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ié qi
字數:2字詞語
節氣的意思:
由于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人們看起來太陽在星空中每一回歸年自西向東運行一周。太陽在星空中移動的路線叫做黃道。用黃經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規定太陽黃經每變化15°叫做一氣。共十二中氣、十二節氣,通稱二十四節氣。各有專名,如春分(黃經0°)、清明(黃經15°)等。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的創造,從春秋至秦漢之際逐步創立起來,沿用至今。它表明氣候的變化和晝夜的長短,可參照各個節氣進行農事活動。節氣的解釋:
(一)、猶節候。季節,氣候。
漢 王充 《論衡·寒溫》:“寒溫天地節氣,非人所為明矣。” 南朝 宋 謝靈運 《燕歌行》:“孟冬初寒節氣成,悲風入閨霜依庭。” 唐 張籍 《喜王起侍郎放牒》詩:“東風節氣近清明,車馬爭來滿禁城。”《紅樓夢》第九四回:“如今雖是十一月,因節氣遲,還算十月。”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三章:“這時是陰歷七月初二,雖然過了‘立秋’的節氣已經十來天了,可是到晌午還是很熱。”參見“ 二十四節氣 ”。
(二)、氣節。
《宋書·自序傳》:“﹝ 沉矯 ﹞以節氣立名,仕為立武校尉、偏將軍。” 明 方孝孺 《戇窩記》:“士之可貴者在節氣,不在才智。” 姜妙香 《追懷往事》:“﹝ 梅蘭芳 ﹞是個明大義、講節氣的人。”參見“ 氣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