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計劃范文工作總結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報范文工作報告范文年終總結范文申請書范文通知書范文請假單范文活動策劃范文活動報道范文簡歷范文委托書范文授權書范文論文范文簡報范文志愿書
情緒研究論文范文初中(精選7篇)
情緒研究論文范文初中 第一篇
身為當代大學生,無論你是在所謂的名校上學,還是在一般的高校就讀;無論你的家境多么富有,還是多么困難;無論你學業多么優秀,還是被掛過多少門課;無論你多么的漂亮帥氣,還是長相如何的平凡;無論你是多么的一帆風順,還是多么的坎坷波折;無論你是愛情的幸運鳥,還是經受過多大的愛情考驗等,只要你生活在大學校園(其實,即使在校園之外也一樣),就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情緒困擾。
如何讓自己開心地生活,愉快地學習,恐怕是每一位大學生都追求的境界。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需要共同探討這個核心的話題——情緒管理。
在心理學上,情緒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的狀態,情緒的構成包括以下三種層面:
(1)、認知層面上的主觀體驗。情緒的主觀體驗是人的一種自我覺察。
(2)、生理層面上的生理喚醒。人在情緒反應時,常會伴隨一定的生理喚醒,如激動時血壓升高,憤怒是渾身發抖,害羞時滿臉通紅,緊張時心跳加快。
(3)、表達層面上的外部行為。如,悲傷時痛哭流涕,激動時手舞足蹈。伴隨情緒出現的這些相應的身體姿態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緒的外部行為。情緒的外部行為,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觀察別人的情緒的主要途徑就是從表情得到的。
綜上所述,情緒是一種主觀感受、生理的反應、認知的互動,并表達出一些特定行為。而情緒管理是將這些感受、反應、評估和特定行為挖掘并駕馭的一種手段。情緒管理是指通過研究個體和群體對自身情緒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協調、引導、互動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從而確保個體和群體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并由此產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種管理手段。簡單說,情緒管理是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感知、控制、調節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正面情緒是指以開心、樂觀、滿足、熱情等為特征的情緒;負面情緒是指以難過、委屈、傷心、害怕等為特征的情緒。種種的負面工作情緒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組織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長期的情緒困擾得不到解決,除了會降低個人的生活質量,還會使個人喪失工作熱情,影響個人與同事的人際關系,并且影響個人的績效水平。
進入青春期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處于特殊的身心發展期,表現出特定群體的情緒特點,首先是多樣性,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各種新需要的強度不斷增加,具有多樣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負等。其次是沖動性,表現在對某一種情緒的體驗特別強烈、富有激情。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對各種事物都比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緒一旦爆發就較難控制。雖然,同中學生相比,大學生對自我情緒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狀態下,表現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學生睛緒的外在表現和內心體驗,并不總是一致的,在某些場合和特定問題上,有些大學生會隱藏、文飾和抑制自己的真實情感,表現的含蓄、內隱。同成年人相比,大學生的情緒仍帶有明顯的波動性,有時情緒激動,有時平靜如水,有時積極情緒高昂,有時消極情緒頹廢。同學關系的好壞或學習成績的優劣,都能引起情緒的波動。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盡管情緒狀態有所緩和,但拉長了這種情緒狀態,其余波還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由于大學生的這些情緒特點,容易產生一些常見的情緒困擾。情緒困擾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個體受到外界事物、事件等客觀環境的影響或個體內部發生矛盾、沖突而無法及時有效解決而產生的一種負面的、消極的情緒體驗。大學生常見的情緒困擾表現為:
(1)、焦慮,即對將發生的某種情景或事件感到擔憂和不安,又無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預防和解決時產生的情緒體驗。如考試焦慮、適應焦慮、健康焦慮、選擇焦慮等,使人處于一種無所適從的狀態,總是擔心將要發生的事情,容易導致坐立不安、憂慮、擔心、恐懼或過度警覺等不良反應。
(2)、自卑,是由于某種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輕視的情緒體驗,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學識、能力等自身因素評價過低。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環境的改變,部分大學生由高中時期的“佼佼者”變成大學校園中的“普通一員”,這種地位的改變是造成部分大學生自卑的重要原因,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家庭條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
(3)、抑郁,是大學生對自己某一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一種持續穩定的心理狀態。當個體感到無法面對外界壓力時,常常會產生這種消極情緒。一部分大學生由于不喜歡所學的專業,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失戀等問題而導致情緒低落,甚至委靡不振,自暴自棄,體驗不到生活、學習的樂趣,并伴有食欲減退,失眠等。
(4)、人際交往障礙,在人際交往中常常表現出緊張、不自然,講話缺乏邏輯性,有時甚至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心,或是對他人的言行敏感、多疑、不信任等。
(5)、易怒,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大學生內分泌系統處于空前活躍時期,大腦神經過程的抑制和興奮發展不平衡,內制力較差,容易沖動。有的大學生因為一件小事或一句話便暴跳如雷,或出口傷人。
大學生情緒困擾的直接后果是導致行為和社會適應不良,進而導致心理疾病。研究表明人在生氣的時候,體內免疫細胞的活性下降,人們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減弱,這樣會引發有機體本身器官功能障礙,甚至軀體疾病。消極情緒會干擾人的理性判斷,還具有感染性和彌散性。因此,我們有必要學會情緒管理,通過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使自己保持一種積極良好的心理狀態。如果同學們能夠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有效地進行情緒管理,對自身心理狀態加以有效調節,培養駕馭自己的情緒能力,保持良好、健康、積極的情緒狀態,將有助于提高自身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那么,我們如何進行情緒管理呢?有如下幾種方法:
1、自我控制。它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掌握 , 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 , 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 , 適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 , 抑制沖動 , 抵制誘惑 , 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當某些消極情緒被激發起來后 , 有的大學生會哭泣、吼叫、打人、罵人甚至采取一些極端的行為。這時就要先冷靜下來 , 有意識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控制 , 先要仔細考慮采取這種行為的利與弊 , 然后選擇一種適宜的行為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另外 , 平時要注意不能隨意亂發脾氣 , 要求在生氣、發怒時盡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隨意擴大某事的嚴重性 , 盡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這樣能更好地促進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轉移。把注意力從引起不良情緒反應的刺激情境轉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從事其他活動的情緒調節方法。當出現情緒不佳的情況時, 要把注意力轉移到使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或暫時避開令人傷心的地方。如:外出散步, 看電影,聽聽笑話, 看看幽默小說,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換換環境等, 這些活動有助于使情緒平靜下來, 在活動中尋找到新的快樂。
3、自我安慰。這種情緒調節方法主要是當一個人追求某個事物而不能實現, 為了減少內心失望, 找一個借口或理由, 以緩解矛盾沖突, 消除焦慮、抑郁、煩惱和失望情緒。人不可能處處順心事事順利, 學習、就業、人際交往中遇到了困難和挫折, 在經過最大努力仍不能改變狀況時, 可適當地進行自我安慰, 要說服自己適當讓步, 將不成功歸因于客觀條件和客觀現實, 同時要勇于承認并接受現實。這種方法, 對于幫助人們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現實, 保護自己, 避免精神崩潰是很有益處的。經常用 “勝敗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壞事變好事”等詞語來進行自我安慰, 可以擺脫煩惱, 緩解矛盾沖突, 消除焦慮、抑郁和失望, 達到自我激勵、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緒的安寧和穩定。
4、適當發泄。當情緒發作時, 人體內潛藏著一股能量 , 過分壓抑只會使情緒困擾加重 , 積聚起來有害身心健康。大學生有焦慮、煩悶、抑郁等負情緒時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緒藏在心底 , 進行適度的宣泄 , 使壓抑的心境得到緩解和改善 , 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
情緒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一種藝術,要掌控得恰到好處。因此要成為情緒的主人,必先覺察自我的情緒,進而才能管理自我情緒,尤其是要常保鮮活的心情面對人生。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人格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生面臨著大學生活的適應、專業知識的學習、交友戀愛、擇業應職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課題。由于大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緒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 , 復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大學生強烈的心理沖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甚至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因此,研究大學生情緒管理,幫助大學生進行負性情緒的自我調節,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情緒研究論文范文初中 第二篇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心理疾病也越來越多,就連還未踏上社會尚在學校中的學生也是如此。1996年,全球疾病負擔合作研究發現,抑郁癥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躍升至危害人類健康疾病的第二位,占全球疾病負擔的15%。美國1994年4%的醫療費用于治療抑郁障礙,高達430億美元。根據統計表明,中國在校學生的抑郁癥比例逐年上升,抑郁癥成為在校學生自殺的首要原因。如何保障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學生產生抑郁癥的原因,從而更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
關鍵詞:
學生 情緒 抑郁癥
正文:
一、 在校學生心理疾病發生的情緒基礎
情緒是一個生理、心理、社會諸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它們的相互感染是情緒基本屬性起作用的體現。包括:
(一) 情緒的適應性和動機品質決定了存在著正性與負性的根本差異
(二) 情緒的等級結構與情境認知存在著一致性與矛盾
(三) 情緒的檢測功能導致情緒對自身系統的放大或削弱的感染
(四) 神經系統中樞與邊緣自主系統的相互作用導致情緒的不可控制
它們之間的每一次活動均可達到協調而產生正性情緒并有益健康,也可以發生分裂而導致有害的負性情緒而感染健康。
二、 情緒疾病——抑郁癥
(一) 抑郁的概念
抑郁比任何單一負性情緒的體驗更為強烈和持久。抑郁是一種復雜的復合情緒,主要包含著痛苦,并依據不同情況而合并誘發憤怒、悲傷、憂愁、自罪感、羞愧等情緒。每個人都體驗過抑郁,但由于過度壓力而情緒低落或絕望,失去興趣而不能勝任正常工作,甚至產生自殺企圖等極端意念和行為,就可能向異常情緒轉化而成為抑郁癥。
(二) 抑郁癥的癥狀表現
(1) 精神癥狀
1.心情、情緒的障礙
抑郁在情緒層面上的癥狀,即程度較強的憂郁感等主要表現為:強烈的憂郁感、悲哀、說不出的不快、空虛、寂寞孤獨、無力、絕望、郁悶、不安、焦躁等。
2.行為、思維受到限制,精神活動能力降低
處于抑郁狀態的人,個人活動受到抑制,整個人處于“停滯狀態”,在思維上也會產生障礙,問題的思考找不到突破口,出現“腦筋轉不過彎來”“精力不集中”“什么都想不起來,記憶力減退”“判斷能力下降,做不出判斷”等現象。
3.自我概念的變化
自我概念,是指人們在對自我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自我評價,并進而通過個體行為加以表現。陷入抑郁狀態的人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懦弱無能感,失去自信,從而厭惡自己,否定自己,甚至常常產生一些認為自己很壞、很骯臟的想法。
4.思維上的變化
在抑郁狀態下,在個體眼中,所有事情看起來都變得更悲觀了,考慮事情總往壞的方面想,整個人都處于絕望的情緒支配下,更有甚者,會出現妄想癥狀。
(2) 身體癥狀
1.睡眠障礙
抑郁癥必定表現出來的癥狀之一,就是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可分為入睡困難、易于驚醒、無法睡安穩、淺睡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驚醒,這常常引起人們心情抑郁,總讓人覺得“明天又是一個痛苦不安的一天”,促使人們產生自殺的念頭。
2.疲勞感
稍微做點事情或活動就感到疲勞,總覺得全身乏力、酸痛、懶散,給人的感覺就好像生命力和能量即將枯竭似的。
3.疼痛
抑郁不僅可以摧垮人的精神,還能夠擾亂人體平衡,結果導致植物性神經紊亂,從而使血液輸送出現障礙,最終出現頭部肌肉和神經痛,頭暈目眩,頭皮發麻等癥狀。
三、感染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 家庭對在校學生的感染
任何人都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只能順其自然地接受家庭的感染,這是家庭感染的強制性,而家庭感染還具有無意識性,因此同一家庭的成員的許多特征都具有相似性。
(1) 父母文化水平對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在對全國6個中等城市的550個家庭的研究發現,父母的文化水平與子女的心理異常水平成反比例關系,即父母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的異常程度相對較大,有異常行為的子女多發生在父母為高中文化一下水平家庭。
(2) 問題婚姻對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在所有的家庭因素中,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感染最大的是問題婚姻,主要包括:父母分居、父母離異、父母再婚和父母沖突。
(3) 家庭關系對子女心理健康的感染
家庭關系主要包括:父母關系、親子關系和三角關系。良好的家庭關系會使子女感到幸福和安全,不良的家庭關系對子女有極大的傷害作用。
(二) 學校對在校學生的感染
學校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統性,制定了學校教育在培養人、教育人方面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同時也說明,學校的任何變化都對學生有很大的感染。
(1) 學校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感染
學校環境分為外環境和內環境,外環境是指學校以外的社會環境,包括外圍壞境、地區環境和社會環境。內環境是指學校內部結構和布局。外環境對學生的感染是通過滲透的方式完成的,而內環境則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良好的學校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2) 師生交往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感染
師生關系是學校生活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關系,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感染。它能感染班級群體的主導氣氛,也感染著學生的情緒和個性。正常和諧的師生關系會使學生形成更多的積極情緒,會使學生形成很多優秀的個性品質。
四、 在校學生抑郁癥的成因——長期性預防的出發點
(一) 客觀環境因素
(1) 家庭因素
有許多研究和臨床證據支持抑郁癥與兒童時期的家庭狀況有關,特別是兒童遭遇父母的自殺。
(2) 個人認知歪曲
抑郁癥患者與正常人不同之處在于,早期創傷事件使他們具有抑郁產生的易感性,通過替代性強化和自身標簽作用,他們發展了一些歪曲性思維模式為標志的認知類型。 (3) 生活事件的作用
生活學習中凡是能造成強大精神壓力、嚴重的精神創傷或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等事件都可能成為導致抑郁的因素。
(二) 身體因素
(1) 生物因素
有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的親屬的抑郁癥發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可以說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且在性別上,女性抑郁癥比例要高于男性。
(2) 生化因素
身體內的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異常,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導致抑郁的產生。
由此可見,引起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錯綜復雜的。并且,在校學生,他們自身的心理發育尚不成熟,外界的刺激更容易使他們的情緒產生異常。因此,預防在校學生抑郁癥的產生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參考文獻:
1. 王衛紅 主編 《抑郁癥、自殺與危機干預》 重慶出版社 出版
2. 張楚廷 母庚才 主編 《學校心理衛生學》 警官教育出版社 出版
3. 孟昭蘭 主編 《情緒心理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
情緒研究論文范文初中 第三篇
【摘要】 情緒是指人們對環境中的某種客觀事物和對象所持態度的身心體驗,是最基本的感情現象。本文就是從大學生情緒狀態及其相關社會文化因素的關系出發,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個體情緒差異的因素:與父母文化、個人特質、性別角色及社會文化、及大學不同年級有關。還有一個群體指標就是農村來源大學生某些情緒指標差于城市來源的大學生。
【關鍵詞】 大學生;個體情緒差異;心理分析
一、情緒的認知
情緒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處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學生,有著豐富的情感體驗,情緒波動大,所以他們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情緒的健康與否。消極以及不好的情緒狀態都會降低大學生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嚴重的情緒困擾可能會導致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認知情緒,了解情緒的發生原理,明白情緒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學會自我調節與控制,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有著不可掩蓋的作用,也對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情緒是人們對環境中的某種客觀事物和對象所持態度的身心體驗,是最基本的感情現象,也是一種對人生成功具有顯著影響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緒的力量以及人們嘗試著對情緒進行的調節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認為,情緒包括基本情緒和復雜情緒。Izard指出有8—11種基本情緒,如快樂驚奇、憤怒、悲傷、恐懼、厭惡、興趣、羞澀羞愧、蔑視、內疚等。復合情緒(如抑郁)是多種基本情緒的混和體。(一)情緒(1)有其生理反應:在不同的情緒狀態下,會出現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憤怒的狀態下會出現面紅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種內心感受:不同的情緒狀態必然會反映到人的知覺以及意識上來。從而形成人的不同內心體驗。如:再有人受傷時,會感到痛苦。(3)會表現在行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著人的情緒狀態。例如:當自己所希望的球隊獲勝時,臉上會不由自主地會喜笑顏開;當有的學生遇到挫折時,會愁容滿面。還有就是情緒也可以通過體態行為和聲音語態來體現。(二)情緒的作用(1)自我保護的功能;如被人傷害時,憤怒的情緒會促使人奮起反抗,自我保護。(2)人際溝通;(3)信息傳遞功能;如一個微笑一個眼神就可以互表愛意。在了解到情緒的產生原理及情緒的作用。我們引出了一個話題:為什么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情景與相同的遭遇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下面就這個問題展開探尋。
二、影響個體情緒差異的因素
1、什么個體情緒差異?
“個體情緒差異”是面對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情緒。
2、影響大學生個體情緒差異的因素
、社會文化
不同地區的人,在對待同一件事時會有不同的看法。如:信基督教的杰克與來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學讀書,由于暑假倆人由于天氣炎熱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來他生病是因為他暑期去教堂祈禱的時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這是上帝對他不虔誠的懲罰,是自己罪有應得;而安妮認為這次的生病是巫術造成。巫術是一股不可預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慮。這一個案例正說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導致了對“生病”產生的反應及情緒有較大的差異,情緒體驗可以完全體現人類的本質及社會文化。當然這也不能意味著文化之間不存在相似之處,有些理論認為,害怕;悲傷和快樂等是超越文化鴻溝,普片存在的情緒體驗,但就是因為社會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緒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不同的含義。大學是一個不同區域群體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習俗的人所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對大學生的情緒有所影響。
、家庭背景與教養差異
家庭背景:大學中,部分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心理壓力較大,常常會為了生活困難,學費及家庭的債務而感到困惑、焦慮、憂郁。同時家庭富裕的學生,他們優越的家庭環境與大學艱難的學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也會出現厭學,無生活目標,無所事事等情緒困擾。家庭教養:其教養方式分為獨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養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緒以及發展出的應對情緒的方式也就各有差異。我們來看一個屬于獨裁型的簡單例子:大學里小美和阿偉相戀了,可是她卻變得越來越遲凝,雖然知道阿偉對自己很好,但考慮到母親不喜歡阿偉,嫌棄阿偉家庭背景不好,總是有意無意的把阿偉與親戚比較,現在自己都不確定是不是要繼續與阿偉交往下去了。媽媽的態度讓小美有一種不安,惶恐的感覺,沒有媽媽的認同,小美對場戀愛真的沒有信心。對于這個不穩定的戀愛大學中普片存在,通過這個簡短的例子我們會發現不同的類型的家庭教養方式,會給子女們帶來不同的情緒發展,以及我們會做出不同的情緒表達方式。
、性別角色與城鄉差異
不同性別在情緒狀態上也呈現出差異性。通過研究表明,女性對情緒的溝通與表達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對非語言信息的傳達與接收也比男性熟練,也比男性善于處理情緒的相關問題,男性則易于處境沮喪的人,容易忽略對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沒有處理情緒方面的長處,例如在保證、原諒、嘗試妥協方面就做的比較出色。另外男女大腦的構造不同也會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較為優于男性,情緒的感受及表達方式也有著大大的差異及生理上的差異也會造就情緒的變化。另外,城鄉不同來源的大學生其焦慮情緒、抑郁情緒以及自尊、主觀幸福感等有明顯的不同。一般情況看,農村來源的大學生在以上心理體驗上要差于城市來源的大學生,主要表現為:狀態焦慮、內射性抑郁、自殺危險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們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對農村來源的大學生給予特別的關注。首先了解其經濟狀況,采取必要的改善措施。另外,情感上的社會支持也是重要的環節,尤其是建立比較密切和穩定的人際關系,是提高其綜合應對能力,保持情緒健康的重要基礎。在常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為保持情緒健康開展一些團體活動和輔導,讓每個同學都建立必要的人際關系支持系統。另外,這類活動也可以滿足大學生情感傾訴和人際交流的需要,可以促進大學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發展。
三、結論及大學生情緒管理
掌握影響大學生情緒差異的因素,了解到情緒的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在不同的個體之間存在情緒差異,可每一個所擁有的情緒是一樣的,只是所表達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體與表情的反映。“情緒管理”即是以最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會生氣,這沒什么難的,但要能適時適所,以適當方式對適當的對象恰如其分地生氣,可就難上加難。”據此,情緒管理指的是要適時適所,對適當對象恰如其分表達情緒。大學生需要覺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緒,并學會適當的表達、有效調控自己的情緒,提高自身的情緒智力,同時,大學生要改變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認清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煩惱,對自我進行恰當的評價,確立健康的人生態度。
參考文獻
[1] 葉素珍,曾振華。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鄧麗芳,鄭日昌.大學生的情緒向性、表達性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2).
[4]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頁。
情緒研究論文范文初中 第四篇
一、兒童情緒管理的相關案例及分析
兒童情緒管理能力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能夠察覺自己和別人的不同情緒,如開心愉悅、傷心痛苦等;二是能夠初步調控自己的負面情緒,如執拗、攻擊、任性、退縮膽怯等,并對情緒進行自我激勵。
案例1:“執拗”的軒軒快樂的周末,2歲半的軒軒和2歲的妹妹童童一起開心地玩雪花片。在媽媽的幫助下,兩個人手里各自拿著一朵拼插好的小花,他們用胖嘟嘟的小手擺弄著雪花片,甚是可愛。到了午飯時間,軒軒自覺地將小花一片片拆掉,放到盒子里。拆完后,又非常熱情地去奪童童手里的小花,要幫忙拆掉。可是,妹妹正玩得開心,不想將這朵完整的小花拆開。搶奪過程中,妹妹哇哇大哭起來,媽媽勸說軒軒:“妹妹不想將花拆掉,你拆完自己的歸位就可以了。”但軒軒不依不饒,執意要拆童童的雪花片。妹妹大聲哭起來,媽媽趕緊制止軒軒的“執拗”行為。緊接著,軒軒也號啕大哭起來,任憑媽媽怎么勸說,就是一定要去拆妹妹的雪花片。媽媽無所適從,更難以理解軒軒發脾氣、鬧情緒究竟為哪般。
案例2:“任性”的多多一節親子活動課,借助托盤、杯子和大米,教師示范完畢精細動作活動“倒米”。寶寶們領完操作材料后,開始興高采烈地操作練習起來。多多雙手握住杯子,按教師的示范慢慢將米倒入托盤上的杯子里,媽媽在旁邊夸獎道:“多多真能干!”來回練習幾次后,多多突然一只手拿起杯子快速地倒向另一個杯子,米瞬間撒出來一半。多多“哈哈”大笑起來,陶醉于自己的創意。媽媽趕緊使勁抓住多多手中的杯子,說:“不能這樣亂倒。”多多試著掙脫并甩開媽媽的手,而媽媽則繼續堅持要按照老師教的方法倒米。來回重復幾次拉鋸戰,意料中的事情出現了,多多開始大聲哭鬧,嚷嚷道:“走開,走開,嗚嗚嗚。”媽媽則訓斥道:“這孩子,真搗亂,怎么這么不聽話!”多多繼續不依不饒,整個親子活動氛圍立刻被打亂了,媽媽帶著哭鬧不止的多多走出教室。
案例3:“膽小退縮”的洋洋洋洋快兩歲了,膽子比較小,性格也偏內向。一次活動課結束環節,家長和孩子在自由活動,洋洋看到旁邊的浩宇在大龍球上玩小推車游戲(孩子趴在大龍球上,家長抓住孩子雙腿,前后推動,球在孩子的肚子下滾動)。洋洋試探地推了推身邊的大龍球,媽媽看見了,走過去抱起洋洋說:“走,我們也來玩大龍球吧。”可洋洋掙扎著要下來,媽媽繼續鼓勵說:“你不想玩嗎?看大龍球多好玩呀!”洋洋只是用手推了推球,媽媽則一把抱起洋洋,放在大龍球上開始晃動起來,洋洋開始哭起來,掙扎著要下來。媽媽則責備洋洋:“你這個膽小鬼,連這個都不敢玩,還是個男孩子呢!”聽到這兒,洋洋哭得更加傷心了。以上三個案例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兒童情緒發展的特點。從中也可以看出,兒童情緒管理能力是在與父母、教師和同伴的互動交往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案例1中,軒軒的“執拗”讓人匪夷所思,他執意要拆掉妹妹的雪花片,成人會認為這是“任性”和“胡鬧”的表現。殊不知,這是兒童處于“執拗敏感期”階段的正常情緒表現。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當成人不能保證兒童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時,兒童心靈的發展必定受挫。如何面對兒童的執拗情緒呢?首先,成人要理解這種行為,知道這是生命成長的一種需要;其次,成人要給兒童足夠多的耐心和關照,也要學會一些安撫的技巧;最后,成人要掌握一些變通的方式方法,變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滿足兒童內心的強烈需求。
案例2中,多多哭鬧情緒的根源在于媽媽生硬阻止了孩子的創意想法。殊不知,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他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雖然用一只手倒米,米灑出來很多,但同時,多多很滿意通過自己的力量帶來的成功情緒體驗,也會一次又一次體驗這種情緒。家長和教師應該懂得,兒童這種行為不是無故搗亂、搞破壞或惹大人生氣。面對這種“任性”情緒,成人不能一味制止兒童進行不同嘗試,但可以逐漸提出新的要求,如試試看,用一只手倒米,可不可以不把米灑出來,以此鼓勵兒童挑戰新的練習難度。
案例3中,洋洋很想去玩大龍球,但由于性格內向、膽子又小,遲遲不敢爬上去,導致洋洋情緒崩潰的根源在于媽媽的強迫態度和粗暴訓斥。殊不知,越是膽小的兒童,媽媽更應該多加鼓勵或想其他變通的辦法滿足其探索環境的欲望。比如家長可以試試體積小一點的大龍球。成人以為大龍球上玩小推車沒什么可怕,可對某些兒童來說,大龍球可能太高了,趴上去后雙腳懸空,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一害怕,就會有哭鬧的情緒表現。事實證明,當讓洋洋趴在小龍球上玩耍時,孩子哭鬧情緒立刻得到緩解,開始高高興興玩了起來。所以,從積極情緒培養看,成人應多從兒童的角度考慮,給孩子安全感,鼓勵他敢于探索和嘗試,切忌不要一味呵斥和嘲笑孩子。
二、家園合作培養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的途徑
總的來說,三歲前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還很薄弱。情緒管理能力并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自然進步,其發展受到教養措施、環境熏陶等因素的影響。在這方面,父母、教師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可缺少。所以,家庭和親子園應相互配合,幫助兒童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內心感受,并逐漸掌握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這對培養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意義重大。
1.營造溫馨、充滿愛的家庭情感氛圍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其情感習得的啟蒙場所。從個體情感發展看,兒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關愛和溫馨家庭氛圍的熏陶,而這種情感氛圍則是兒童形成初步的情緒管理能力的重要保證。在營造溫馨、充滿愛的家庭情感氛圍方面,父母首先要處理好彼此之間的關系。父母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經常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善于營造愉快、輕松的家庭氛圍。這不僅可以引導兒童感受他人情緒,同時也為兒童處理消極情緒提供榜樣,對其感受情緒、理解情緒和管理情緒都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家庭情感氛圍的另一個主體是親子關系,親子關系不和諧可能會給兒童的情緒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家庭親子關系不和諧的表現有兩種:溺愛和粗暴的愛,溺愛表現為父母對兒童過分遷就,孩子易形成自私、任性、驕縱等不良性格特質;粗暴之愛則表現為父母一味要求兒童服從成人意愿,這種教養方式會使兒童情緒受到壓抑,形成退縮、膽小、內向等性格特質。須知,正常的父母之愛應該是一種理解、尊重、理智的愛。親子之間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溝通和應答,而不是“情感泛濫”或“情感統治”。當兒童鬧情緒時,家長不要動輒就表現出暴躁、武斷、獨裁、威脅和懲罰。首先學會接納兒童的不良情緒,允許其將負面情緒宣泄出來,或者迅速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極端的負面情緒得以緩解。3歲前兒童年齡小,對其提出的要求,合理的就盡量滿足,如拒絕則應適當給予其他安慰。比如夏天兒童想吃冰淇淋,父母就讓他偶爾吃一個;冬天冷,兒童想吃就不能給。父母認為冬天吃冰淇淋是無理的要求,但兒童卻認為這兩種情況是一樣的,沒有無理和合理的區分,父母就要教會兒童區分。不過,在拒絕兒童這個要求的同時,可以給他合理的東西滿足他。比如,冬天不能吃冰淇淋,但可以給兒童一小塊蛋糕。父母只是一味拒絕,沒有變通地給予,兒童會一直處于被拒絕、忽視的消極情緒中,其情緒宣泄沒有得到理解和寬容。長此以往,情緒調控和管理的教育效果甚微。
2.創設豐富、多樣化的親子園游戲環境
親子園要積極創設豐富多樣化的游戲環境。游戲環境的創設包括豐富的物質環境和師幼、同伴間積極交往的精神環境。良好豐富的物質環境為兒童習得管理情緒提供可能性,包括整潔有秩序的生活環境、寬敞整潔的活動空間,豐富適宜的玩教具和圖書影像資料等。狹小、雜亂的游戲環境容易造成兒童情緒的波動,也容易導致情緒不穩定和煩躁不安。良好情緒管理能力的培養還要借助于適宜的玩教具和圖書,這些材料可以激發并維持兒童的有目的活動。圖文并茂的早期閱讀圖書、畫冊以及影音資料,可以幫助兒童獲得諸如識別應對情緒、與同伴友好相處以及快樂獨處等一系列與情緒管理有關的知識,為兒童形成初步的情緒管理能力提供知識性基礎。此外,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還需要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交往和游戲活動來習得。兒童長時間獨處、不與人交流,會產生很強的孤獨無助感,也會造成情緒的壓抑。親子園內,教師應鼓勵兒童積極與同伴交往,這會為兒童提供學習情緒控制和管理的機會。同伴對兒童有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孩子們之間也容易相互模仿。兒童在相互玩耍游戲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小沖突,而這正是學習調節管理情緒的好時機。如學習與同伴友好相處,與人協商,不能霸道搶東西,要抑制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學會輪流等待并互相交換玩具等良好的性格品質。親子園是一個集體環境,兒童要想很好地融入這個環境,就應遵守一些行為規則,不然就會遭受排斥和孤立。這就促使兒童要適當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能隨心所欲。另外,親子園中,教師會組織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游戲中兒童會借助于動作、語言、音樂、繪畫等活動體驗積極情緒,宣泄消極情緒,在內心產生一種滿足和快樂的感受。
3.注重實踐層面上教給兒童管理情緒的方法
家園配合,需要幫助兒童逐漸正確認識、解讀自己與他人所產生的情緒,而非對所謂“積極”與“消極”的情緒進行價值判斷。愛的訓練與體察,是健康情緒成長的營養素。人格培養與道德行為訓練,共同構成了“情商教育”的完整內容。首先,幫助兒童識別并感受不同的情緒。3歲前兒童揣摩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時,常常會依照與家人的互動經驗。家庭中的經驗和家人情感的分享是兒童對他人感受和想法的基本來源。這就要求家長平時應對兒童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分享自己的感受,這有助于兒童了解他人的情緒。此外,利用故事及周圍的人、事、物,引導兒童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情感和想法,也會對兒童情感的敏感性有幫助。比如,父母應該把自己的傷心表現出來,讓兒童感受父母的情緒或者讓兒童明白父母傷心了,這樣可以提升兒童識別并感受情緒的能力。
其次,引導兒童學習以適當的方式宣泄消極情緒。家庭和親子園應注意讓兒童全面體驗各種情緒,既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又要有消極的情緒體驗,以此豐富兒童的情感世界。只有兒童開始嘗試面對一些負面情緒時,他才有可能在自我實踐中習得情緒管理的方法。當兒童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家長自然不能一味滿足。需求遭到拒絕后,兒童就會出現消極情緒反應,如大哭大鬧,更有甚者直接躺地上打滾等過激反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家長可以采取多樣化的方式轉移兒童注意力或采取變通的方式。比如下雨天,兒童一直哭鬧要出去玩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穿上雨鞋、披上雨衣或撐起雨傘,結伴去戶外體會雨中漫步的詩情畫意,這也是很好的親子同樂機會。
最后,借助活動滿足兒童自我實現的高層次情感需要。自我實現、獲得成就感是幼兒更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家長和教師要創造條件,滿足兒童內心對自我實現的需要,適度減少單純的物質刺激,如食物、小紅花、貼貼畫等。借助各種游戲活動,讓其有機會充分探索并展示自己的才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兒童才會產生持久的愉快情緒體驗。當兒童在游戲或學習中沒有完成自己的想法,沒有實現自己的價值,那他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厲害、不夠威風,情緒就不高,甚至會情緒低落產生負面情緒,如哭鬧、傷心、悶悶不樂等。反之,則情緒高漲,產生積極的情緒,如手舞足蹈、蹦蹦跳跳、高興以及幸福感等。
三、總結
總之,家庭和親子園在對兒童的情緒管理上,要以完全尊重的態度理解兒童,引導兒童學會正確認識各種情緒,并對兒童的積極情緒進行研究和培養。培養兒童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有助于其情感朝著健康方向發展,也為其未來的美好人生做好一項準備。
情緒研究論文范文初中 第五篇
1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1月至6月臨床護理人員50名,全部為女性,年齡21~38歲,平均年齡(±)歲,護齡1~17年。婚姻狀況:未婚21名,已婚29名。初始學歷:中專3名,大專24名,本科23名。
50名護士在情緒管理訓練前均進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然后開始由心理科的飲食對護士進行兩周的情緒管理訓練,每天訓練1小時,總共14小時,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相關培訓、情景模擬、心理疏導和專題討論,訓練后再次對護士進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具體的訓練內容包括:對護士進行情緒概念、功能、負性情緒主要來源等知識的講解,讓護士明白合理情緒療法中ABC理論的誘發性事件,另外還要讓護士了解和掌握應對不良情緒和自我分析的方法。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標準
通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能有效反映出焦慮癥狀的嚴重程度,根據我國量表協作組提供的資料可知:嚴重焦慮為總分≥29分;明顯焦慮為總分≥21分;肯定有焦慮為總分≥14分;可能有焦慮為總分≥7分;無焦慮為總分<7分。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護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情緒管理訓練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顯著低于情緒管理訓練前,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在社會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過程中,人們對護理安全和質量的要求也更高。本研究對象中部分護士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這些焦慮情緒的產生和護士這個行業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事業競爭和專業發展為護士帶來的緊迫感;自己的辛勤勞動得不到認同;在生離死別和病情變化莫測的環境下工作等因素都可能會讓護士產生焦慮情緒。因為大部分護士并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心理健康訓練和教育,缺乏心理知識,當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出現不順時,不能利用心理學知識來進行自我心理平衡,這樣就可能會造成人際障礙和護患沖突。通過情緒管理訓練讓護士學會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觀察,培養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緒,這樣護士的焦慮情緒就能得到有效改善。負性情緒可以讓人意識到必須對當前的情境進行改變,而調整情緒則是改變情境的基礎。要想對情境進行有效的改變,就需要及時對情緒進行調整,這樣才能獲得心理、生理的健康和滿足。
4結語
本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對護士進行科學的情緒管理訓練,能有效提高護士的心理素質,讓他們更好的對情緒進行調控,讓護士的不良情緒反應得到有效改善,讓護士在面對壓力時能更加從容的面對,讓護士的焦慮情緒得到有效改善。
情緒研究論文范文初中 第六篇
一、嘗試在情緒中暫停
情緒是可以被管理的,只要我們在情緒來臨時,有意識地去控制它。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在感到生氣和煩躁時閉上眼睛深呼吸,喝杯水,或吃顆糖果,也可以暫時離開,到另一個房間安靜一會兒。我們要積極嘗試用各種方法對即將泛濫的情緒喊:“停!”因為一旦壞情緒開始釋放,就很難控制了。當情緒暫停后,可以迅速地問自己:“我為什么要生氣?我生氣是否能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我應該選擇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能讓父母自身用比較理性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感受,找到疏導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父母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無形中也給孩子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二、換個角度看問題
學習管理情緒,就要學著用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看待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自身常常會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多數是出于他們好玩、好奇、好動的天性,以及各種能力沒有發展完善所引起的。一位教育專家曾說:“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錯誤,只有成長!”所以父母在遇到問題時少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判孩子,多包容和接納孩子的“錯誤”,這樣就不容易心煩意亂,許多怒氣、怨氣等負面情緒也會隨著觀點的改變而逐漸消散。
三、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在情緒管理中需要明確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這能幫助父母有針對性地找出應對當下問題的策略。但面對需求,家長常常進入一些誤區。例如,父母自身常常把自己的需求誤認為是孩子的。成人要求孩子聽話、講衛生、有禮貌、大方、勇敢、守秩序等,認為這些是孩子的需要。實際上是父母希望孩子們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要求他們這樣做,這些都是成人的需求。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的習慣與品質,但在這些習慣和品質沒有培養起來之前,家長就必須為孩子負責,直到孩子成長起來,把這些習慣和品質轉變成自身的需要。又如,父母常常覺得孩子不配合,卻始終用同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在改變別人前,先嘗試改變自己。要求孩子要配合就是把事件的主導權交給了孩子,只要他一直說“不”父母就拿他沒辦法。這時就需要父母想辦法,通過嘗試變換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調整教育策略,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建設性地解決方法
順應孩子的天性,用正面積極、與人雙贏的態度和創意解決問題。孩子們都是好奇、好玩的,觀察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和興趣點,這能幫助父母更有針對性地找出適合的教育方法。處理問題時多一些創意,用有趣的故事和游戲的形式來引導孩子,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多收集各種育兒資料,讓自己在遇到問題時有更多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借鑒。最后,要認識到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在當下解決,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先接受它,與問題和平相處一段時間,等待更好的時機,或是找到更好的方法時再進行處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有煩惱,當問題出現時請“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學會管理情緒,做有智慧的父母!
情緒研究論文范文初中 第七篇
《大學生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學生情緒調節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方法:選用一般健康問卷和情緒調節問卷,對398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差異檢驗表明,在情緒調節策略上,存在非常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更傾向于使用表達抑制策略(t=, P<);在認知重評策略上無顯著性別差異(t=, P>)。相關分析表明:認知重評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強,負性情感(憂郁、焦慮)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結論:情緒調節中的認知重評策略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聯系。
【關鍵詞】 心理健康;情緒調節;一般健康問卷;大學生
情緒調節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然而,情緒調節作為心理學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卻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1]。經過近20年來的發展,情緒調節已經成為當前情緒領域的前沿課題和熱點。關于情緒調節的涵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Gross[2]認為,情緒調節是個體有意識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變自己(或他人)情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定的調節方式(策略)和機制,使情緒在生理反應、主觀體驗、表情行為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Gross[3]依據情緒調節發生在情緒反應產生之前或之后,將情緒調節分為先行關注情緒調節(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應關注情緒調節(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他認為,在情緒發生的整個過程中,個體進行情緒調節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價值的策略有兩種,即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達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認知重評試圖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理解使人產生挫折、生氣、厭惡等負性情緒的事件,或者對情緒事件進行合理化。認知重評是先行關注的情緒調節策略。
- 上一篇:詢價回復信函范文(精選9篇)
- 下一篇:表揚學校學生的格式范文(精選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