干燥,陰涼環境,貨垛不受壓,對怕潮的中藥材不宜采用此法。
4 對抗性中藥材存儲與管理
此法是中藥材存儲的一種傳統方法,為對抗法。
澤瀉,山藥與丹皮同儲存。丹皮、澤瀉,山藥三者分層疊放或澤瀉、山藥各自與丹皮同儲在一起,既可防澤瀉、山藥生蟲,又可使丹皮不變色。
大蒜與芡實,薏苡仁與土鱉蟲、斑蝥、全蝎、僵蠶同儲。把生大蒜瓣用紗布包好放置于芡實與薏苡仁箱內可防蟲,與土鱉蟲、斑蝥、全蝎,僵蠶同儲亦可防蟲。
畢澄茄(又名山蒼子)與動物類藥材(蛇類)同儲存。因畢澄茄有獨特的辛辣氣味能去除中藥材中的黃曲霉素及其他霉菌。將中藥材按順序放進木箱,在木箱的四角和上、下層放適量紗布包好的畢澄茄封嚴,可防蟲。
姜防蜂蜜涌潮。夏季受雜菌感染,蜂蜜發酵,體積膨大上涌叫涌潮。將生姜洗凈晾干水分,切片撒于蜂蜜上蓋嚴,可有效防止蜂蜜涌潮。
蜜拌桂圓、白酒防蟲。桂圓肉加適量蜂蜜拌勻,倒入潔凈的陶瓷缸內,密封或容器底部放置一碗蜂蜜,上架帶孔的隔板,將肉桂置于隔板上加量儲存可使肉桂不生霉。中藥材瓜蔞、人參、枸杞放上帶孔隔板封嚴,將白酒用碗盛放于隔板底下可防蟲。
5 劇毒類中藥材的儲存與管理
劇毒類中藥材可分大毒,有毒,小毒三類。大毒類(多指毒性大)如信石、馬錢子、水銀、巴豆、生川烏、生草烏。有毒類(多指毒性較大)如白附子、附子、生天南星、生半夏、洋金花、輕粉、甘遂、大戟、水蛭、商陸、全蝎、山豆根等。小毒類(多指毒性較小)如細辛、苦杏仁、鴉膽子、急性子、蛇床子、土鱉蟲、吳茱萸等,均不能和其他中藥材儲存在一起。管理上要另立賬戶,專人保管,存放時要有標志。
6 易燃類中藥材的儲存與管理
對易燃藥品,如火硝、硫磺、松香、海金沙應按其特性專柜內儲存。管理上要注意遠離電源、火源,專職保管。火硝、硫磺與干漆等放在一起稍有摩擦易燃燒引爆,因此,需特別注意檢查,保養并配備滅火器、沙箱等消防設備。
7 易變色及散失氣味的中藥材儲存與管理花、葉、全草及果實類藥材中,由于質地較薄,個體細小,其所含的色素、葉綠素及揮發油可因溫度、濕度、空氣等影響而失去原有的色澤或氣味,甚至發霉、生蟲。在儲存上不能與有特殊氣味的中藥材混合堆放。不應與吸潮、含水分較大、易生蟲的中藥材堆放一起。管理上要注意存放時間,做到先進先出。
8 貴重中藥材儲存與管理
犀角、人參、麝香、羚羊角、牛黃、冬蟲夏草、虎骨、猴棗、豹骨、海狗腎、玳瑁、穿山甲等在儲存中藥容器密封,不能受潮,以防蟲蛀,另需專人專職加鎖保管。
9 小 結
為保障中藥材的質量與藥效,中藥的儲存與管理非常重要,選擇藥庫必須干燥通風,庫面地面不潮濕(如我們藥庫放在最高樓層上),必要時可以在地面上放置生石灰吸潮收濕。要保持庫房內外清潔。在中藥材出庫上應先進先出,按批號發貨,避免中藥材過效期或變質而造成經濟損失。當然,在中藥材儲存與管理上更需要有領導的重視,成立中藥材管理監督小組,定期進行監測促進。要不斷創新,使中藥材(飲片)的儲存與管理更加科學化、制度化、合理化及長效化。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 第四篇
【摘要】 正確認識中藥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趨利避害,在充分發揮中藥防病治病的作用下減少傷害。合理用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要認識不良反應發生的條件、規律,盡量防止和減少它們的發生。
【關鍵詞】 中藥;毒副作用;原因;合理用藥
隨著中藥應用得越來越廣泛,近年來對常用中藥的不良反應的報道越來越多。比如云南白藥中毒可引起少尿、無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甚至發生急性腎衰竭而致死亡[1]。因此,中藥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不僅在于藥物本身的毒性,也在于用藥不當所造成的損害,可以說凡是藥品,就會有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
1 原因分析
藥材來源存在差異性 藥物的種屬和產地不同導致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如木通,有木通科植物木通和馬兜鈴科植物關木通之分,木通科植物木通無毒,而馬兜鈴科植物關木通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2]。臨床應用時可因品種混亂,誤用而導致中毒。
炮制不當或未經炮制 中藥經過適當的炮制可以增加藥效,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等。但不當的炮制也會使藥物發生不良反應的機率上升。所以有“生熟異治”之說。但是,近年來忽視炮制工作,造成中藥飲片質量下降的情況比較嚴重。這也是產生毒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延胡索的有效成分是生物堿,水煎液溶出量甚少,醋炒后延胡索中生物堿與醋酸結合成易溶于水的醋酸鹽,故水煎液中的總生物堿含量增加,鎮痛作用加強,但對肝臟的潛在毒性作用也隨之增加[3]。杜仲中含杜仲膠多,生杜仲煎出的有效成分甚少,炮制后則膠質破壞,故炒杜仲煎劑降低血壓較生杜仲煎劑強,故應注意用藥量的調整。川烏有大毒,經炮制后,保留了有效成分總生物堿,而降低了毒性成分雙酯型生物堿的含量,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2]。
藥物配伍不合理 中藥大多數為配伍用藥,其制劑亦大部分有多種中藥材配方制成。因此用藥應遵循中醫中藥的配伍禁忌,充分考慮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除了掌握十八反十九畏,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及妊娠禁忌外,也應注意到某些中藥與西藥注射液配伍應該謹慎。如朱砂等含汞成分的中藥與西藥溴化鉀、碘化鉀合用,可引起赤痢樣大便,導致藥源性腸炎。又如中成藥消渴丸中,除含黃花、生地、花粉外,還含優降糖,故誤認為純中藥制劑,應用中出現低血糖昏迷的報道較多[4]。另有報道稱:六神丸與洋地黃強心苷合用易引起中毒反應[5]。安胃膠囊與硫酸亞鐵或磷酸xxx等硫酸鹽或硫酸鹽同時并用,在胃腸道可產生難溶性化合物,影響上皮細胞膜對其的吸收。這是因為硫酸鹽類藥物或硫酸鹽類藥物與安胃膠囊相遇,由于離子間的相互作用,可能生成溶度積(KsP)較小的磷酸鈣及硫酸鈣,而產生沉淀影響其吸收,降低生物利用度,屬于配伍禁忌[6]。山楂、五味子、烏梅、山茱萸與磺胺合用會引起血尿。甘草與水楊酸,同用使潰瘍病發生率增加[7]。
藥物有效成分是毒性成分及用量不當 馬錢子的有效成分是毒性成分。例,一患者前后3次口服含制馬錢子的中藥粉末,其中制馬錢子的含量分別為1g、、2g,前兩次如此口服后未有任何不適癥狀,第3次口服后出現心慌、胸悶、抽搐、心律加快等癥狀,繼而心跳驟停,經搶救無效死亡。馬錢子主含生物堿,含士的寧約,一成人次服士的寧5~10mg即可發生中毒現象,30mg可致死亡,而且其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十分接近。但在上例中,患者3次的用藥量都超出了中毒量[9]。由此可見,在臨床應用時對某些有毒的中藥應嚴格控制劑量,確保臨床用藥的安全。
煎煮不當 一般認為長時間煎煮可以減毒,如附子先煎一小時,則毒性可以減少許多,但也有相反的情況,如山豆根煎煮時間越長,則副作用相應愈強。如雷公藤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藥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葉、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堿等多種生物堿,若煎煮時間不夠對胃腸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劇烈腹痛、嘔吐、腹瀉、便血;吸收后對中樞系統有損害,可引起丘腦、中腦、延腦、小腦、脊髓等器官的嚴重營養不良性改變;肝臟、腎臟、心臟可發生出血、壞死[9]。
藥不對證 依照中醫藥理論辨證施治的原則,才能保證用藥安全,否則易造成傷害,即便是補益中藥也應辨證施治。如用黃連、黃芩、黃柏和大黃組成的復方來治療實熱型細菌感染,符合“熱者寒之”這一中醫基本治則,但同是細菌感染,若為虛寒證,還用此方治療,不僅療效不佳,還會出現中毒癥狀。可見如違反辨證論治原則,就能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此外醫生應該在處方中使用規范的處方名,不使用俗名和簡略名稱,以免發生混淆。例如五加皮有南五加和北五加之分,常用的五加皮無毒具有與人參相似的作用,而北方加功效祛風濕,強筋骨,有小毒。如果醫生在處方中沒有明確是哪種五加皮,就容易用錯藥,發生不良反應[10]。
認識過失 有很多人認為中成藥毒副作用小,可以放心長期使用。其實不然,“藥三分毒”,任何藥都有毒副作用。必須正確使用,才能減少或避免可能出現的毒副作用,例如苦寒之品,就不能長期使用,否則就可能導致苦寒敗胃,損傷脾陽,出現不良反應[11]。
2 正確認識中藥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
為了確保用藥安全,必須認識中藥的毒性,了解毒性反應產生的原因,掌握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預防措施。前人是以偏性的強弱來解釋有毒、無毒及毒性大小的。有毒藥物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因而治療用藥時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無毒藥物安全度較大,但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人參、艾葉、知母等都有產生中毒反應的報道,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系[12]。
3 科學地合理使用中藥
在中國醫藥學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獨特的中醫藥理論體系,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疾病的精髓。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辨證論治是臨床的精華。由于證概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等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它比疾病更具體,比癥狀更深刻地揭示了病變的本質[13]。如果能夠科學地掌握這個精髓,合理地使用中藥,是完全可以避免、減少、降低中藥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的。(1)辨證用藥。辨證有誤則藥不對證,會使機體陰陽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趨嚴重。(2)合理配伍。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療,但應注意多種藥物合用會因藥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3)按照病情決定用量,有些中藥的活性與用量有關。(4)勿長期用藥,避免慢性蓄積。中藥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緩和而持久,但慢性病人長期服用,往往隨之產生不良反應。如長期服
用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會因蓄積而出現慢性汞中毒等等。(5)強調藥物的正確使用,提高醫生用藥水平、辨證施治,依法遣方用藥,有效防止醫源性疾病的發生。(6)深入開展藥理、毒理研究,闡釋產生毒副作用的機制并予以有效的預防。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 第五篇
談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弘揚時候,以及在多次談到中醫藥發展時候,都提到了“守正創新”。
可以說,“守正創新”就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的精神內核和精華所在。
中醫藥文化進幼兒園要“守正”,就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中醫自信,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中醫藥的發展源于天人合一、辯證類推的整體思維方式,植根于大醫精誠的醫道醫德,形成了身心合一、預防第一、中醫治未病、三因制宜的基本原則。
中醫藥文化進幼兒園要“創新”,就要以人為本,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以幼兒健康發展為本,以幼兒健康成長為中心,以幼兒健康活動為主體。
只“守正”不“創新”,就只能囿于傳統的《醫學三字經》、《藥性賦》等啟蒙經典,結果只能是捧著金飯碗越吃越窮;相反,只“創新”不“守正”,也會失去了發展的根基,丟棄了生存的根據地,只能蠻干胡干亂干,結果也只能是死路一條。
堅定文化自信、中醫自信,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我們提出了“國醫養國娃,中醫中國人”的幼兒中醫啟蒙健康教育教學理念。
國醫養國娃,中醫中國人,也就自然有了中醫中醫藥文化進幼兒園的具體的教育教學目標了,具體來說,就是“三健”、“三人”、“六習”、“七致”。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 第六篇
幼兒強則國家強,幼兒健康則國家健康。中醫藥文化進幼兒園,為黨育兒育人,為國育娃育才,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是文化自信的必然,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必需,是中國特色學前教育發展創新的題中之義。
第一
堅定文化自信,順應時代特征,堅持扎根中國幼兒園辦中國特色的中醫啟蒙教育。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中醫藥文化教育,將中醫藥文化教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認知發展特點,有機融入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歷史、語文、體育與健康等相關課程教材和校園文化活動之中。
各地和學校可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和條件,開發適合學生年齡特征、以中醫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醫藥文化進幼兒園是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在幼兒園教育階段的重要抓手,是積極貫徹“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等教育規律的重要舉措,彰顯了文化自信,順應了時代特征。
第二
積極響應學前健康教育關切,五大領域,健康第一。
一切為了幼兒健康成長,中醫藥文化走進幼兒園,讓幼兒享受中醫健康文化,幼兒中醫玩起來,幼兒中醫萌起來,幼兒中醫養起來。
第三
正面回應幼兒、幼師及家長的健康問題,助力健康生活方式及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
中醫藥文化進幼兒園,結合幼兒一日健康生活常規養成,助力幼兒健康成長,同時也促進幼師、家長的健康素養提升。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 第七篇
臨床中藥學術語體系復雜性高,標準化工作難度大
在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中,臨床中藥學的術語是漢語語言文字伴隨中華民族的發展始終處于動態演變之中的,臨床中藥學與其他傳統學科有相似之處,有些術語保持其原始的含義,在當前工作中普遍使用;有些術語在內涵上發生了本質轉變,不經常使用;甚至有些術語已經完全被棄用。隨著中醫事業千年歷史的發展,中國人對中醫的信任度越來越高,人們對于臨床所用的中藥的主觀印象是治根本且副作用小。但是在百年以前,就有大量的西醫學術被引進到國內,這樣使臨床中藥學術語體系與現代醫學術語體系相比較為復雜,也決定了臨床術中藥學術語標準化工作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程任務。
與科學實驗研究和臨床相結合不夠
隨著中醫藥和臨床的學術發展,臨床中藥學也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相關研究人員表示,單純的繼承挖掘及回顧性研究,遠遠不能適應臨床中藥學術語標準化研究發展的需要,我們要將研究模式轉變為質疑、探求、創新和發展,盡可能使臨床中藥學術語標準化研究具有前瞻性、客觀性,從而實現全球化。
臨床中藥學術語標準化研究應該從中藥的功效、傳統臨床應用、現代臨床應用以及現代基礎研究等方面與臨床相結合,與西醫藥學理論相結合,與生物技術理論相結合,與實驗研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
與臨床中藥學發展趨勢相結合不夠
在未來的發展中,臨床中藥學是學科發展的重點之一,其發展的趨勢也是學科發展重點的預測,為了響應臨床中藥學現代化、科技化、全球化的要求,應做好臨床中藥學術語標準化的工作。在臨床中藥學術語標準化發展過程中,與臨床中藥學發展趨勢相結合不夠,不能充分運用規范的語言去探討臨床中藥毒性與藥物基源、服用方法、用藥劑量、個體差異的關系以及體內代謝過程中毒性成分與毒性效應的關系,成為臨床中藥學術語標準化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5]。
幼兒中藥啟蒙論文范文 第八篇
臨床中藥學,是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及其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臨床需要對中藥進行加工、配伍、調配、臨床效驗的評估以及指導臨床應用的一門應用型學科,是中醫臨床與中藥應用聯系的紐帶,也是中藥學學科中的核心和基礎,既古老又年輕[3]。
近幾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傳統醫學術語的規范、標準等問題的關注度有所提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把中醫藥標準化、規范化研究作為當前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基礎與重點,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對于臨床中藥學術語標準化的理論方面研究是遠遠不夠的。目前臨床中藥學的用語與其他相關學科有很多地方出現重合或交叉的現象,使得臨床中藥學學科特點不突出,特色不鮮明,對臨床中藥學學術交流和推廣起到了阻礙作用。
因此,建立一套統一規范的臨床中藥學名詞術語體系,對臨床中藥學的術語標準化研究、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