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iàn wén
字?jǐn)?shù):2字詞語
變文的意思:
唐代的一種說唱文學(xué)。以邊講邊唱、邊展示圖畫的方式演述故事。一般講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韻文。內(nèi)容大體可分兩類,一類講述佛經(jīng)故事,一類講述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變文作品后來失傳,清末始在敦煌石窟中發(fā)現(xiàn)。近人所編《敦煌變文集》輯錄較詳備。變文的解釋:
(一)、變換文詞。謂在行文中用不同的文詞以表達(dá)相同的意思。
《詩·小雅·鶴鳴》“魚潛在淵” 鄭玄 箋:“良魚在淵。” 唐 孔穎達(dá) 疏:“不云大魚而云良魚者,以其喻善人,故變文稱良也。”
(二)、文體名。簡稱“變”。
唐 五代 時期的一種說唱文學(xué),內(nèi)容原為佛經(jīng)故事,后亦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如 敦煌 石窟中發(fā)現(xiàn)的《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伍子胥變文》等。近人所編《敦煌變文集》,輯錄較為詳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