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huàng fān
字?jǐn)?shù):2字詞語
幢幡的意思:
(一)、旌旗之類。儀仗或軍事指揮所用。(二)、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
幢幡的解釋:
(一)、旌旗之類。儀仗或軍事指揮所用。
《后漢書·禮儀志下》:“校尉三百人,皆赤幘不冠,絳科單衣,持幢幡。”《通典·兵二》引 三國 魏 曹操 《軍令·船戰(zhàn)令》:“幢幡旗鼓,各隨將所載船。”
(二)、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
唐 黃滔 《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自地涌塔于佛之前,其幢幡瓔珞、瑪瑙、車渠、七盤四懸,乘虛耀日。”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一:“即見有 道流童子 ,持幢幡節(jié)蓋相繼而出云間。”《水滸傳》第一回:“只見 上清宮 許多道眾,鳴鐘擊鼓,香花燈燭,幢幡寳蓋,一派仙樂,都下山來迎接丹詔。”《紅樓夢》第十四回:“那應(yīng)佛僧正開方破獄……延請 地藏王 ,開金橋,引幢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