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á wén
字數:2字詞語
雜文的意思:
散文的一種。是以議論為主,夾以敘事、抒情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精悍、明快鋒利見長,樣式較多,如隨筆、雜感、雜談、筆記等。雜文的解釋:
(一)、指詩、賦、贊、頌、箴、誄諸體以外的其他文體。
《晉書·干寶傳》:“ 寶 又為《春秋左氏義外傳》,注《周易》、《周官》凡數十篇,及雜文集皆行於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詳夫 漢 來雜文,名號多品:或典誥誓問,或覽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諷謡詠,總括其名,并歸雜文之區。” 宋 蘇軾 《與謝民師推官書》:“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和州文征序例》:“奈何志家編次藝文,不明諸史體裁,乃以詩辭、歌賦、記傳、雜文,全倣選文之例,列於志書之中,可謂不知倫類者也。”
(二)、 唐 宋 時科舉考試項目之一。
《新唐書·選舉志上》:“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試策。”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又舊例:試雜文者,一詩一賦,或兼試頌論,而題目多為隱僻。”《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元年》:“詔:‘自今特旨召試者,并問時務策一道,仍別試賦論或雜文一首。’”
(三)、文學體裁名。現代散文中的一類,為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事變的文藝性論文,以短小、活潑、鋒利、雋永、富有戰斗性為其特點。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做“雜文”也不易》:“不錯,比起高大的天文臺來,‘雜文’有時確很像一種小小的顯微鏡的工作,也照穢水,也看膿汁。” 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魯迅 后期的雜文最深刻有力,并沒有片面性,就是因為這時候他學會了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