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ǐ zhì
字數(shù):2字詞語
米制的意思:
一種計量制度,創(chuàng)始于法國,1875年十七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巴黎開會議定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長度的主單位是米,質(zhì)量的主單位是公斤,容量的主單位是升。1960年為國際單位制所取代。也叫國際公制。[法système métrique]米制的解釋:
(一)、即國際公制。舊名米突制。為 法國 于十八世紀末所首創(chuàng)。1875年, 法 、 德 、 美 、 俄 等十七國在 巴黎 簽訂米突公約,公認米制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制度。我國國務院于1959年6月公布,確定米制為我國的基本計量單位。米制的幾個主要單位規(guī)定如下:(1)長度主單位為米,代號m,為保存在 巴黎 國際計量局內(nèi)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標準米尺在0°C時兩端標線間的距離,約等于通過 巴黎 的子午線長度的四千萬分之一。(2)質(zhì)量主單位為千克(公斤),代號kg,為保存在 巴黎 國際計量局內(nèi)的鉑銥合金制成的標準砝碼的質(zhì)量。(3)容量主單位為升,代號1,為一千克純水在標準大氣壓下密度最大(4°C)時的體積。米制的主要優(yōu)點是:單位的選取有可靠標準;各基本單位間有密切聯(lián)系;采取十進位制,使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