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范文工作計劃范文工作總結范文合作方案范文日志日報范文工作報告范文年終總結范文申請書范文通知書范文請假單范文活動策劃范文活動報道范文簡歷范文委托書范文授權書范文論文范文簡報范文志愿書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精選15篇)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一篇
[1] 鄧桂清. 走出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內容重疊的困惑[J]. 中國集體經濟.
[2] 劉明. 試析管理會計學科體系的重構[J]. 科技資訊.
[3] 胡玉明,葉志鋒,范海峰. 中國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
[4] 宮昕璐,張媛. 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綜述[J]. 財會通訊(學術版
[5] 高晨,湯谷良. 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論分析與中國企業的創新--基于中國國有企業的多案例研究[J]. 會計研究.
[6] 余緒纓. 關于培養高層次管理會計人才的認識與實踐[J]. 財會月刊.
[7] 余緒纓. 管理會計學科建設的方向及其相關理論的新認識[J]. 財會通訊(綜合版).
[8] 于增彪,王競達,袁光華. 中國管理會計的未來發展:研究方法、熱點實務和人才培養[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9] 郝桂巖. 對管理會計規范化的幾點思考[J]. 財會月刊.
[10] 李艷. 管理會計規范化的本質研究[J]. 特區經濟.
[11] 頡茂華. 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及其要素的構建[J]. 財會通訊(學術版).
[12] 王斌,高晨. 論管理會計工具整合系統[J]. 會計研究.
[13] 余緒纓. 現代管理會計新發展的主要特點[J]. 財會通訊.
[14] 余緒纓. 現代管理會計研究的新思維[J]. 財務與會計.
[15] 胡玉明. 管理會計發展的歷史演進[J]. 財會通訊.
[16] 杜穎,張佳林. 經濟增加值在企業業績評價中的應用[J]. 財經理論與實踐.
[17] 《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典型案例研究》課題組. 我國集團公司預算管理運行體系的新模式--中原石油勘探局案例研究[J]. 會計研究.
[18] 王斌,李蘋莉. 關于企業預算目標確定及其分解的理論分析[J]. 會計研究.
[19] 《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課題組,林斌,劉運國,譚光明,張玉虎. 作業成本法在我國鐵路運輸企業應用的案例研究[J]. 會計研究.
[20] 胡玉明. 21世紀管理會計主題的轉變--從企業價值增值到企業核心能力培植[J]. 外國經濟與管理.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二篇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范圍也在逐漸增大,因此人們對國有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良好的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不僅可以為企業提升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同時是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依據。現階段,我國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外部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而對企業財務會計的目標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本文就實現我國國有企業財務會計目標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進行分析,同時闡述了相關的應對措施,以優化企業管理,促進國有企業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財務會計目標;問題;對策
財務會計目標作為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的根本,同時又是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對財務會計目標進行明確,才能夠更好的建立會計實務與財務會計理論體系。由于國有企業并不是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特殊性企業,所以其必須密切監督財務會計行為與活動運行程序,進而實現財務會計目標,充分發揮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實效性,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為國有企業的健康、穩定、持久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企業財務會計目標決定著會計準則和會計實務,它不僅是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開端,同時又是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契合點。
因此,針對財務會計目標的研究不容小覷,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也在不斷的呈上升趨勢,通過不斷與國際化社會的互動,我國經濟已然在世界上取得了一定的地位。在2011年所倡導的經濟轉型,使得中國企業加快了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步伐,而這一發展方式的改進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經濟危機的產生,使得世界經濟發展也出現了不協調現象,一些經濟弊端由此形成,因此,經濟轉型勢在必行,而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其轉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目的是為擴大內部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并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和升級結構,為滿足經濟發展的各項要求建立強大的會計體系,以此來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方向,同時為廣大中小型企業以及大型企業中的投資者、供應商、客戶、職工以及相關人員及時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促進企業的經濟發展極其重要。
一、財務會計目標概述
目前,我國對于財務會計目標這一問題的探討并未放松,在1969年美國財務會計學會曾發表了《基本財務會計理論說明》這一政策,因此,財務會計被定義為一個固定的信息系統。而這一信息系統的落實主要是明確有價值的信息,并為企業帶來實用型的信息且具有非常重要意義所產生的信息系統。而我們所說的信息系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才能滿足信息系統的需求,從而使這個信息系統達到真正的決策效果。十八世紀時期,國外對財務會計目標多數是以圍繞決策和價值進行定義的,針對這一理論也產生了兩大派系,既“決策有用學派”以及“受托責任學派”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三篇
寫論文需要附上參考文獻。那么會計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是怎么樣的呢?可參考的文獻又有哪些呢?請看下文。
1.李海波著《新編企業會計》, 立信會計出版社
2.趙書和著《會計學》, 南開大學出版社
3.顧愛春著《會計法規》, 科學出版社
4.夏恩著《會計與控制理論》,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5.翟文瑩著《試論人力資源會計的幾個基本問題》,現代財經,
6.徐勇、岳欣等《關于我國實施人力資源會計的探討》,對外經貿會計,
7.曹世文著《試探人力資源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財會月刊,
8.徐國君、劉祖明著《人力資源會計研究述評》,財會通訊,
9.高偉富著《人力資源會計教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10.劉永澤著《高級財務會計》, 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11.劉仲文著《人力資源會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12.張文賢主編《人力資源會計制度設計》,立信會計出版社
13.中國會計學會主編《人力資源會計專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14.[美] 弗蘭霍爾茨著《人力資源管理會計》,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15.[美] 加里·S·貝克爾著《人力資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美]查爾斯·亨格瑞著《成本與管理會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7.[加]斯科特著《財務會計理論》, 機械工業出版社
18.[美]馬歇爾著《會計信息系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xxx、陳偉著《略談人力資源會計的幾個問題》,財會月刊,
20.袁曉勇著《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的若干問題》,財會通訊,
21.安明碩著《對人力資源會計研究的幾點思考》,財會月刊,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四篇
[1] 蘆杰. 關于中專財會和會計電算化專業學科設置的構想[J]. 中國林業教育, 2000,(02)
[2] 牛莉俠. 高等職業教育會計電算化教學的思考[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 2008,(01)
[3] 董麗暉. 提高會計電算化實踐能力的課堂因素分析[J]. 甘肅農業, 2006,(09)
[4] 陳興霞, 曹軍, 費淋淇. 淺析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仿真模擬題庫建設[J].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04)
[5] 杜思曉. 高校會計電算化專業建設研究[J]. 農村.農業.農民(A版), 2008,(10)
[6] 劉秋月. 會計電算化專業實驗教學模式的構思與實踐[J]. 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8,(Z1)
[7] 王健. 加快林業企業會計電算化進程的建議[J]. 綠色財會, 2006,(09)
[8] 包準, 程寶華. 做好林業企業會計電算化工作的幾點體會[J]. 綠色財會, 2006,(09)
[9] xxx杰, 張東紅. 種子企業實行會計電算化之我見[J]. 種子科技, 2008,(02)
[10] 丁麗娜. 中小企業會計電算化問題研究[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 2009,(03)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五篇
[1] 李秀柱. 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J]. 華章. 20xx(18)
[2] 葛家澍,葉凡,馮星,高軍. 財務會計定義的經濟學解讀[J]. 會計研究. 20xx(06)
[3] 劉英輝.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的理論與模型構建[J]. 中國商貿. 20xx(05)
[4] 秦高翔. 企業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J]. 中國管理信息化. 20xx(01)
[5] 湯偉. 淺談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管理中的應用[J]. 市場研究. 20xx(07)
[6] 楊月娟,黃邁. 決策有用觀與受托責任觀問題探討[J]. 企業導報. 20xx(13)
[7] 李玉豐,王愛群.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的融合--基于會計價值評價的視角[J]. 長春大學學報. 20xx(05)
[8] 曾雪云. 會計管理活動論的理論涵義——回顧、重述與展望[J].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 20xx(06)
[9] 佟成生,潘飛,吳俊. 企業預算管理的功能:決策,抑或控制?[J]. 會計研究. 20xx(05)
[10] 王揚. 財務會計的本質和特征-基于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xx(02)
[11] 程艷. 新形勢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J]. 財會研究. 20xx(02)
[12] 董必榮. 企業對外智力資本報告研究[J]. 會計研究. 20xx(11)
[13] 張瓊.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性研究[J]. 會計之友(上旬刊). 20xx(10)
[14] 朱朝暉,宋潔. 基于平衡計分卡的戰略導向全面預算流程構建[J]. 財會通訊. 20xx(20)
[15] 黃申. 再論財務會計本質[J]. 西安財經學院學報. 20xx(03)
[16] 劉常青. 會計控制系統論的形成與發展--楊時展教授和郭道揚教授學術貢獻的共同結晶[J]. 會計之友(下旬刊). 20xx(02)
[17] 高晨,湯谷良. 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論分析與中國企業的創新--基于中國國有企業的多案例研究[J]. 會計研究. 20xx(08)
[18] 李翔,林樹. 管理會計信息披露及其市場識別--來自中國滬深股市的經驗證據[J]. 財經研究. 20xx(07)
[19] 商思爭. 作為記錄的會計:會計管理活動論的歷史分析和邏輯證明[J]. 財會通訊(學術版). 20xx(11)
[20] 明雄.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J]. 西南金融. 20xx(11)
[21] 李琳. 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不宜融合[J]. 中國農業會計. 20xx(09)
[22] 劉亞錚,蔣振威. 論ERP管理系統對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合二為一的影響[J]. 湖南商學院學報. 20xx(04)
[23] 馮雪蓮,湯小青. 傳統的預算、改善的預算與超預算的協調功能[J]. 管理世界. 20xx(08)
[24] 余恕蓮,吳革. 管理會計的本質、邊界及發展[J]. 經濟管理. 20xx(06)
[25] 李翔,馮崢. 會計信息披露需求:來自證券研究機構的分析[J]. 會計研究. 20xx(03)
[26] 陸建橋,隋春平. 當代財務會計發展的歷史觀察與深層思考--《美國會計準則及其環境:75年發展歷史的二元研究》述評[J]. 財會通訊. 20xx(12)
[27] 井尻雄士,陸建橋,隋春平. 美國會計準則及其環境:75年發展歷史的二元研究(下)[J]. 財會通訊. 20xx(11)
[28] 井尻雄士,陸建橋,隋春平. 美國會計準則及其環境:75年發展歷史的二元研究(上)[J]. 財會通訊. 20xx(10)
[29] 王勇志. 中美財務會計本質觀的比較與評價[J]. 科技創業月刊. 20xx(08)
[30] 楊珊華. 經濟利益論:財務會計本質的再認識[J]. 財會通訊(學術版). 20xx(06)
[31] 王化成,劉俊勇. 企業業績評價模式研究--兼論中國企業業績評價模式選擇[J]. 管理世界. 20xx(04)
[32] 胡玉明. 管理會計發展的歷史演進[J]. 財會通訊. 20xx(01)
[33] 葛家澍,杜興強. 當代財務會計的發展趨勢[J]. 財會通訊. 20xx(10)
[34] 劉運國. 論管理會計定義的變遷[J]. 內蒙古財會. 20xx(07)
[35] 葛家澍. 財務會計的本質、特點及其邊界[J]. 會計研究. 20xx(03)
[36] 徐玉德,黨英,卜會良.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融合研究[J]. 財經問題研究. 20xx(12)
[37] 于增彪,梁文濤. 現代公司預算編制起點問題的探討──兼論公司財務報告的改進[J]. 會計研究. 20xx(03)
[38] 鮑芳,王志慶,王耕,干頻,高文慶. 建立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融合模型初探[J]. 財會通訊. 20xx(02)
[39] 胡玉明. 21世紀管理會計主題的轉變--從企業價值增值到企業核心能力培植[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xx(01)
[40] 胡玉明. 二十世紀管理會計的發展及其未來展望[J]. 外國經濟與管理. 1999(05)
篇二:管理會計論文參考文獻范例
[1] 鄧桂清. 走出財務管理、管理會計、成本會計內容重疊的困惑[J]. 中國集體經濟. 20xx(10)
[2] 劉明. 試析管理會計學科體系的重構[J]. 科技資訊. 20xx(34)
[3] 胡玉明,葉志鋒,范海峰. 中國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1978年至20xx年[J]. 會計研究. 20xx(09)
[4] 宮昕璐,張媛. 管理會計理論研究綜述[J]. 財會通訊(學術版). 20xx(04)
[5] 高晨,湯谷良. 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論分析與中國企業的創新--基于中國國有企業的多案例研究[J]. 會計研究. 20xx(08)
[6] 余緒纓. 關于培養高層次管理會計人才的認識與實踐[J]. 財會月刊. 20xx(22)
[7] 余緒纓. 管理會計學科建設的方向及其相關理論的新認識[J]. 財會通訊(綜合版). 20xx(02)
[8] 于增彪,王競達,袁光華. 中國管理會計的未來發展:研究方法、熱點實務和人才培養[J].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 20xx(01)
[9] 郝桂巖. 對管理會計規范化的幾點思考[J]. 財會月刊. 20xx(27)
[10] 李艷. 管理會計規范化的本質研究[J]. 特區經濟. 20xx(07)
[11] 頡茂華. 管理會計理論框架及其要素的構建[J]. 財會通訊(學術版). 20xx(05)
[12] 王斌,高晨. 論管理會計工具整合系統[J]. 會計研究. 20xx(04)
[13] 余緒纓. 現代管理會計新發展的主要特點[J]. 財會通訊. 20xx(05)
[14] 余緒纓. 現代管理會計研究的新思維[J]. 財務與會計. 20xx(02)
[15] 胡玉明. 管理會計發展的歷史演進[J]. 財會通訊. 20xx(01)
[16] 杜穎,張佳林. 經濟增加值在企業業績評價中的應用[J].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xx(01)
[17] 《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典型案例研究》課題組. 我國集團公司預算管理運行體系的新模式--中原石油勘探局案例研究[J]. 會計研究. 20xx(08)
[18] 王斌,李蘋莉. 關于企業預算目標確定及其分解的理論分析[J]. 會計研究. 20xx(08)
[19] 《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課題組,林斌,劉運國,譚光明,張玉虎. 作業成本法在我國鐵路運輸企業應用的案例研究[J]. 會計研究. 20xx(02)
[20] 胡玉明. 21世紀管理會計主題的轉變--從企業價值增值到企業核心能力培植[J]. 外國經濟與管理. 20xx(01)
[21] 王斌. 企業預算管理及其模式[J]. 會計研究. 1999(11)
[22] 余緒纓. 再論現代管理會計的特性[J]. 財會通訊. 1999(06)
[23] 余緒纓. 論管理會計的技術觀與社會文化觀[J]. 財會月刊. 1998(07)
[24] 何建平. 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運用透視[J]. 會計研究. 1997(06)
[25] 孟焰. 論管理會計的規范化[J]. 會計研究. 1997(03)
[26] 余緒纓. 現代管理會計的新發展[J]. 財會通訊. 1992(04)
[27] 孟焰. 試論當前我國管理會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 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學報. 1991(03)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六篇
[1]陳麗蓉,牛藝琳.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對審計意見影響的實證研究[J].財會月刊,2010(20):67-70.
[2]董卉娜,朱志雄.審計委員會特征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01):114-124.
[3]林炳華,吳迪.試論我國國有控股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09:109-112.
[4]方紅星,劉丹.內部控制質量與審計師變更--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02):16-24.
[5]韓道琴,袁曉宇.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制度國際比較及啟示[J].稅務與經濟,2011(02):60-66.
[6]李補喜,王平心.審計委員會的設立與公司治理--基于審計收費的實證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7(01):87-95.
[7]悅慧萍.審計委員會設立對盈余管理的影響[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03):28-32.
[8]彭有桂,楊青.獨立董事與審計委員會執行效果研究--來自財務重述的證據[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12):82-85.
[9]劉焱,姚海鑫.高管權力、審計委員會專業性與內部控制缺陷[J].南開管理評論,2014(02):4-12.
[10]蘇金香.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現狀分析[J].新會計,2014,01:9-11.
[11]宋文閣,榮華旭.董事會特征與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2(05):64-68.
[12]王藝霖,劉玉廷,王愛群.影響上市公司內控缺陷披露的因素及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4(04):91-94.
[13]唐躍軍.審計委員會治理與審計意見[J].金融研究,2008(01):148-162.
[14]侯增輝,朱頤和.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問題及分析--以深市133家上市公司為例[J].會計之友,2014(;08;):46-48.
[15]劉彬.審計委員會特征對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投資者保護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01):39-47.
[16]劉亞莉,馬曉燕,胡志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基于治理特征的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1(03):35-43.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七篇
[1]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與啟示[J].會計研宄,2000(5):2-8.
[2]林鐘高,鄭軍.基于契約視角的企業內部控制研究[J].會計研宄,2007 (10): 53-60.
[3]楊雄勝.內部控制理論研宄新視野[J].會計研宄,2005(07): 49-54+97.
[4]林斌,饒靜.上市公司為什么自愿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一基于信號傳遞理論的實證研宄[J].會計研究,2009 (2): 45-52.
[5]劉志梧,許良虎.內部控制概念口徑分析及內部控制評價指標框架構建[J].財會月刊,2012 (04): 52-53.
[6]池國華.中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數的功能定位與系統構建[J].管理世界,2011(06):172-173.
[7]李斌.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22): 176-178.
[8]孫志梅,李秀蓮,王昕.基于AHP法的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財會通訊,2012 (19): 23-25.
[9]蔡吉甫.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宄,2005(02):85-88.
[10]楊有紅,毛新述.自愿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宄[A].中國會計學會內部控制專業委員會.首屆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會計學會內部控制專業委員會,2009: 13.
[11]黃新鑾,梁步騰,姚杰.中美內部控制法律框架的比較與借鑒[J].會計研宄,2008(9): 88-91.
[12]張玉珍.對中美兩國內部控制標準體系的比較與思考[J].中國總會計師,2010(1):89-91.
[13]袁敏.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分析與改進[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2(7)79-85.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八篇
摘要:
會計工作是企業運行的一個重要職位,稅務的核算是會計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稅務核算在企業事務中尤為重要。目前的企業會計制度必須要深度研究涉稅事項,保證企業的合法運營。為了企業能夠快速、平穩、合理的運營,對企業會計制度中涉稅事項進行研究不僅意義重大,而且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過對企業會計制度和稅務制度的研究,對兩者的差異進行探討,最后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關鍵詞:
企業;會計制度;涉水事項
研究前言
當今社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各個行業的新理論規章制度層出不窮。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會計工作是企業運營的重點任務,稅務核算是會計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從會計制度和稅法的差異進項詳細闡述,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會計制度與稅法的差異
會計原則與稅務制度
企業在核算稅務的時候必須遵守會計制度的要求。稅務核算大概可以總結為三個部分:生產經營成果核算、與國家財政交撥款核算、與合作單位資金來往核算。現在《企業會計制度》里面規定的核算原則部分與現行的稅務制度不一致。
會計假設和稅務制度
會計假設有四方面內容:貨幣計量的假設、持續經營的假設、會計分期的假設、會計主體的假設。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是依據會計主體在當會計過程中所得的所有收入減去稅法范圍內的開支后,按其凈比例計算所征收。但是承包人是按承包期間納稅,會計期間和承包期間不一致就會產生差異。
會計方法和稅務制度
復式記賬是會計的一種方法,依據此方法,所有經濟狀況的發生都會引起會計因素的改變。由于資產交易和收益交易的處理方法不同,并且在制定稅法時沒有考慮復式記賬的原理,導致稅務結果不同。
會計政策與稅務制度
會計政策是會計核算是遵循的具體原則以及企業采納的會計具體處理方法。新的制度給企業的余地越來越多,選擇空間變大。
二、會計實務與稅務制度
捐贈支出
依據制度規定。捐贈的支出部分屬于企業“營業外支出”范圍。稅法所規定的納稅人在公益性的捐贈,在年度納稅所得金額3%之中的范圍,準予扣除;非公益性質的捐款和納稅人直接向受贈人的捐贈則不可以在扣稅之前扣除。
罰款支
依據制度規定,企業的罰教支出計入“營業外支出”部分。依據稅法,違背經營的金額和被沒收財物的金額,各種稅收的滯納金、罰款,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都不得扣除。
或有事項
會計制度規定,或有事項是企業過去的事項或交易形成的,有不確定性。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嚴謹確認或有事項,但是一般情況下,企業只是確認或有負債,而不會確認或有收益。企業一旦確認,就會增加企業的支出,減少了企業的利潤,因此減少了國家稅收。
三、會計制度與稅法不一致帶來的問題
一般,因為會計制度和稅法規定不同帶來的問題一般分為以下三種:①因為稅法和會計制度不一致,或者稅法的更改落后于制度的改革等情況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的時候一般全額確認為企業成本費用,這樣就會造成國家稅收的減少。②征納雙方容易引起爭論,而且難以解決。按照會計制度,企業可以或有事項進行確認或者負債,而企業并沒有對此作出明確規定,這就容易引起爭議。尤其是稅法規定可做可不做的事,就難以仲裁。③會計制度規定合理合法,但是稅法未確認的,影響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現如今企業會計制度賦予企業選擇會計政策較大的空間,比如折舊政策、計提減值等。企業有權根據會計制度選擇和制定企業的核算方法,但是企業一旦確定就不得再隨意更改。在宏觀上講,有利于保護稅本,增強企業的發展力量。但是企業根據會計制度規定核算的權益與稅務核算的權益不一致的時,進行納稅調整就影響了企業的權益。
四、解決方法
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兩種解決方案:①企業制度與稅法的規定能一致的應盡可能保持一致。國家財政分配的基本原則是處理好國家、企業、個人之見的利益,而這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是對立統一的。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從長遠角度來講,國家和企業的利益應當盡量保持一致。在指定《企業會計制度》時,應該在不違背會計核算的原則下盡量和稅法保持一致。②企業會計制度和稅法之間可以保留必要的、少量的不一致。由于會計制度與稅收規范的對象和目標不一樣,兩者在會計處理的差異上并不會消除,因而調整納稅也是國際通用的做法。企業應該按照會計制度進行核算,在計算繳納所得稅時按照稅法進行調整。如果不實行會計和稅法相隔離,會計的“穩健”等若干原則將沒有辦法貫徹。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今企業的會計制度中,必須要對企業會計制度中涉稅事項認真的分析研究,因此才能確保企業的合法經營。然而企業的會計制度中會計原則、方法、政策等與稅務制度中的原則、方法、政策有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往往會導致企業運營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企業運營中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僅會影響企業的發展還可能會因為稅務問題導致企業的經濟狀況不佳。企業的會計制度的涉稅事項關系重大,因此,在企業建立會計制度中,必須要著重對涉稅事項進行考慮,才能確保企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崔英波.中國會計制度變遷的經濟學分析[D].吉林大學,2013.
[2]王超.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4.
[3]滕曦.我國現行會計準則與企業所得稅法的差異與協調[D].廈門大學,2009.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九篇
摘要:
會計制度質量的高低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系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財務報告的穩健型主要取決于制度環境的建設和經濟發展水平,但有時會忽視了文化及準則差異。本文基于制度建設視角,對會計制度變遷與穩健性進行深入剖析,著重分析我國需要強化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原因。強化會計穩健性的外在原因包括監管盈余和評價制度,但究其根本,則是將穩健性作為改善企業盈余質量的機制以加強保護投資者利益。
關鍵詞:
會計制度;會計穩健性
會計工作歷來崇尚穩健性原則,要求對壞消息的報告要比好消息更為及時與充分,為充分確定商業環境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需要運用不同的可證實標準對收益和費用進行確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應對轉軌時期與國際趨同的雙重壓力,會計制度必須得以變遷,而穩健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標。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為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動力,協同證券市場高速發展、國有企業大面積改革以及國際軌道的趨同效應共同對會計制度的改革起著催化劑的作用。
一、會計穩健性研究現狀
(一)早期關于穩健性的規范研究結論不一
Basu系統回顧了早期使用規范研究方法對會計穩健性進行研究的相關成果,認為應立足于穩健性的代表——存貨成本與市值孰低來進行分析,然后在逐步拓展到穩健性的一般原則。但是,對于規范研究,學術界的結論并非一致。批判者認為,由穩健性引起的確認損失與利潤的不一致,將會導致當期損益的高估,最終使得未來利潤會被高估。但支持者又持相反觀念,如xxx認為應當把一項支出予以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其決定因素應是穩健性而非使其更為精確。中立者則認為,會計穩健性由于會計的謹慎性與其流行方式而存在,但是,會計從業人員須使用每一時點適當的分配收益與費用來解析穩健性,不能因為曾經恰當的穩健性而對目前的報表進行錯報,最終誤導了報表使用者。
(二)近期穩健性研究的發展:視角與方法的多樣化
隨著實證研究的不斷發展進步,近年來對會計穩健性的實證研究也不斷充實。早期關于穩健性的實證研究有Ball在1972年做出的會計方法的激進與否是否將誤導投資者決策的研究。Basu在2009年提出,自美國著名學術專家Lev在1993年倡導對穩健性的研究后,致使了90年代以來對其更為深入和廣泛性的研究。Watts(1993)針對會計穩健性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指導,歸納了影響會計穩健性的3個因素:法律、契約、以及政府管制。隨后,1995年和1997年Basu又提出了關于穩健性的計量模型,認為會計穩健性的衡量標準可以運用盈余不對稱及時性,自此以后,大批量的實證研究成果開始涌現出來。
二、會計制度改革中穩健性原則的強化
(一)基于制度安排視角
在我國,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往往會對財務進行過度包裝,國有企業在改制后也存在著大股東“掏空”行為,這些現象會致使企業的業績在上市后會明顯下滑。可以看出,我國的上市公司存在著濃厚的高估盈余的要求。審計獨立性的欠缺以及與上市公司的串通促使這一現象更為嚴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地方政府參與企業盈余管理的現象。作為對這一現象的回應,我國的會計準則加深了對對盈余穩健性的重視程度。比如,對本屬于資本化對支出直接進行費用化,縮短資產折舊與攤銷的年限,對于資產減值準備應當全面計提,同時對于一些應記入利潤表的項目直接計入資產負債表。與此相對應的,監管機構也完善了對盈余信息使用時的監管。比如,對于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原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與扣除錢凈利潤孰低為標準。盡管這些原則的`加強與改善降低了對盈余高估的可能性,優化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盡可能地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但同時,以上原則的運用必然會因交易和事項不能如實地通過會計信息反映而歪曲了財務報告,最終會誤導財務報告使用者。目前,證券發行與監管制度已經逐步削弱對盈余信息的依賴程度,這將使通過加強會計穩健性來服務資本市場的做法也被削弱。
(二)基于財務報告質量視角
縱使穩健性原則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原則對會計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確認會計信息質量時,最重要的指標依然是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信息要為報表使用者所使用,必須滿足相關與可靠的標準,往往這很難周全,可靠性的提高可能會降低相關性,反之亦然。而財務報告質量取決于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制衡,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會引起其改變,并且最終也受報表使用者的需求而控制。在當前的制度背景下,確認與攤銷程序在應計會計制度下會導致會計的確認與計量的內在不確定性存在嚴重的可能性,并且,在管理者的估計與判斷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也許會受到影響。同時,以往的財務報告只披露成本信息,但現在開始轉變為在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礎上同時提供價值信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加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提高會計相關性要求,必須要對會計準則加速確認不完全交易。然而,當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無法可靠取得時,應當在管理層遵守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根據其判斷與估計,對經濟業務要求報告的數字進行確認。但是,在這種做法中如果控制不好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管理層對數據存在可以的高估和低谷,計量存在誤差,會引起未來使用者做出錯誤的假設。這種誤差若大批量發生,將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勢必也會削弱其相關性。一方面,會計計量無法避免的內在局限性以及目前財務報告的發展,使得管理層的判斷成為企業財務報告與其它交易事項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這種判斷權若使用不好,引發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加之與投資者與身俱來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會使得管理層對報表進行操縱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基于目前的各種制度安排,如激勵契約、債務契約、業績考核、薪酬體系、以及監管體系等,都是以業績指標為導向,這就對激勵效應實現了更高的反饋,為管理層盈余操縱提供了借口。盡管對會計信息的正式契約還處于缺乏階段,不對稱的損失函數也使得管理者存在動機利用個人信息操縱財務業績預股票價格,目的就是將股東的利益轉移給自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考克斯在年會上做出演講報告,明確主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符合全球投資者利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承諾”。他提出,準則是否能為投資者的利益而擬定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著安然事件的東窗事發,一系列財務欺詐案件浮上水面,究其本質,發現財務報告質量的損害是由于對信息可靠性的忽視而引起,這一現象打破了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最終使得投資者蒙受了巨額損失。而外部投資者的關注點,開始逐步發展為自身利益的保護,而非以往的財報信息的相關性。目前,財務報告和投資者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對激進會計造成顯著錯報的識別能力。針對報表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制定準則的相關機構需要對會計準則審時度勢,定期重新審視準則,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迎戰會計內在局限性與財務報告發展所帶來的挑戰。總之,會計穩健性原則對改善財務報告質量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我國需要不斷強化穩健性原則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國際會計準則長期以來要求全面貫徹會計穩健性的內在原因。
三、總結
我國會計準則在適應國際軌道的進程中,不能忘了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目前,對于會計穩健性的研究,我國學者主要還是通過借鑒國外學者的實證模型,收集我國上市公司數據,對穩健性與企業治理、盈余管理等變量在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對會計穩健性結構及其運行機制一直缺乏深入的剖析。如此,穩健性制度的有效實施,必須充分理解其屬性,在穩健性制度從非正式化向正式化演變的過程中完善其運行機制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制度屬性與運行機制完美契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志偉.會計穩健性——中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J].企業研究,2008,03:71-73.
[2]劉珊珊.制度演化視角下的會計穩健性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3.
[3]王磊.會計穩健性對盈余價值相關性的影響分析[D].山東財經大學,2013.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十篇
[1] 郝劍,高速公路資產證券化的可行性探討[J],交通財會,2014-04-05。
[2] 李頂、謝道鍵,高速公路資產證券化中的收益權定價研究[J],時代金融,2014-04-20。
[3] 張大威、陳恩、陳文淵,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及其防范機制研究[J],武漢金融,2014-06-10。
[4]李曉潔,我國實施資產證券化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知識經濟,2014-01-01。
[5] 王英杰,中國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淺析[J],時代金融,2014-02-28。
[6] 石培榮,交通投融資企業的市場化融資模式及發展策略[J],金融市場研究,2014-02-25。
[7] 劉俊麗,基于供求博弈的高速公路項目投融資宏觀管理機制研究[J],現代商業,2014-01-18。
[8] 張艷,中國資產證券化發展道路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4-02-01。
[9] 王春花,論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融資的各模式優缺點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06-23。
[10]于然東,高速公路建設項目資金結構與投資風險控制研究[J],企業家天地(下半月刊),2014-02-23。
[11]曾慶勇,淺議高速公路投融資機制創新[J],現代商業,2014-01-18。
[12]徐義明,增強高速公路投融資能力有效防范財務風險[J],交通財會,2014-02-05。
[13]張海霞、傅曉冬,中美資產證券化發展歷程對比及啟示[J],中國物價,2014-04-15。
[14]侯光明、江燕、孔德成、張旭,我國中小企業融資路徑選擇[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7-26。
[15]張偉,論企業資產證券化融資管理的實踐問題及優化改進[J],現代經濟信息,2014-08-23。
[16]陳嘉仁,淺析高速公路建設籌資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4-09-08。
[17]王玉滿,淺議資產證券化在高速公路融資上的應用[J],中國證券期貨,2013-07-25。
[18]田朋,我國高速公路企業融資結構研究[J],交通財會,2013-10-05。
[19]唐波,高速公路建設資產證券化融資路徑探討[J],商業會計,2012-03-10。
[20]孫振華,杭紹臺高速公路資產證券化融資模式探討 [J],交通科技,2012-10-10。
[21]程曉慧,資產證券化應用于貴州高速公路融資的研究[J],交通科技,2010-08-28。
[22]彭歡宇,湘環公司高速公路收費權資產證券化融資方案設計[D].湖南: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3]劉浩,常梅高速公路項目資產證券化融資模式研究[D].湖南: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4]何海杰,資產證券化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應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25]Alfredo Pereira, Jorge the effects of on the regional concentr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USA[J]. Portuguese Economic Journal,2012,11(03):165-170.
[26]John S. Miller, Lester A. Hoe, David B. policies influence regional growth? [J]. Socio-EconomicPlanning Sciences, 2009, 43(03):165-176.
[27]Vlcek William. Byways and expressways of direct investment: Chinaand the offshore word[J].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 ChinaAktuell,2010,39(04):111-142.
[28]Ilham Riachi, Armin of corporateassets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3, , .
[29]Guixia Guo, Ho-Mou Wu. A study on risk retention regulation in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proces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Finance, 2014.
[30]中國證監會,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EB],2014-11-19
[31]中國證監會,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信息披露指引[EB],2014-11-19
[32]中國證監會,證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盡職調查工作指引[EB],2014-11-19
[33]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資產證券化業務指引[EB],2014-11-26
[34]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資產證券化業務指引(2014 年修訂)[EB],2014-12-1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十一篇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F].北京沖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王運傳.會計政策選擇研究[D].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25.
[3]吳澄澄.試論金融資產的分類[J].業務技術,2009,6
[4]宣和.理解金融資產分類:四分類是如何出現的[J].金融會計,2006,1.
[5]陳敏、羅艷清、劉穎莎.新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分類的影響--基于上市公司的調查統計數據[J].會計研究,2008,8.
[6]財政部會計司.關于我國上市公司2007年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的分析寺艮告[R].中國農業會計,2008,8:25-30.
[4]財政部會計司.國際會計準則2002[M].第1版.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8]莫春蘭.權益性金融資產歸類的影響分析[J].會計之友,2008,4.
[9]孫紅梅、胡安琴.金融資產的分類及其會計處理差異的探討[J].會計之友,2010,1.
[10]陳秧秧.IASC/IASB金融工具會計準則制定之演進--兼論公允價值屬性的應用[D]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07.
[11]陳春艷.會計準則變遷、會計信息質量與高管薪酬契約有效性的研究[D].2013.武漢大學.
[12]朱品.市場化改革與相對業績評價效應--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南京大學.2011.
[13]孫海靜,李君訓,武佼佼.相對業績評價在經理人薪酬中的應用研究[J].新會計.2012.(09):9-10.
[14]楊繼東.高管薪酬影響因素研究:理論與證據[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15]胡亞權,周宏.高管薪酬、公司成長性水平與相對業績評價--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2.(05):22-28,93.
[16]王棣華.淺析高管業績評價(上)[N]財會信報,2013-05-13(C05).
[17]陳春艷.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與高管薪酬契約有效性的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和數據[J].山西財經大學學招.2014.(05):91-100.
[18]潘妙麗,肖澤忠,蔣義宏.強制執行IFRS之實證研究綜述[J].中國會計評論.2008.(04):351-368.
[19]王劍.基于中國企業的相對業績評價應用調查[J].商業研究.2011.(07):74-78.
[20]肖繼輝.相對業績評價理論模型和實證文獻的述評[J].經濟管理.2005.(08)45-49.
[21]朱品.市場化改革與相對業績評價效應--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D].南京大學.2011.
[22]劉峰,周福源.國際四大意味著高審計質量嗎--基于會計穗健性角度的檢驗[J]會計研究,2007,3:79-87.
[23]高雷,宋順林.高管人員持股與企業績效--基于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數據的經驗證據[J].財經研究,2007,3:134-143.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十二篇
[1] 宋雪婷,安鵬. 試論云南綠大地事件對注冊會計師的啟示[J]. 經濟研究導刊. 2013(22)
[2] 丁紅燕. 審計失敗及其后果--基于證監會2006-2010年處罰公告的分析[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3] 丁紅霞,丁紅燕. 審計失敗:原因及對策--基于證監會2006年-2010年處罰公告的分析[J]. 商業會計. 2012(24)
[4] 魏夢瑩. 新大地IPO何以被終止[J]. 資本市場. 2012(10)
[5] 唐曦. 綠大地事件中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責任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 2012(16)
[6] 朱清貞,嚴麗娟. “綠大地”會計造假案引發的思考--基于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 會計之友. 2012(16)
[7] 孫毓璘. 注冊會計師關注:審計過程與審計結果比較[J]. 財會通訊. 2012(13)
[8] 李濤. 從綠大地事件看上市公司監管[J]. 財會研究. 2012(06)
[9] 金蕊. 論審計失敗[J]. 現代會計. 2011(06)
[10] 李平,王曉敏. 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的現狀和防范措施[J]. 經營與管理. 2011(09)
[11] 張博亞. 綠大地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完善[J]. 財務與會計. 2011(09)
[12] 杜淑芳,李建民,馬蓓蓓. 審計失敗的制度分析[J]. 中國農業會計. 2011(03)
[13] 賴麗娜. 上市公司審計失敗影響因素研究[J]. 財會通訊. 2010(13)
[14] 張洪高. 審計失敗的成因及后果分析[J]. 會計之友(中旬刊). 2007(02)
[15] 陳志強. 質疑審計失敗主流觀點[J]. 審計月刊. 2006(13)
[16] 高明華,袁清波. 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 財會研究. 2005(03)
[17] 李若山,周勤業. 現代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四大局限[J]. 審計研究. 2003(04)
[18] 林鐘高,葉德剛,劉先兵. 論審計失敗[J]. 中國注冊會計師. 2002(07)
[19] xxx林,溫天璟. 論執業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J]. 山東審計. 2002(05)
[20] 孫一秀. 審計失敗因素及案例分析[J]. 中國審計. 2002(05)
[21] 李爽,吳溪. 審計失敗與證券審計市場監管--基于中國證監會處罰公告的思考[J]. 會計研究. 2002(02)
[22] 侯海燕. CPA審計失敗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一份調查報告的啟示[J]. 財會通訊. 2001(11)
[23] 溫天璟,程玨. 審計失敗衡量標準之研究[J].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 1999(03)
[24] 秦榮生. 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及規避[J]. 注冊會計師通訊. 1999(04)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十三篇
【摘要】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因素越來越多,強化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成為企業管理中越來越重要的內容。本文圍繞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介紹了兩者的概念以及兩者的區別和聯系,重點分析了企業強化內部控制,加強風險防范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
一、相關概述
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正越來越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強化內部控制,有效管控企業風險對于提升企業科學化管理水平,有效規避企業運營中的不確定因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我國,不少企業在管理中風險意識不強、風險管控工作不到位,正是由于風險管理的薄弱,常常致使企業日常運營受到影響,甚至面臨困境。早在2006年,xxx就已經制定了相應的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指引的制定對于推動企業風險管理、建立完善企業風險長效管控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財政部也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企業風險評估的程序提出了具體要求。但是在實際管理中,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依舊存在著不少問題,同時對于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協調關系也難以理順,制約了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效率。
風險管理指的是企業在生產運營過程中,管理者對于可能會遇到的各種不確定及風險因素及時進行有效的識別、分析和評估,并對風險進行控制和監督的整個過程,它要求企業以盡量低的成本來確保企業的運營安全,規避風險。
內部控制則是企業管理者以專業控制作為管理基礎,依靠建立全面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確定關鍵控制點并通過流程的形式來直觀地表達企業生產運營過程的一系列管理規范,以此來確保企業實現有效管理、防范風險。對企業來講,企業內部控制包含了控制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管控制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二、內部控制跟風險管理之間的區別及聯系
內部控制跟風險管理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在企業實際的管理運營中,兩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都屬于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內部控制跟風險管理之間存在著區別,目標、作用以及環境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區別。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就是及時識別和發現企業風險,并防止風險對于企業正常生產運營的影響,而內部控制則是通過規范化操作,對目標的制定過程進行科學評價,通過事中及事后控制來確保企業目標的實施。風險管理注重風險防范,將機會風險作為資源加以轉化利用,并避免風險對企業的影響,而內部控制強調企業的遵循性控制活動,防范管理層的決策風險。
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在組成要素上有著較大的重合,都包含了控制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管控制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講,內部控制跟風險管理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內在關聯關系。
首先,內部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有效規避風險,假若企業風險不能夠有效規避那么企業的內部控制效果就難以保障。同時,不管是企業風險管理還是企業內部控制,都需要企業全體人員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在實施的主體上兩者是一致的,與此同時,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最終目的以及實施過程也是一直的。實施風險管理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內部控制的過程,兩者之間有著協調一致性。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十四篇
[1] 宋雪婷,安鵬. 試論云南綠大地事件對注冊會計師的啟示[J]. 經濟研究導刊. 2013(22)
[2] 丁紅燕. 審計失敗及其后果--基于證監會2006-2010年處罰公告的分析[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01)
[3] 丁紅霞,丁紅燕. 審計失敗:原因及對策--基于證監會2006年-2010年處罰公告的分析[J]. 商業會計. 2012(24)
[4] 魏夢瑩. 新大地IPO何以被終止[J]. 資本市場. 2012(10)
[5] 唐曦. 綠大地事件中深圳鵬城會計師事務所責任分析[J]. 經濟研究導刊. 2012(16)
[6] 朱清貞,嚴麗娟. “綠大地”會計造假案引發的思考--基于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 會計之友. 2012(16)
[7] 孫毓璘. 注冊會計師關注:審計過程與審計結果比較[J]. 財會通訊. 2012(13)
[8] 李濤. 從綠大地事件看上市公司監管[J]. 財會研究. 2012(06)
[9] 金蕊. 論審計失敗[J]. 現代會計. 2011(06)
[10] 李平,王曉敏. 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的現狀和防范措施[J]. 經營與管理. 2011(09)
[11] 張博亞. 綠大地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完善[J]. 財務與會計. 2011(09)
[12] 杜淑芳,李建民,馬蓓蓓. 審計失敗的制度分析[J]. 中國農業會計. 2011(03)
[13] 賴麗娜. 上市公司審計失敗影響因素研究[J]. 財會通訊. 2010(13)
[14] 張洪高. 審計失敗的成因及后果分析[J]. 會計之友(中旬刊). 2007(02)
[15] 陳志強. 質疑審計失敗主流觀點[J]. 審計月刊. 2006(13)
[16] 高明華,袁清波. 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 財會研究. 2005(03)
[17] 李若山,周勤業. 現代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四大局限[J]. 審計研究. 2003(04)
[18] 林鐘高,葉德剛,劉先兵. 論審計失敗[J]. 中國注冊會計師. 2002(07)
[19] xxx林,溫天璟. 論執業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J]. 山東審計. 2002(05)
[20] 孫一秀. 審計失敗因素及案例分析[J]. 中國審計. 2002(05)
[21] 李爽,吳溪. 審計失敗與證券審計市場監管--基于中國證監會處罰公告的思考[J]. 會計研究. 2002(02)
[22] 侯海燕. CPA審計失敗的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一份調查報告的啟示[J]. 財會通訊. 2001(11)
[23] 溫天璟,程玨. 審計失敗衡量標準之研究[J]. 中國煤炭經濟學院學報. 1999(03)
[24] 秦榮生. 注冊會計師審計失敗的成因及規避[J]. 注冊會計師通訊. 1999(04)
會計論文范文參考文獻 第十五篇
[1]李蕊愛.現代企業成本控制研究[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10年
[2]愛德華J.布洛切,康H.陳,托馬斯W.林.成本管理——經營控制與管理控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
[3]張鳴,顏昌軍.成本戰略管理——基于可持續發展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4]胡國強,劉小虎,柏思萍.先進制造模式下企業成本管理系統構建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年
[5]林燕華.精益生產方式下成本管理的相關問題及對策[J].管理方略,2013(3)
[6]羅文兵,鄧明君.論精益運營模式下成本管理框架的構建[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3)
[7]王平心.作業成本計算理論與應用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年
[8]周瑜.制造企業雙層動態成本控制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9]魏士銀.制造業成本控制方法和實施的探索—基于在PHILIPs公司工作的實踐[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10]左鳳菊.制造業成本控制問題研究—基于目標成本管理的視角[D].天津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11]劉玉華.電子產品制造企業成本管理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12]大野耐一(日),豐田生產方式[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年
[13]張善剛.精益生產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14]池海文.精益生產方式下的成本管理研究[D].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15]曹海敏.企業集團公司目標管理和責任預算的思考[J].會汁之友,2008,11
[16]李晉毅.目標成本管理在制造企業中的應用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17]范東.我國電子制造企業成本控制管理探討[D].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18]胡歡.精益成本管理在電子產業的應用探究[D].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19]閆盛囝.緯創力公司精益生產的實施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20]胡志祥.A工廠基于精益生產降低生產成本的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21]吳嚨.精益成本管理模式及其啟示[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2]何云霞.制造企業的全面成本控制系統應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3]鄭軍.關于我國制造業成本控制的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3)
[24] Ali Rajabzadeh Ghatari, Mehran Masoomi. Designing a Cost ManagementSystem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 International Multi-Conference onManagement, Chemical, Environment and Medical Sciences (IMMCEMS'12),November 23-24, 2012 Bangkok (Thailand)
[25] Ficko, M., Drstvensek, I., Brezocnik, M., Bal ic, J.,and Vaupotic,B. Prediction ofTotal Manufacturing Costs for Stamping Tool on the Basis of CAD-Model ofFinished Product[J].
[26] Narong D K.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Management Solutions to TraditionalShortcomings of Cost Accounting[J]. Cost Engineering, 2009, 51(8): 11-22.
[27] Coopper. . Slagmulder . Pagh (1999). 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lie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Management, Volume 8,Numberl 1 - 14
[28] Creese. Robert C. Cost Management in Lea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CCE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2000(l)
[29] Hansen&Mowen Cost Management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Control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1997, 354
[30] James R. Huntzinger. Lean Cost Management Accounting for Lean byEstablishing Flow[M].336 Pages SBN: l-932159-51-7 May 2007
[31] Cooper, Robin and Slagmulder, Regine, Target Costing and Value Engineering ,Productivity Press, Portland OR, 1997
[32] John K Shank Vijay Govindargan,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and Its value chainin Hand book of Cost Management 2002 Review, 2001
- 上一篇:單位救助申請書范文(精選30篇)
- 下一篇:電子廠個人簡歷范文(精選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