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à mín
字?jǐn)?shù):2字詞語
罷民的意思:
(一)、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周禮·秋官·司圜》:“掌收教罷民。”鄭玄 注引 鄭司農(nóng) 曰:“罷民謂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罷民。”鄭玄 注:“民不愍作勞,有似於罷。”清 錢謙益《獄中雜詩》之一:“老去頭銜更何有,從今祇合號罷民。”(二)、疲困之民。《呂氏春秋·適威》:“驟戰(zhàn)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漢 桓寬《鹽鐵論·詔圣》:“罷馬不畏鞭箠,罷民不畏刑法。”
(三)、謂使民疲勞。《左傳·昭公四年》:“取陵于大國,罷民而無功。”《晏子春秋·雜上十七》:“年充眾和而伐之,臣恐罷民弊兵,不成君之意。”
罷民的解釋:
(一)、不從教化、不事勞作之民。
《周禮·秋官·司圜》:“掌收教罷民。” 鄭玄 注引 鄭司農(nóng) 曰:“罷民謂惡人不從化、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罷民。” 鄭玄 注:“民不愍作勞,有似於罷。” 清 錢謙益 《獄中雜詩》之一:“老去頭銜更何有,從今祇合號罷民。”
(二)、疲困之民。
《呂氏春秋·適威》:“驟戰(zhàn)則民罷,驟勝則主驕。以驕主使罷民而國不亡者,天下少矣。” 漢 桓寬 《鹽鐵論·詔圣》:“罷馬不畏鞭箠,罷民不畏刑法。”
(三)、謂使民疲勞。
《左傳·昭公四年》:“取陵于大國,罷民而無功。”《晏子春秋·雜上十七》:“年充眾和而伐之,臣恐罷民弊兵,不成君之意。”