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計劃范文工作總結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報范文工作報告范文年終總結范文申請書范文通知書范文請假單范文活動策劃范文活動報道范文簡歷范文委托書范文授權書范文論文范文簡報范文志愿書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精選10篇)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一篇
[摘要]動物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為使學生成為合格的優秀型實用性人才,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通過改進理論教學,突出并強化重難點;注重教師自身素質培養,當增加實踐教學環節,以做到理論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
[關鍵詞]動物醫學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探討
當前,培養社會需要的動手能力強且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動物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及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在很多農業院校自建校起就已開設,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動物醫學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改革已刻不容緩,佳木斯大學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如何發展、已成為學校、院系領導、專任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如何解決、如何發展關系到學校生存、教師職業,為此,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調整理論教學,應用多媒體,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通過應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使傳統動物醫學理論教學方法有所改變,由過去的板書變為生動形象的課件,由填鴨式教學變為啟發誘導式教學,并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大量生產實際,注重各學科之間的關系。同時,更新主干課教材,調整教學計劃和一部分授課內容,如在動物傳染病課程中增加了人畜共患病和寵物(犬、貓等)傳染病的篇幅。并增加一些畜禽傳染病圖譜,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授課內容必須突出重難點,尤其注重理論聯系臨床實際,做到學以致用。
二、加強實驗教學,培養獨立創造力,增強科學研究意識
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加強實驗室建設,建立和完善實踐、實習教學基地,利用校企合作整合教學資源,利用大學現有的實驗設施并加以完善,使教學資源做到最佳整合應用。實踐、實習教學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機會,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的科研意識進一步增強,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教學改革。
三、多層次教學因材施教,培養現代獸醫專門人才
對不同層次學生教學應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整體上應采取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這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素質教育。對于本科生采取打實基礎,重點突出;對于研究生采取講授重點,介紹進展,拓寬思路;對于專科生采取實用速效的教學方法,使這部分學生能夠快速進入社會。佳木斯大學動物醫學專業教學應以與生產實際結合為主,并為本科院校培養一些優秀學生。
四、加強教師的實踐鍛煉,提高教師的臨床水平,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
只有教師真正深入生產實踐,把經驗用鮮活的臨床事例加以展示,學生會對所學知識產生很濃厚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教師必須親自指導學生實習和實踐,在實習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得到指導,教師的臨床技能和業務素質會得到更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會更加完善。
五、加強動物醫學專業臨床教學實踐――醫教結合
醫教結合是培養合格人才的基礎。為此,獸醫院建立迫在眉睫,并且養殖廠等實習基地會為動物醫學專業學生提供大量的動手機會,使學生能夠熟練地進行臨床常見手術。培養他們的臨床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同時,醫教結合是培養師資隊伍、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獸醫院和養殖場所給教師創造提高動手能力和診療水平的條件和環境。另外在競爭機制下,教師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基礎,并加以驗證,從實踐中獲得大量臨床經驗,做到教學相長,從根本上解決教學質量下降、畢業生臨床不過關的狀況。醫教結合是辦好臨床教學醫院的基礎,獸醫院和養殖場所的建立會對學院乃至大學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總之,佳木斯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為專科專業,而專科教育教學目標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動物醫學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改革的重點應立足于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通過調整理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利用大學現有的資源,新建和聯系新的實習和實踐場所,使教師和學生的實踐技能得到大的提高。同時,教師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的不斷提高,也會進一步帶動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的提高。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二篇
引言
1.化學在畜牧獸醫專業中的地位
基礎化學的作用
基礎化學是整個化學學科的基礎,而化學又是畜牧獸醫專業的基礎課程,因此,基礎化學在畜牧獸醫領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掌握基礎化學是學好畜牧獸醫專業課的前提。
分析化學的作用
分析化學中包含的各種分析方法在現代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因而在畜牧獸醫專業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例如,由于分光光度法的操作簡便、分析快速等特點,在獸藥品的分析中應用廣泛。
生物化學的作用
其任務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過程中各種化學變化。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生物技術在畜牧獸醫專業領域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因此,學習了解生物化學的知識,對深入學習本專業的知識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教學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踐環節
多數學校在課程設置的時候,大部分的教學時間安排給課堂教學,而安排的實驗、實習環節很少。這種現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很多高職院校缺乏資金;另一方面是由于學校對實踐環節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教師花大量的時間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則死記硬背書本上的知識。由于沒有實踐環節檢驗學習的成果,學生們往往會在學習結束后就將所學的知識忘記。這樣根本就達不到高職實踐教學的效果。
教材不能適應發展
有的學校所用的教材中的內容陳舊。現代科學的發展飛速猛進,尤其是化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然而,有的教材中的大篇幅內容還是注重于傳統知識的講解,對現在化學知識的進步卻很少闡述。其次,教材的編排中啟發性和趣味性的知識過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興趣,這樣就達不到教學的目的。
課程設置不合理
在正常的教學設置下,化學等基礎課程應該在大一上學期開設,以滿足以后專業課學習的需要。然而,由于擴招導致教師、教室和實驗室等教學資源短缺,有的學校就將基礎化學課程延后至后面學期,這就導致化學課和其它基礎課同時上課的局面。其次,由于教學資源有限,高職基礎教學中壓縮基礎課教學的現象就在所難免。教學時間不能得到保證,教學效果必定打折。
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
學生對待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態度不同。很多學生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就可以不用認真學習。比如,對待有機化學的態度就不像對待動物營養和獸醫臨床診斷等專業課那么積極,因此學生上課也不積極。由于這種思想的存在,導致了對化學基礎課的認識程度不夠。
3.探討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方法
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導向,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是綜合性的人才,如果學生只學習到書本上的知識,顯然在走上社會后無法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因此,在教學中探索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在探索教學方法上,我們不是要完全顛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要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之后,再加入新的教學理念,比如將互動教學等教學方法引入,并且要重視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配置,注重教學效率。設置一些新穎的課題,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訓練開放性思維。此外,對學生進行多角度考核評價。在對學生進行測評的時候,要將平時測驗,課堂提問等的成績與期末考試的成績一起加全后計入最后的成績。同時,教師要多讓學生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知識與社會聯系起來,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引入合適的教材
由于教材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所以要引入能適應畜牧獸醫專業化學課程教學的教材。教材應該具有以下特色:(1)內容新穎,能與現代化學的發展和社會應用相同步。(2)趣味性、啟發性與知識性相結合,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并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3)內容編排深入淺出,既有一定的深度,但不能晦澀難懂。(4)突出實用性,緊密聯系畜牧獸醫專業隊化學的需要。具備合適的教材后,才能使教學的效果提高。
設置合理的課程教學時間
學校在課程安排時,將化學等基礎課程安排在第一學期進行教學,并且要將授課時間長短合理安排,不能只講時間壓縮,應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學習化學課程,并應在學習專業基礎課前學習完化學基礎課,這樣才能使專業課的學習效果有保障。
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
學生的思維是具有可塑性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多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巧,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必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大膽創新,根據畜牧獸醫專業的需要,不斷調整化學課的教學內容。教師要注重教學的互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明白化學對自己專業的重要性。只有讓學生在思想上改變傳統的化學課程的學習觀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使化學教學效果有實質性的效果。
結論
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科學文化素質是高職教學的主要目的。由于化學是畜牧獸醫專業的基礎課,因此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和改革化學課程教學方法,為培養畜牧獸醫專業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畜牧行業作為農村經濟重要的支柱,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需要與當地實際相結合,努力促進農村畜牧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村畜牧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持,而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文章對此進行了重點分析。
關鍵詞: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農村經濟
我國的畜牧業也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果。其作為農村經濟一大支柱產業,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畜牧行業的進一步發展,不僅要依靠國家政策的扶持,還需要有良好的技術支持,特別是要在畜牧醫療服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所以,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一、農村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
1.體系的主要構成。我國農村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的構成單元,包括很多個不同的單位。“這個體系主要包括基層政府、市場醫療單位、社會公益服務以及獸醫個人等組成。”[1]基層政府在這個體系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宏觀調控者,是從整體上對畜牧獸醫服務體系的發展進行宏觀上的管理和調控。以便將國家最新政策提供給畜牧行業,逐步規范畜牧業市場,對于該行業的衛生監督還要做進一步加強,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免疫服務強制執行;其中的社會服務機構是屬于公益性質的,在技術培訓和醫療檢查方面都要定期組織,在疫情發生的時候,疫情控制服務要提供的及時到位。有些社會公益服務機構會考慮到畜牧行業的內部交流問題,就會選擇很多不同種類的報紙進行承辦,或者是有關畜牧信息的刊物,還通過一些企業講座的定期舉辦企業講座來實現交流的目的。以此來對政府起到輔助作用,以便共同努力實現本區域畜牧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畜牧行業還有屬于自己的協作服務機構,協調作用的發揮首先是建立在主市場控制的前提下,從而對畜牧原料生產、防疫技術和養殖等工作進行協調,從而達到改良畜牧品種的目的,并對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進行很好的預防;其中的市場化服務單位,多種多樣,類型很多,獸醫藥店和藥物診所等是其中主要的單位,這類單位主要是為畜牧行業提供醫療方面的服務,要求提供的藥品盡可能是那些療效非常好的,在醫療診治和治療指導等方面也要提供最正確的指導。畜牧行業的疫病防治問題基本上都離不開它的支持,這類單位也可以說就是其最基層的單位。
2.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村的畜牧醫療公共服務體系盡快有了不錯的發展成效,然而很多不同因素還是對其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也導致了其還有很多的問題存在,對于畜牧行業的發展來說,這也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1)沒能合理地進行人員配置,我們知道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盡管組成部分包含了很多個不同的層次,然而就這些服務渠道來說,不管是哪一個層次的,從我國的整體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來看,在人員配置方面都還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首先,服務體系中的服務人員普遍存在較低素質的問題,當然這一問題,也是我國農村地區普遍會存在的問題。因為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比較差的經濟條件,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很不健全的普遍現象,我們所需要的比較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就難以將其吸引到農村地區來。其次,普遍存在對人員不合理地分配問題,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在最基層工作的不是那些基層需要具有真正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員,缺乏專業素養比較高的人才。對于架設我國農村畜牧公共服務體系來說,這里提到的問題都會很大程度影響到它的發展,那么一旦有嚴重的疫情發生就難以將其及時地抑制住。
(2)薄弱的技術力量,畜牧醫療技術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我國農村畜牧業的發展。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國畜牧醫療服務技術因為受到經濟條件的局限,在總體水平上還很薄弱,盡管已將一些較為先進的儀器和藥品引進來了,但相關工作人員卻缺乏對這些先進技術的理解,因而造成這些問題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若要一旦有復雜嚴重的病情發生,就難以做到診治的及時,那么,農民就會因此遭受慘重的經濟損失。
(3)尚未完善的體制,不完善的體制可以看出,公共服務體系單一的資金來源是最為主要的表現,這就造成了無法有效解決相關的醫療研究課題,沒有辦法進行基礎的技術培訓,也不能采用先進的器械來進行治療。就其產生原因,主要還是在于較為分散的畜牧醫療社會化服務機構,這就直接造成了資金難以真正形成一定的規模,一定規模的資金支持也就也就無法實現,最終就造成了技術服務難以真正到位。
二、解決對策
1.做好系統化管理
基于畜牧獸醫醫療公共服務體系的系統化管理,那么在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方面就能得到有效地促進。先是對新型人才的引進,在人力資源方面,力求最大限度地為服務體系提供足夠的先進服務支持,貫徹執行定崗定員制度。其次,應該將基層公益部門的服務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農民對于防疫知識普遍都較為缺乏,因而基層公益部門就需要考慮到這一點,以便能為其提供定時的最佳服務,使得農民的預防意識能得到進一步提高。
2.使服務體系朝著標準化、市場化和多元化的方向發展[2]
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也帶動了不同行業的朝著市場化發展程度越來越深的趨勢發展,如今的走向和發展趨勢標準化、多元化和市場化。只有讓服務體系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才能對農村畜牧醫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應該對經費進行統一管理,前提是正常工作不能收到影響,在工作人員的培訓方面要做到定時和不定時同時進行,與此同時,要將一些先進的設備及時地引進來。市場化方向是這個體系必須發展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將市場的調配功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3.完善服務體系內的體制
政府對科學合理的法律規范的制定,一定要以本地區畜牧行業的整體發展狀況為依據,另外,對行政管理和執法力度要做進一步地加強,從而使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行能夠得到保障,同時也能確保社會組織和個人都能將各自的職能充分地發揮出來。
三、結束語
我國的畜牧行業持續發展,并逐漸走向成熟,所以對農村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如今已經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但首先決不能脫離本地區的發展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一系列措施的施行來促使農村畜牧獸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四篇
摘要:豬水腫病又稱腸毒血癥,由溶血性大腸桿菌引起,其臨床特征為組織器官水腫、神經癥狀、低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剖檢胃壁和腸系膜顯著水腫。該病主要侵害斷奶后5-14天或剛轉入肥育群的斷奶仔豬。從病源、流行醫學、診治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豬水腫病;血清型;發病機理;臨床癥狀;流行特點;防治
前言
仔豬水腫病(又名仔豬腸毒血癥),是斷奶仔豬常見的一種多發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對養豬生產的危害越來越嚴重。本病是由一定的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一種急性腸毒血癥。多發于1-2周后的仔豬。發病率10%-25%。致死率高達90%以上。病豬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濟失調和眼瞼水腫為主要特征。一時發病,很難挽救,是養豬生產中重要的凝難病癥之一。目前,對仔豬水腫病的病理機制尚完全明了。一般認為,本病與飼養管理及氣候變化有直接關系。致病大腸桿菌在哺乳期間即有少量存在仔豬腸道內。但在哺乳條件下并不致病。在適當誘因的作用下,如斷奶或飼料突然改變,以及天氣驟然變化,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腸道內正常微生物之間的微生態平衡破壞,促進了溶血性大腸桿菌的增殖,產生大量腸毒素,導致了水腫病的發生。
一、仔豬水腫病病原血清型
血清型抗原結構比較復雜,主要出菌體(0)抗原,鞭毛(H)抗原和莢膜(K)抗原組成。按照菌體抗原組成成分的差異,可分為若干血清型,再根據莢膜和鞭毛抗原組成分為若干亞型。迄今,已確定的大腸肝菌O抗原有171種、K抗原80種、H抗原56種。雖然已知的血清型可達上萬種之多,但致病性的大腸桿菌血清型數量卻非常有限。引起豬水腫病的血清型一部分與仔豬黃痢相同,常見的有O2、O8、O138、O139、O141等群,但表面抗原有所不同,大多數菌株能溶解綿羊紅細胞。
二、發病機理
致病菌及其毒素引起豬水腫病的致病性大腸桿菌主要是產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其常見O抗原群以O139最常見,尚包括O8、O138、O139、O141、O149等[]。
產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毒力因子包括F18ab(F10)菌毛和類志賀氏樣毒素n型變異體SLT-IIV、TL、Sta、STb和STx2e致水腫毒素。致水腫大腸桿菌產生的水腫毒素(水腫因子,EDP)是一種血管毒素,EDP是一種熱不穩定蛋白,能夠引起典型的水腫病的神經癥狀和動脈管病變及腦水腫。
三、臨床癥狀
在疾病暴發初期,常見不至癥狀就突然死亡。臨床癥狀主要與神經和血管損壞有關,臨床檢查可以發現在出現神經癥狀之前就有眼瞼水腫、結膜充血。偶爾在臨床上可見下領、胸腔、腹腔、會陰部位等皮下水腫,有時可見軀干腹部的皮膚不規則發紅。由喉頭水腫導致聲音嘶啞,瀕死其表現出嚴重呼吸困難,個別豬在疾病早期會發熱,被感染豬通常表現便秘,但若大腸桿菌病原株產生腸毒素,在水腫病癥狀出現之前1-2d會出現腹瀉。最急型:發病突然,發病初期病豬食欲廢絕,精神沉郁,共濟失調,行走搖擺,很快倒地,四肢呈游泳狀態。眼結膜高度充血,叫聲嘶啞,心跳加快,一般幾小時內死亡。急性型:病豬在眼瞼、頸部、耳部、鼻部發生水腫,嚴重的引起全身水腫;最典型的癥狀是肌肉運動失調,導致蹣跚樣步態,它可發生在后肢、前肢或兩者。可發展到共濟失調、麻痹和倒臥,共濟失調的豬通常表現為顫抖或痙攣跑動或四肢劃水運動,肌肉震顫,不時抽動,似游泳狀;體溫一般不升高。有的病豬作圓圈運動或盲目亂沖,呼吸快而淺表,心跳每分鐘150次以上,后期張口呼吸,嗜睡或昏迷,病程1-2b,極少數能存活。亞急性型:食欲廢絕,精神沉郁,體溫大多正常。眼瞼、鼻、耳、下頜、頸部、胸腹部等水腫,其中耳朵水腫為最為明顯。皮膚發亮,指壓有窩,重癥豬水腫時上下眼瞼僅剩小縫隙。但65日齡病豬水腫不明顯。行走時四肢無力,共濟失調。左右搖擺,站立不穩,形態如醉,盲目前進或作圓圈運動。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狀。有的病豬前肢跪地,兩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跑。很快出現后肢麻痹、癱瘓,臥地不起。有的病豬出現便秘或腹瀉。觸診皮膚異常敏感,叫賣嘶啞,皮膚發紺,體溫降到常溫以下,心中加快,最后因間歇性痙攣和呼吸極度困難衰竭而死亡。
四、病理變化
病理剖檢出于該病病程短,病豬皮膚貧血蒼白,有時發紅。牲性病變是胃壁、結腸腸系膜、眼瞼和面部以及頜下淋巴結水腫。①眼瞼水腫,水腫液為無色透明的膠胨狀。有時于顳部、下頜間、后頸、股前及腹股溝等皮下也能見到水腫。鼻黏膜有散在出血點,鼻黏液增多。②胃腸壁水腫,水腫主要發生在幽門附近的胃大彎部,嚴重的可擴展到食道和整個胃底部。少數病例水腫面積較小,僅有五分硬幣大小或更小。水腫部胃壁顯著增厚,可達1-2cm,漿膜平滑有光澤,剖開時自切口處流出水腫液,切面上見到水腫液浸潤于黏膜與肌膜之間顯著增寬,呈灰白色或黃色透明的膠胨狀。大結腸和盲腸也常見同樣的水腫,小腸水腫發發率低且程度也輕。部分發病豬不表現明顯的胃壁水腫,而表現為急性胃腸炎變化,在臨床上出現下痢,剖檢胃腸黏膜分泌的黏液顯著增多,黏膜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出血點。隨后可逐漸出現胃腸壁水腫。③結腸袢腸系膜呈透明膠胨樣水腫,充滿于腸袢間隙。全身淋巴充血水腫,有時還有出血,以腸系膜淋巴結的水腫為最嚴重。④臨床有神經癥狀的豬腦干部有腦軟化灶,并且兩側對稱發生傾向。軟化灶呈灰黃色,切面上秒顯凹陷。有時軟化灶多髓質延伸至尾狀核,還有一側性分段狀或兩側灶性分布的情況。⑤有時可見心外及呼吸道黏膜處有少數出血點,肺充血水腫,腎周圍組織水腫。
五、流行病學
傳染源
細菌多在帶菌母豬和感染的仔豬腸道內存在,在一定條件下大量繁殖,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飼料、飲水和周圍環境。
易感動物
主要發生于42-105日齡斷奶前后的仔豬,有時小至數日齡,大至4月齡也偶有發生。體格健壯、生長快的仔豬最為常見。
傳播途徑
病菌通過糞便被排出體外,污染飼料、水和環境,通過消化道感染健康仔豬。
流行特點
該病病死率較高,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只限于個別豬群,不廣泛傳播,有時散發。在豬群中發病率為10%-35%,但各群、各時期有差異。春秋產仔季節發生較多,般每年3-5朋為發病高峰期,以后逐漸減少。同年8-10月又有所回升。在仔豬群中,部分仔豬常突然發病,迅速死亡。在某些豬場觀察,大多是體格健壯、營養良好的仔豬發病。總的趨勢是發病率差異較大,致死率高(50%-90%),一般不廣泛傳播。集約化飼養、氣溫變化、飼養條件改變、免疫狀態和其他感染因素的存在可誘發該病。
六、預防措施
1、每批仔豬轉入前和轉出后,應把豬舍、門窗、墻壁、地面等用水沖干凈,再用的氫氧化鈉噴灑消毒,以噴濕為宜。母豬轉入產仔舍前3天,用的高錳酸鉀或者1:600百毒殺噴灑消毒。母豬產仔后每天清理一次糞尿,保持產仔舍的干燥與清潔,每隔2天用的高錳酸鉀消毒一次,有利于殺滅圈舍及周圍環境的致病菌。
2、在母豬臨產前40天和15天,分別肌肉注射仔豬大腸桿菌K88、K99、987P三價滅活苗,每次每頭2毫升,以增強母豬血清和初乳中大腸桿菌的抗體。懷孕母豬臨產前第7天和第2天,分別肌肉注射豬水腫抗毒注射液10毫升,可確保所產仔豬得到保護。加強哺乳的母豬的飼養管理,并在飼料中添加的金霉素飼喂。仔豬斷奶前后皮下注射K88和K99基因工程苗三分之一頭份,可明顯降低腹瀉及水腫發病率。
3、仔豬35日齡-40日齡斷奶為宜。斷奶前1天-5天漸減少喂乳次數,嚴禁突然斷乳。調整飼料配方,增加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3周齡內蛋白質不高于19%。飼料應多樣化,保持飼料新鮮潔凈。斷奶初期補料要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斷奶后限喂一周青飼料,逐漸增加精飼料。
結論
根據致病菌菌特性、血清型,證實仔豬水腫病蚰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致病菌均能產生腸毒素,致病性極強,我們可以從臨床癥狀初步確定病因,通過解剖病理變化進一步進行確診。
對已發病的情況采取藥物治療的方法,嚴格遵循強心補液的原則,如口服補液鹽或5%葡萄糖,也可用痢菌凈、新霉素、恩諾沙星等藥物進行治療。
通過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減少實際生產中的損失。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五篇
摘要:組織胚胎學課程作為動物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實驗課程對于理論課程的輔助作用非常重要,研究主要區別于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從教師、學生、教學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進行實驗課程的改革。通過改革后,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參與度,同時對于組織胚胎學的組織結構能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動物醫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組織胚胎學
動物醫學門類的實驗課程與其他理科項目的實驗課程不同,需要用到動物實體或標本。組織胚胎學是動物醫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是主要的形態學課程之一,是動物解剖學的內化和延伸。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包含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部分,通過理論課程的講述使學生對每個器官組織的形態有所掌握,實驗課程則是對理論課所學的內容進行消化和吸收。通常的實驗課程都是作為理論課程的輔助,但組織胚胎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質很強的課程,實驗課程對學生知識的掌握非常重要。同時組織胚胎學又是微觀形態學科,多數的概念是從具體的組織形態和結構中抽象出來的,不太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動物組織學的實驗課程要有所設計,靈活教學,以增強學生對概念理解、特征性記憶和學生能力等學習效果。
1、傳統的.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方式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通常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觀察為輔,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實驗課程的學習,在教師講述完一堂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后,由學生使用顯微鏡進行切片標本觀察。這種教學方式是最為簡單,也是最為常用的。但這種教學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學生就像流水線一樣,將教師要求觀察的切片,通過觀察后將所觀察到的切片標本的大致結構在紙上進行繪圖,繪圖后將結果交給教師檢查。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只是被動地按照教師的提示和實習指導書的內容完成和說明所觀察到的標本,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熱情,而教師對學生實驗課程的掌握與否最終只是通過學生提交的繪圖來判斷,這種方法會導致教師根據學生的繪圖情況進行錯誤的判斷,對理論課程的理解是十分不利的。
2、改革實驗課程模式,加強實踐能力培養
針對于傳統的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方式的弊端,同時為了貼近近年來教育部對人才質量培養的各項要求和對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本次實驗課程教學改革緊緊圍繞著如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的要求,實驗教學方法改革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2.1課程設置改革
組織胚胎學屬于形態認知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都很重要,像其他課程一樣,理論課程學時多、實踐課程學時少,對于課程的掌握是不利的,實踐課程教學對提高整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尤為重要;因此,從源頭上課程設置方面就應入手,調整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程的比例,大大提高實驗課程的課時數是最有效的,正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調整實驗課時數是最為合理有效的。
2.2從教師入手改革
教師對于課堂的重要性來說是毋庸置疑的。推進實驗課程教學改革,首先要從教師入手。如何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意識,教師的主導作用對于課程改革來說,尤為重要。從教師入手,首先要求教師對于課程做到爛熟于心,并且要將這些知識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傳播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接受并理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產生興趣后自然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去學習,去挖掘,從而達到想要去掌握。其次,教師要對實驗課程有計劃,包括要求學生進行課前的預習,對理論課程進行理解,知道即將進行的標本觀察是哪些內容?大體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有哪些特征性的結構?這些可以在上課時進行提問,從而知道學生是否進行預習和理論的理解程度如何。這樣就避免在上課的時候要占用一部分學時對學生講述實驗課內容及如何進行操作,標本片子的主要形態結構是什么等等。學生主動掌握的肯定要比教師告訴的印象更深,且不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2]。從教師入手,還要求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隨堂指導,避免出現教師拿了一堆片子給學生,學生自己看不懂,找教師找不到的情況。另外,對學生指導,一定要體現指導的作用,而非自己代替學生操作,導致學生完全依賴教師,不重視實驗,不能提高實驗技能,更談不上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教師入手,要求實驗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教師不嚴格要求,會造成學生不重視實驗課程,認為實驗課程可有可無,造成學生“重理論,輕實踐”,抓好學生的思想轉變是根本。
2.3從學生入手改革
教師課程準備得再充分,手段形式再多樣,也需要有學生的配合。從學生入手,首先要從學生的思想入手,從學生的觀念中徹底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讓學生了解組織胚胎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通過實驗課程進行鞏固,否則,空有理論不會知道具體的結構是什么樣的。例如,在講述“細胞膜”的結構時,常說“兩暗夾一明”,如果不通過電鏡觀察,完全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由此學生可知曉實驗課程對理論的輔助確實非常重要。讓學生了解平時不學習、考試時突擊的情況對于組織胚胎學課程是行不通的。只要學生思想上重視了,再加上教師的指導,多手段化教學,學生的動手操作自然就融入進課程教學了。
2.4多手段化教學改革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六篇
雖然人們對內毒素結構、生物學活性及致病機制,內毒素疾病的病理生理過程有關的認識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目前國內外仍無一種療效明顯、不良反應低、價格低廉的治療內毒素感染比較理想的藥物。盡管采用了日益完善的器官支持和重癥監護技術;及以抗內毒素抗體,抗炎性細胞因子(炎癥介質)抗體或炎性細胞因子受體拮抗劑等新藥,但重癥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引起的內毒素所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SIRS),以及由此而來的多臟器功能失常綜合癥(MODS)其病死率卻一直居高不下[3,27,28]。因此,研制高親和力、能中和內毒素且毒素低的抗內毒素新藥對內毒素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回顧現代醫學對內毒素的種種治療措施,可以看出大多數是在對抗性干預內毒素及其誘發的炎癥介質策略指導下進行的,末能綜合考慮內毒素血癥的全身性病理生理狀態。因而其治療效果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如TNF-a和TNF-1B被認為是內毒素誘導的引起機體細胞炎癥損害最重要的炎癥介質[29,30],試圖用抗TNF-a和TNF-B的抗體治療內毒素血癥似乎理所當然。但是這些炎癥介質的產生又是機體對內毒素防御反應的一部分,具有顯而易見的二重性,即過度釋放的炎性介質可致機體損傷,而同時這些介質具有復雜的生理功能,可調節機體的免疫力。如果采用抗體或受體拮抗劑來阻斷介質,則就如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減輕了組織的炎性損傷,另一方面亦削弱了機體的免疫力,這對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療顯然是不利的。中醫藥治療內毒素血癥,不論是單味藥物或固定方藥加減治療,均有較好的療效,初步顯示了其潛在優勢。現有的文獻報道多停留在臨床觀察階段,缺乏對照及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療效判斷不一,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面對治療內毒素疾病的窘境,迫使人們不得不對其治療對策進行反思。今后應結合現代醫學,篩選出臨床重復性好,療效高的方藥,并進行藥理化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取其有效成分,開發研制臨床應用簡便,高效,速效的新劑型。
相信隨著內毒素分子結構特征及其致病機理研究的深入,必將為臨床上更有效地防治革蘭氏陰性菌感染性敗血癥及休克等臨床危癥提供理論基礎和依據。臨床上無論是國外的免疫療法,還是國內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都會在臨床應用中繼續經受檢驗并不斷提高和完善。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七篇
首先,研究人員將成年非洲爪蟾的后肢進行截肢,并安裝了被稱為 BioDome 的絲水凝膠裝置,該裝置包含單獨的絲水凝膠(BD)或五種促再生化合物(BDNF、1,4-DPCA、RD5、GH 和 RA)的水凝膠,后者統稱為 MDT(Multidrug Treatment, 多藥物治療)。對照組動物被截肢并返回生長室而不進行治療(Not treatment, ND)。24 小時后,設備被移除,動物在沒有進一步干預的情況下持續長達 18 個月,研究人員定期評估后肢的再生情況。
在 18 個月的再生周期中,所有組別的再生軟組織長度都有所增加,但與其他組相比,多藥物治療的動物顯示出更大、更復雜的軟組織生長。這種軟組織生長的顯著增加最早于截肢后 2 周被觀察到,并且這種優勢一直持續到最后。這些數據表明,在截肢部位局部應用 MDT 可以誘導更大、更持久的再生反應。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八篇
為了深入了解 MDT 治療的作用機制,他們在不同時間點對 MDT 動物與 ND 動物的早期組織取樣,并進行了轉錄組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與截肢后 7 天的組織相比,11 個小時的組織中的基因表達譜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利用 MDT 和 ND 的顯著差異基因,他們富集出了顯著上調和顯著下調的信號通路。
進一步的基因集富集分析結果顯示,組織中前 15 個高度上調信號通路與神經調節、炎癥信號傳導和細胞形態發生有關。對神經特異性激活相關基因組的進一步研究表明,腦特異性激酶、神經肽的表達、多巴胺受體和神經球蛋白在截肢后 11 小時達到峰值,然后在 24 小時和 7 天后下降。
有趣的是,他們還觀察到 Wnt7a,一個參與胚胎前后軸發育的基因,在 11 小時后上調,在 7 天時進一步上調;關鍵的促再生炎癥基因,如 TGFB、PTGS2、IL1B 和 FOXP2 分別在 11 和 24 小時高表達,但在 7 天后消失。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九篇
綜上所述,研究人員通過將截肢后的傷口包裹在生物反應器 BioDome 中,觸發了非洲爪蟾的再生過程。BioDome 含有一種絲蛋白凝膠,內含五種混合藥物,每種藥物都有不同的作用,包括抑制炎癥、抑制導致瘢痕的膠原蛋白的生成,以及促進神經纖維、血管和肌肉的新生長。這種組合和生物反應器提供了一種積極的信號,使受損組織向再生層面傾斜。
再生的組織和骨骼特征與自然肢體的骨骼結構相似,包含豐富的內部組織(包括神經元),并可以對刺激做出反應。因此,該研究成為恢復完整肢體功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并提示進一步探索藥物和生長因子的組合可能會使得再生的肢體功能更加完整。
參考文獻:
1. Murugan et al., Acute multidrug delivery via a wearable bioreactor facilitates long-term limb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in adult Xenopus laevisSci. Adv. 8, eabj2164 (2022).
2. A. Joven, A. Elewa, A. Simon, Model systems for regeneration: Salamanders. Development 146, dev167700 (2019).
3. G. L. Johnson, E. J. Masias, J. A. Lehoczky, Cellular heterogeneity and lineage restriction during mouse digit tip regeneration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Dev. Cell 52, 525–540 e525 (2020).
動物組織再生論文范文 第十篇
摘要:本文從當前獸醫藥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出發,闡述利用動物醫院臨床實習,強化獸醫藥理學教學效果的優勢,讓學生及任課教師進入動物醫院,進入臨床一線,掌握臨床用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獸醫藥理學動物醫院臨床實習
獸醫藥理學是研究藥物與動物機體之間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一門為臨床合理用藥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論的獸醫基礎學科[1]。獸醫藥理學是高等農業院校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作為動物醫學專業(獸醫專業)或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學習獸醫藥理學,會正確選藥、合理用藥、提高藥效、減少不良反應等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將來從事臨床實踐工作所必需的。通過多年獸醫藥理學教學工作,筆者發現,獸醫藥理學對于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并不是一門容易學的課程,總結原因如下:
1.當前獸醫藥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是因為獸醫藥理學這門課程是專業基礎課,大都開設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一學期,學生這時接觸的專業課程并不多,對專業知識剛開始有所了解,許多專業名詞并不是很明白,尤其是講到藥物的臨床應用時,學生還沒有接觸到內科病、外科病、傳染病、寄生蟲病等這些臨床專業課,所以對藥物的臨床應用只能死記硬背,造成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獸醫藥理學與其他科目相比,知識點較散,理論性內容較多,雜而抽象,藥理知識不太容易掌握。藥物種類繁多,許多藥名通過外文直譯過來,沒有記憶的規則,一類藥物里有許多種藥物,各自理化性質和作用特點又不盡相同,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復雜,所以面對千奇百怪的藥名、多如牛毛的知識點,學生不知該從何入手,抓不住重點,好像什么都要看、都要背,短時間內又難以理解和記憶。
三是高校教學特點與現狀:藥理學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將臨床各類藥物治療的病例進行篩選引入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2]。現高校年輕教師大多數為獸醫藥理學方向博士研究生畢業,學歷較高、科研水平較高,但相對來說臨床實踐水平有限,加之沒有臨床用藥經驗,講課時很難與獸醫臨床用藥實際相聯系。因此,講課過程中只講授課本理論知識,缺乏實例分析,難免比較枯燥,課堂的氣氛較差,學生學習興趣欠佳,教學效果難以保證[3]。
四是教材內容主要針對家畜與家禽,有關寵物等小動物的常用藥物及藥理知識較少,這對于近幾年蓬勃發展的寵物行業和將來打算從事寵物臨床工作的學生來說都是極大的欠缺[4]。徐茂森[5]提出隨著“伴侶動物熱”不斷升溫,暴露出國內動物醫療行業人員數量的缺乏和質量的不足。
2.充分利用動物醫院臨床實習,增強獸醫藥理學教學效果
高校動物醫院是動物醫學專業校內重要的教學實習基地,對于動物醫學專業來說,其獨特的優勢,是其他形式的教學基地所無法替代的。動物醫院具有綜合功能,不僅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實施教學計劃,為學生的專業課實習和畢業實習提供良好的條件,還具有搜集科研素材、對外服務社會的多重功能[6]。
動物醫學專業各課程之間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促進的,各課程之間存在許多如何之處。能將這些課程有機融合,使學生學習各課程能夠相互貫通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從事動物醫院的臨床實習。學生在動物醫院實習,在指導教師和臨床醫師的指導下,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親自動手操作,全面了解動物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防控與治療技術,掌握獸醫臨床基本操作技能,為畢業后能夠獨立從事畜牧獸醫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對于獸醫藥理學課程的學習來說,還有以下優勢:
實現從理論知識―模擬藥房―真正藥房的過渡。
現有的藥理學課程主要是闡明藥物的作用和作用機制,講授藥物的臨床具體應用、應用注意事項等內容較少。教材講授的藥物大多為原料藥,與實際臨床應用的制劑還有一定差別,再加上臨床上聯合用藥較多等實際問題,造成了學生理論知識與將來實際應用的脫節。理論課上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雖然也開展以問題、病例為中心的討論和PBL的教學模式,但由于形式單一,沒有實境教學,學生學習效果也一般。劉愛軍等[7]在藥理學教學中開展了“病案式模擬藥房”的教學改革探索。通過學生―多媒體病案軟件―模擬藥房的互動,“病案式模擬藥房”模擬醫院形式,既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滿足了學生的初步臨床實踐需求。一般開設動物醫學專業的農業院校中都有自己的動物醫院,讓學生走出教室,利用周末及假期,走進動物醫院,進入真正的動物藥房,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變為可見、可觸、可聞的實物,必將有利于學生對藥物在實際臨床上的正確合理使用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開闊學生知識面,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一般教學用教材的出版、更新往往滯后于當前該領域的發展,獸醫藥理學教材也滯后于新藥的研發和上市應用[8],因課堂講授課時的限制,不能把教材上所列藥物一一講授,在動物醫院實習過程中,醫院內所用藥物品種較多、較新,涉及面比較廣,學生可以接觸了解到許多課本上未涉及的藥物,利于學生開闊知識面,跟上學科和專業領域的發展。
提高學生臨床工作能力,培養合格的臨床獸醫師。
獸醫藥理學教學的目的,歸根到底是讓獸醫師學會“對癥下藥”,通過正確藥物的使用達到治愈患病動物的目的,把藥理學的理論知識及技能運用到臨床實踐中。但現有的教學模式下,簡單、有限的實驗室內的實驗教學和課程實習遠遠無法滿足真正的臨床實踐要求,只有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臨床實際工作中,患病動物的病情可能存在混合感染、繼發感染或多器官、多癥狀發病等復雜病情,并不僅僅拿出藥理課本上一種藥物就可治愈,需要用到多種藥物聯合應用,我們在講授理論課時大都進行單一藥物的講解,這就造成了學生面對臨床病例“無從下藥”的尷尬處境。但這種情況限于藥理理論課時的限制,只能通過動物醫院的臨床實習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促進高校藥理教學的發展。
藥理學是一門動態發展的學科,現有的藥理理論課程應推進整合教學并引入更多的臨床藥理內容[9]。因此,教師應當通過動物醫院的教學實習,隨時了解臨床用藥情況,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彌補學校藥理教學與臨床用藥之間的不足,刪去過時及淘汰的藥物,使高校藥理教學跟上臨床用藥的發展趨勢。還應通過扎實的藥理學知識,指導臨床醫師合理用藥,為臨床服務,改進臨床獸醫師藥學及藥理學知識不扎實的情況。當前畜牧獸醫行業中存在許多學歷水平不高的“赤腳獸醫師”,他們臨床經驗豐富,但理論知識匱乏,現在臨床病例復雜多變,許多問題不能很好地解釋和解決,這就需要專業人才運用理論知識合理全面分析病例,尋求更好的治療方案。當前蓬勃發展的寵物行業,面對老年動物疾病、腫瘤、心血管等疑難病例,需要我們運用扎實的理論知識協助臨床醫師制訂正確的用藥方案。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反過來用實踐檢驗、鞏固理論知識的學習,必將促進臨床醫學與藥理學的共同發展。
醫學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合格的臨床醫生,臨床醫學的實踐性極強,對于一個醫生來說,醫學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沒有實踐,任何好的理論也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動物醫學專業旨在培養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扎實,具有獸醫臨床診療、動物疫病防控、生產技術推廣等基本能力,能在動物醫學和動物生產領域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現在獸醫專業課程的教學大都采用傳統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灌輸式教學模式,只注重了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了提高教與學的質量,保證教學效果,動物醫學相關專業學生應充分利用動物醫院這一綜合性實訓基地,使專業課程額教學和獸醫臨床緊密結合,讓學生及任課教師進入動物醫院,進入臨床一線,掌握臨床工作技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 上一篇:景點災害處置方案范文(精選12篇)
- 下一篇:產品客戶行為分析報告范文(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