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āng tuó
字?jǐn)?shù):2字詞語
滂沲的意思:
(一)、同“滂沱”。雨大貌。(二)、形容淚或血等流得多。
(三)、廣大貌;充溢貌。
(四)、形容豐盛。
滂沲的解釋:
(一)、同“ 滂沱 ”。雨大貌。
晉 左思 《蜀都賦》:“雖星畢之滂沲,尚未齊其膏液。” 唐 歐陽行周 《益昌行》:“期當(dāng)作説霖,天下同滂沲。” 宋 蘇轍 《次韻劉貢父西掖種竹》:“竹迷誰定知迷否,趂取滂沲好雨初。”
(二)、形容淚或血等流得多。
漢 王褒 《九懷·株昭》:“卷佩將逝兮,涕流滂沲。”《三國志·蜀志·蔣琬傳》:“夜夢有一牛,頭在門前,流血滂沲,意甚惡之。” 晉 潘岳 《寡婦賦》:“哀鬱結(jié)兮交集,淚橫流兮滂沲。” 唐 孟郊 《送淡公》詩之六:“徘徊相思心,老淚雙滂沲。”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碓夢》:“既至,乃數(shù)百鬼負(fù)大磨,旋轉(zhuǎn)不已。有人頭出磨上,流血滂沲。”
(三)、廣大貌;充溢貌。
《周髀算經(jīng)》卷上:“北極之下,高人所居,六萬里,滂沲四隤而下。” 唐 沉亞之 《淮南都梁山倉記》:“待我柘桂之杓,致滂沲之流,操以救之。”
(四)、形容豐盛。
漢 應(yīng)劭 《風(fēng)俗通·怪神·李君神》:“眾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yuǎn)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shù)千百,酒肉滂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