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mù lán
字?jǐn)?shù):2字詞語
木蘭的意思:
一種落葉喬木,葉子互生,倒卵形或卵形,花大,外面紫色,里面白色,果實是彎曲的長圓形。花蕾供藥用這種植物的花。也叫“辛夷”或“木筆”木蘭的解釋:
(一)、香木名。又名杜蘭、林蘭。皮似桂而香,狀如楠樹。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枏豫章,桂椒木蘭,檗離朱楊。” 晉 潘岳 《西征賦》:“門礠石而梁木蘭兮,構(gòu) 阿房 之屈奇。”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木蘭》:“木蘭枝葉俱疎,其花內(nèi)白外紫,亦有四季開者,深山生者尤大,可以為舟。”
(二)、指此種植物的花。
《楚辭·離騷》:“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三)、民間傳說人物。曾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故事最早見于 北朝 民歌《木蘭詩》。其姓氏或作 花 ,或作 朱 ,也作 木 ,均無確證。
明 無名氏 《贈書記·花燭猜謎》:“不是我將伊拋閃,還是你紅鸞星黯,致今朝相逢 木蘭 。” 清 松琴 《女學(xué)生入學(xué)歌》:“ 緹縈 木蘭 真可兒, 班昭 我所師。”
(四)、圍場名。約當(dāng)今 河北 圍場縣 地。木蘭系滿語吹哨引鹿之意。
清 康熙 、 雍正 諸朝,皇帝常于每年秋率王公等至此圍獵習(xí)武,稱木蘭秋獮,稱其地為 木蘭圍場 。 雍正 時,四周立柵,關(guān)防甚嚴(yán), 咸豐 以后,獮禮廢弛,始逐漸放墾,其后墾民漸集,乃置圍場廳,公元1913年改為 圍場縣 。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三:“本朝撫綏 蒙古 之典,以木蘭秋獮為最盛。木蘭者,圍場之通稱也。”原注:“仲秋之后,虞人效鹿鳴以致鹿曰哨鹿,國語謂之木蘭,因以名圍場云。”《清通典·禮軍一》:“每歲巡幸木蘭,大舉秋獮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